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初等教育专业(理)冯霞指导老师:黄文静摘要: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亮点,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或能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正因为如此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然而,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也随之出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重点、难点创设情境,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选取趣味性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度的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注重思考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选择性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进而刺激学生模式化疲劳。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误区原因对策Introductiontothe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teachingsituationcreationmythandthecountermeasuresStudentmajoringinElementaryeducationName:FengXiaTutor:HuangWenjingAbstract:Situationalteachingisahighlightofthenewcurriculumreform,agoodteachingsituationorcanstimulatethestudents'learninginterestanddesiretoexplore,ortohighlighttheteachingfocus,toresolvethedifficultiesofteaching......Becauseofthissituationhasbeenmoreandmoreteacherattention.However,withthedeepeningofcurriculumreform,someproblemsanddeviationinsituationcreatingalsoarise.Therefore,inteaching,weshouldfocusonkey,difficultsituation,effectivelyachievetheteachinggoal;selectionofinterestingmaterialtocreatesituations,tostimulate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moderatecontactlifesituation,toarousestudents'enthusiasmformathematics;payattentiontothinkingtosetupthesituation,topromotethetransferofstudents'mathematicalknowledge;theuseofmultimediateachingselective,andthusstimulatethestudentmodelfatigue.Keywords:Primaryschoolmathematics,Situationcreation,Misunderstanding,Reason,Countermeasures引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教师常用的一种策略,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思维,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①由此可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比较而言,小学数学的情景创设不同于初中数学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情境创设重点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发现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知识水平及抽象思维增强,这时教师就会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特征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奇”中激“趣”,在“思”中探“趣”,在“惑”中生“趣”。笔者对此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综述发,笔者主要通过查阅期刊和阅读相关的书籍及上网查询,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并总结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21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情境的创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许多一线的教师也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不断地进行情境创设。然而,一些热闹的情境创设是否真正的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其中许多不容乐观的现象,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情境创设,让它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创设一些流于形式、偏离重点、无思维深度、了然无趣、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创设。1.1目标模糊化,缺乏正确引导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土壤,不能偏离重点,模糊教学目标。为教学内容提供服务,是进行情境创设的核心和前提。而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却是在兜圈子、猜谜语、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虽然看上去课堂气氛“浓烈”,却淡化了教学的本质内容。所以,没有真正服务于教学的、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例如:在笔者实习期间,笔者听了一节《认识乘法》,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在啄虫子?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生7:那两座房子是小鸡家的还是小兔家的?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象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生9:我发现那座大房子门前有路通向小桥,而小房子门前却没有路。……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此情境创设的重点是什么?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抑或想象作文课?虽然气氛之热烈是空前的,可课的性质却变了。其实,在出示情景图后教师只要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两种,即鸡和兔)它们是怎样站立的?(兔是每2只站在一起,鸡是每3只一堆)接着引导学生2只2只地数小兔,3只3只地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这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初步感知了“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接下来学习乘法的含义作了必要的准备。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1.2内容过分生活化,远离教学本质新课程指出:“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②应该你说,这一新概念相对于脱离生活的倾向,是有针对意义的。但是,有一些老师并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创设情境,而是过多地关注形式,追求时髦,迎合课堂时尚理念,以为只要创设了生活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也不管创设的情境是否适当,是否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3在《倒数的认识》这一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互为”的含义,上课开始,设计了如下的情境。师:昨天我跟你们见了面,相互成为了朋友,好朋友见面,一般会怎样?学生头雾水,停了几十秒,学生还是不知如何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有点急了,只得自己说:好朋友见面,一般都是握手,是吧?谁来表演给大家看看。(一名学生走到讲台前,和老师握手)师:来,举高点,握给大家看看。几个人才可以握手?(生答:两个人)师:一个人能握手吗?(生答:可以)。一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个人握手。师:那还是得用两只手,有两只手才能握手,同意吗?(生答:同意)。师:昨天,咱们已经认识了,相互成为了朋友,你是怎么理解“相互成为朋友”这句话的?这个教学片断初看上去似乎非常“漂亮”,其实透过表面大家可以看到它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整个情境创设让学生一头雾水,课一开始就以“交朋友”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互为倒数”中“互为”的意义,学生这时还没有认识倒数,更谈不上去理解“互为”,也就是不可能对之产生困惑、矛盾,又怎会积极主动地去理解“互为”的意思;再者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而不是理解“互为”的意思,情境创设应着力于为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像这样的生活情境只是一种形式,其价值又为几何?情境的创设不应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和花哨,而应力求创设使学生个体产生认知冲突、惑感、矜持等情绪体验,从而驱动学习个体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既然“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我们是否可以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做如下概括:“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③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需要让孩子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我们常说,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能只“烧中段”,应该是“烧全鱼”。这里的鱼头,应该是产生数学问题的情境和数学抽象;鱼中段应该是数学的符号变换,包括数量计算和逻辑演绎、经验归纳以及空间联想;鱼尾应该是数学的应用。当然数学也是来源于生活且能用于生活的。所以,“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适度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笔者不是反对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生活化,但反对把生活化作为数学课情境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情景教学的生活化要适度,因为适度的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是有利于教学的。(关于这一点,下面情景创设的对策里会提到的)1.3手段多媒体化,教学过程浮华低效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再如:教学圆的周长。某位教师用课件在屏幕上演示:直径为1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师:从刚才的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了3分米多一些。生2:圆的直径为1分米,圆的周长为3分米多一些。生3: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再来看直径为2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你发现了什么?(课件演示)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直径为3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混动一周,你会发现什么?(课件演示)师:谁能根据刚才的演示,说说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呢?此案例中,该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三次用圆板滚动的动态情境,使同学们很快的“发现”了“圆4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然而他们没有猜想,没有验证,他们只是作为教师预设的教案的忠实的观众、听众,他们只能从属于教师的活动而不能实现自主的学习和发展。这样的教学,又怎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呢?没有亲自动手操作实践,他们又怎能相信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如果在一开始,让学生先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