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知识脉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MADEBYCS地信二班非同一般1经济地理学两天包过第一章绪论1.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2)标志(选择题考一下).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此外,还有如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2)代表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1622-1650)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1889年,奇泽姆出版《商业地理手册》(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论述了性质特点。.规范性分析(normativeanalysis)(20世纪前期)◆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实证逻辑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概念题、填空题)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可能和后面的区位论之类一起出一个论述题,要能侃)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区域竞争力提升问题;人口问题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MADEBYCS地信二班非同一般2本章内容(重要)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重要)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定要知道区位是啥东西)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是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主体: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事物。区位理论体系: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不同的区位条件对区位主体的影响不同。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分类经济类因子(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非经济类因子(决策者、政策法规、社会文化„)3.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MADEBYCS地信二班非同一般3自然特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经济区位:土地地利用的可行性参与方式:劳动对象;作业空间或活动场所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分类初级原料与加工原料;(二)影响机制原材料的运费、可运性、可替代性、使用价值(产品成本中的比重);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开采成本的差异;(三)影响机制的变化(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能源分类能源分类.1.一次能源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2.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影响机制..大量消耗能源的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需要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态度。..能源(尤其是电力)供给保证程度是制造业企业选择区位的主要标准之一。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资本类型及其影响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积累性,地理惯性(固定资本沉淀区对企业有吸引力)流动资本(现金、有价证券等).流动性强,双刃剑作用(风险资本对高新产业的影响)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最大。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故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投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技术与知识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新知识、新技术产生新的经济活动技术进步改变生产要素组合影响区位选择技术与知识的集中是经济活动集中的主要力量技术交流和知识共享(溢出效应)造成产业的区位集中--产业集群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区域环境是一定区域内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填空)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直接影响:采掘业、水电、感光器材等–间接影响: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影响区位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市场的重要性:MADEBYCS地信二班非同一般41.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2.经济活动按照市场需求开展,可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3.经济活动需要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4.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也要借助市场来实现。(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二)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等市场意识:经营者、管理者、消费者的市场意识对区位的影响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一般概念“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1.交通线2.交通流3.地域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一)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1、运费构成——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胡佛,1948)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即为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3、运费的定价制度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城市交通常用区段定价制;长途运输采用距离递减定价制4、运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就远距离递减定价而言,在其端点配置经济活动是有利的;从运费角度来看,中间转运点经常是的最佳区位;(二)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1、密度(KM/KM2)2、连结度(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β=E/VMADEBYCS地信二班非同一般5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指数越大越好。3.通达度(accessibility)(1)通达指数(accessibilityindex)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之和,由下式计算: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指数越小越好。(2)分散指数(dispersionindex)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指网络中所有点到其他各点的最短路径之和。用D来表示。D值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分散指数(D):请计算各图示中β、Ai、D值第三章经济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杜能(JohanHeinrichvon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重要)(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MADEBYCS地信二班非同一般6(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8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企业经营性农业即合理的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农业。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1)在前述条件下,农业发展分布的空间状态。(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对农业部门产生的影响。3.杜能的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排除其它要素(土质、肥力、河流等)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也就是不考虑所有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只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1)在前述条件下,农业发展分布的空间状态。(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对农业部门产生的影响。3.杜能的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孤立化的方法””:排除其它要素(土质、肥力、河流等)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也就是不考虑所有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只考只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4.地租曲线(重要)..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MADEBYCS地信二班非同一般7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生产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1.基本原理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新鲜消费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空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2.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1)自由式农业—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2)林业区—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建筑用材。(3)轮作式农业——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4)谷草式农业——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放(5)三圃式农业——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产更粗放(6)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易腐烂或直接养活畜,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为无人荒地。(重要)结论——随着离市场距离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增加。例如:举例说明上海周边地区的„„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意义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它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不存在对所有地域而言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二)经济学意义MADEBYCS地信二班非同一般8它创立了孤立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