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讲义(1-8)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外民俗导游》讲义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2第一章民俗导游及现代社会功能一.民俗概念民俗,概括地说就是民间风俗,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传承、相沿成习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内容广泛,主要涉及到服饰、饮食、婚俗、丧葬习俗、生活方式、礼节礼仪、信仰忌讳、节日以及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当今世界上生活着大约2000多个民族,分属不同的人种,而不同人种有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民族。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居民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不同,在各自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或约定俗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与惯例、规矩,从而有了各自丰富多彩的民俗。只有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各个方面,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民俗;才能知道哪些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哪些是某些地区、某些民族或某一类文化所共有的,哪些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或某种文化所特有的。中国有中国的文化,外国有外国的文化,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其文化知识中有基本的相似性;同时,因为环境、性格、历史传统的不同,形成并传承、演变着各自不同的民俗。一个民族中的民俗事象,它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承,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人文地理、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而不是靠某一个方面孤立地发生与发展。当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绝对的单纯的民俗事象;它体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要求。民俗事象的体现往往是在一定社会政治背景下按照一定的规律性来反映的,从而必然地造就许多方面的差异;当然,军事、哲学、文化、法律、经济等原因,也会造成民俗事象上的各不相同。二.中外民俗的差异性1.在于文化理念的差别。①中国的民俗传统有许多是源于对“天人合一”的信仰。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天人感应”。3由此带来的民俗事象主要表现为,中国的许多民俗仪式都与虚无飘缈、随意性比较大的天相联系,因为人与天是可以感应的,所以就增加了许多人为的成分。其思维方式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主体设计者与承担者具有极高的凝聚力与深层内涵,也表现为传统思维方式所特有的“以我为中心”和“社会本位”的思维模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多数中国人受儒家、释家与道家的思想影响,较崇拜中庸、和谐、着眼于现在和当世,不关心来世与人事以外的思想和事情,也很少走向极端。中国的宗法与血缘的严格规定,讲究对传统文化要绝对的尊重与服从,形成了中国人喜欢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即使对新事物也总要找出或附会历史上的“渊源”。在思维方式上,则更热衷于对原有理论保存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②外国的许多民俗则源于“神人合一”的认识。西方许多民族相信,灵魂与神是幸福的乐园,灵与肉是对立的,神与人也是对立的。要消除这种对立,就要泯灭自己的身体,用身体的毁灭来达到灵与肉、神与人的统一。表现在这种神人合一就是用一种基督的形式来迫使人以宗教的方法达到与神相合。但是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思想一旦被近代资产阶级的享乐思想所取代,纵欲和极端个人主义也随之发展到了极致。西方的许多民俗都与神,也就是宗教信仰相联系,大多有较为成型的宗教含义和规范仪式。但自文艺复兴以后,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合现实,在制度、价值观、伦理等各个方面,合者则用,不合者则弃。因而其社会理论不断更新、否定,层出不穷。这种从文化内涵到具体民俗事象差异的理论上的说法,听起来和理解起来更加抽象,因此,我们从具体的衣和食两个民俗事象来看一下中外民俗的差异。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外民俗的差别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不同。2.穿衣方面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区别。中国人穿衣服的理念。4自古就非常讲究。古代的峨冠博带、气势恢宏的宽大服装,充分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其仁义礼致信的思想在服装中有所表现。辛亥革命前,穿清式服装—马褂长袍,或者是马褂旗袍;革命后中山服成为盛极一时的服装。文革期间,全国一色绿军装和一片蓝制服。中国人穿衣更体现实用,所以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善于吸收各种风格相异的服装特点来为己所用,从而丰富自身的风度和魅力。②西方人穿衣的理念西方人穿西装讲究要穿到位,不能随随便便,更不能张冠李戴。在庄重的场合,西服笔挺,裤线笔直,皮鞋黑亮,左上方口袋可能还有一块手帕,举止言谈,彬彬有礼,着意表现其君子风度。休闲服在现代的西方更为盛行。这样的穿衣方式,更能体现出西方人的生活理念:实际、舒适、讲究和更能体现出自我的意识。3.中西方食俗上的差异。①中国烹调受中国哲学的影响,体现出宏观、模糊、不可捉摸的特点。讲究多层、多步、多味、多种,随意性很强,但目标只有一个,最终要烹调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讲究的是分寸,是整体的配合,一切以菜的色、香、味、形、触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之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的菜系特点乃至每位掌勺厨师的特点。中国饮食风俗,讲究菜肴的摆设、上菜的顺序,还有天气、政治形势、食客的不同以及婚宴、寿宴、丧宴等,讲究社会意义的分寸和配合。中国烹调则不仅吃食物,更要吃味道。在我国,祖先们把烹调风俗推向了一个高度,并赋予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吃还是中国人社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许多时候,两个人之所以“认识”,就是因为两个人在一起吃饭。有了认识,才有了交往,也就开始交流感情。友谊的情分多半是要表现在为朋友饯行或接风洗尘的宴席上。中国人吃饭,大家团团围坐在一个圆桌上,共享一餐,表示“团圆”,便于5感情的交流和社会本位的体现。②西方人在饮食文化上主要表现为:讲究餐具卫生、用料纯正、服务周到。讲究营养。在操作工艺上,打上了形而上学的痕迹。讲究餐具卫生、用料纯正、服务周到。不讲艺术。西餐讲究营养。有专门研究食品的营养学。西方人与人之间用餐,不管费用多少,都是各付一半,所谓的“AA”制。西餐的厨师,决不允许工作时来一些与做菜无关的事情。西方流行自助餐,根据个人口味,吃多少,捡多少,不许浪费。然后,他们搭上同事、朋友去边吃边聊。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便于个人感情交流,也表现出对个性、对自由的一种尊重。三.中外民俗的理念1.世界上生活着五大人种和数千个民族,有着各不相同的民俗文化;语言是民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一个民族相互认知的媒介;宗教对一个民族的习俗影响非常深刻。2.民俗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必然打上历史的烙印;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导致世界各地人们的着装形形色色;民以食为天,人活着离不开吃;人类住宅式样千姿百态,造型各异;许多民族的休闲娱乐活动成为新的民俗风景线,而文化体育活动常常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婚俗、丧俗、礼仪、禁忌、节日等民俗内容。3.考察中外民俗时,我们试图取一种宽容的多元化的文化视角和认识理念:世界是多元化的,民俗文化是多样化的;民俗都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中;对民俗的考察应该持一种宽容与欣赏的态度;民俗事象的融合趋势并不能导致用一种民俗事象、民俗文化统一或取代其他地区的民俗事象、民俗文化,相反,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应该有民俗文化生态保护的内容。4.中外民俗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文化理念的差别:中国的民俗传统有许多是源于对“天人合一”的信仰,而外国的许多民俗则源于“神人合一”的认识。这种民俗文化心理的差别带来了民俗事象的众多不同的内容,特别是食俗最为显著。6四.民俗的特征现代民俗学所研究的民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概言之久是民间风俗。民间是相对官方而言,是统治集团之外的,其主要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是有着某种共同社会关系的各种非官方群体;风俗则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1.民族性:是民俗的首要特征。民俗的形成首先是以一定的民族为依托的。在物质文化生活的自然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俗事象,并在各民族中世代传承;而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之处就是民俗的民族性属性的具体表现,也就是民俗的民族性特征。民俗总是受到民族经济生活、民族社会结构和民族心理、信仰、艺术、语言等文化传统的多方面制约,形成了各民族的民俗的特点。2.地域性:“十里不同规,百里不同俗”。与民族的地域分布相适应,民俗在空间上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制约,不同程度地染上地方色彩,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十里不同规,百里不同俗”。虽然民俗的迅速传播导致某些民俗被一些新的现代文明结合的民俗所取代,但是民俗的地域差别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在许多民俗失去地域性的同时,又有一些世界共有的习俗在适应不同地区的情况时打上了民俗地域性的烙印。3.历史性:民俗必然地会打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现存民俗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有许多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则表现为主要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至今流传。4.现实性:民俗无论多么源远流长,只要是现实存在,就必然地具有现实性,具有新的历史时期的特征。不适应现实的民俗,也就是不具备现实性的民俗,是要被淘汰的,而被淘汰的民俗就不再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了。5.传承性:是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的特征。中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的特征。这是对民俗的历史性考察得出来的必然性结论,对民俗事象具有很大的普遍性。7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仪式;各地的丧葬习俗等,都是世代传承的,正是在这种世代传承过程中,民俗才成为民间约定俗成的事象。6.变异性:传承的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发展与传播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异性是与传承性密切相联系的,是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特征,与民俗的历史性、地域性特征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标志着民俗事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流传所出现的种种变化。传承的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发展与传播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传承性与变异性是民俗发展过程中的两个矛盾统一体,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才形成今日的各种各样的民俗事象。民俗的变异性特征大多是因历史时代和条件的不同、地方生活不同、民族传统不同,在流传中自然发生的。这种变异性特征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根据不同的民俗事象的变异规律,可以有意识地删繁就简,推陈出新,移风易俗。要继承优良传统,使美好风俗发扬光大,对存在弊端的民俗逐渐优化和完善。如果人为改变民俗传统,必须从民俗中有意引导出来,必须符合社会前进方向和民心所向,不能把民俗的变异性理解为随意以个人意志强行改变。7.国际性倾向: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民俗有其走向国际化的倾向。全人类有共通性的一面,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总的规律,由此形成的许多民俗有其相似性,因而易于交流,使许多民族共有某种习俗,在此基础上有可能使该民俗成为国际性的习俗。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一种良好的风俗会随着这种交往和一体化而走向世界。有些民俗存在的基础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如婚姻、丧葬、饮食等,在生活环境大致相同的地区就可能形成相似的风俗。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由民族化逐渐被转化为国际化的民俗,成为人类共同的民俗事象,这几乎是带有规律性的特征。8在国际交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过全世界共同的节日,而节日与风俗的现代化也在不断发展。民俗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不会完全消失的,这正是民俗重要的魅力所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人们反而更重视那些差异性的内容,以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五.民俗的现代社会功能民俗是民众的事象,是民众知识的表现,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社会生活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民俗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是现在仍在发挥作用的事象,因而必然地在现代社会生活与文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并对其他社会文化因素产生重要的影响。民俗的现代社会功能就是指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它与现代社会的其他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客观效用。1.民俗的社会维系与规范功能民俗作为一种民族统一体所共有的,世代传承的事象,在其传承过程中在自觉和不自觉地统一着共同体的行为和思想,使社会保持稳定,使共同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并以其约定俗成的力量约束和规范着共同体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从而使得社会以一

1 / 7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