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悲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薛宝钗的悲剧薛宝钗的命运也同林黛玉的命运一样是一个悲剧。自有《红楼梦》二百多年来,薛宝钗是争议最多的。我无意对薛宝钗作一个褒贬的评价,只想从薛宝钗的遭遇和命运来认识和理解她,或许能更好地认识《红楼梦》的伟大现实意义。林黛玉是个为追求自由自主的爱情面丧生的叛逆女性。她的悲剧足以令人为之涕泪。而薛宝钗则是按照封建礼法的要求,规规矩矩作人而遭致不幸命运的封建淑女。林黛玉死了,薛宝钗活着却比死还难,其不幸同样令人伤悲。一个具有民主意识的叛逆性格的林黛玉被封建宗法势力所毁灭,提示了封建制度的反动;一个封建道德化的完人,却也遭到不幸命运,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封建思想及其制度的没落和不可救药。伟大的曹雪芹,也许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薛宝钗这个人物重大现实意义,然而,无论对薛宝钗腐败的争议如何多,也无论批评家们对作家对薛宝钗的态度作何种理解,曹雪芹笔下的苍翠宝钗形象从封建制度本身提示其腐败,给封建礼教以最后的,致使的一击,这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一封建的完人如果说林黛玉是在恋爱,那么薛宝钗是在做人。薛宝钗的一生始终按照儒家的要求作一个封建完人。她主张男子应当读书世进,为国效忠;女子则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不应看杂书,以免移了性情。她在广告上处处谨慎,从无越轨之事。她残酷地抑制自己的感情,精细地处理着一切。元妃省亲时,要姊妹们作诗,她看到贾宝玉写了“绿玉”两个字,就提醒宝玉元妃不喜欢“红香绿玉”的字样,叫他把“绿玉”改成“绿蜡”。贾母喜欢热闹,看戏时宝钗就专点《西厢记》、《打山门》之类的闹戏。湘云请客又没钱,她就从自家店里要些螃蟹来开螃蟹宴。金钏挨打投井而死,王夫人心里懊恼,宝钗却解释说:“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或是在井旁边玩,失了脚掉下去的-------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正为要赏一套装裹衣服给金钏而为难,宝钗立刻答应自己有两套新作的衣服可以拿来用,而自己是从不忌讳的。宝钗不仅作事谨慎小心,能讨得很多人的欢心,而且善于避害。王熙凤是贾府独揽大权的女霸王,宝钗决不去碰她,使她在王熙凤的眼中是个“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人。凤姐病了,王夫人让探春管家,并让宝钗参加管理,这对宝钗来说是个难题。但她在探春把园子承包给几个婆子时,就进一步把承包方法加以完善,提出收入作为经管人的补贴外,还应分些给其他的婆子媳妇们,这样公家省了钱又尘粒得吝啬,其他未经手的人们得了利益,也不致抱怨或暗中破坏别人,于是各方面都欢喜感谢服。作者称这是“小惠全大体”。宝钗从不说刺激人的话,从不做妨碍人的事,有一次她高兴扑蝶到滴翠亭下,听见亭子内小红正和另一个小丫头密商与贾云换手帕的事,她知道一时躲闪不及,便立刻装作来找林黛玉,巧妙地躲避了嫌疑。大观园人事复杂,情弊日多,危机四伏,宝钗地得清清楚楚,可她从不指责人什么。到了绣春囊事发查抄大观园,虽然例外地不抄她的蘅芜院,她却乘势假托母亲有病无人照看,毫无痕迹地搬回家里去住,从此再不回来。薛宝钗的为人得到贾地上下异口同声的称赞。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她的主张、言行都有诸多矛盾之处。她反对女孩子看邪书,她却无年不知,什么时候《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她是从小看过的,而且熟记在心。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却才高八斗,无所不通,是唯一能和林黛玉比美、被宝玉称之为“无书不晓”的。她为贾母点戏以及金钏之死的一番话,都违反了她的真心,所以,她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宝钗是把封建的伦理道德作为自己行为处事的规范,为了做一个封建的完人,残酷地抹杀着自己的天然本性。作者在开篇不久就说2说宝钗是“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言守拙”。薛宝钗本也爱着宝玉,但拘于封建礼教,从不表现为黛玉式的热情。他有时帮助贾政以宝玉进行,致使宝玉骂她“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蠢之流”。宝玉和黛玉在一起,她就装作没看见,低着头过去,把一颗心紧锁着,我们不难体会到宝钗的内心有一种无名的痛苦,特别是在她看到宝玉明显地向着黛玉的时候。宝钗本来也和黛玉一样关心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尽管用封建礼教强制压抑自己的感情,却也还是常常不自学地流露出来,表现为忘情。宝玉挨打,她第一个手托一丸药去看望,并且说走了嘴,透露了内心的疼爱之意。听到袭人说宝玉挨打与薛蟠有关,回到家里就向薛蟠大发作起来。薛蟠桃说她作事尽向着宝玉。有一次宝钗到怡红院,宝玉正睡中觉,她坐在宝玉床边,看袭人的乡工,顺手拿起蝇甩子替宝玉赶蚊子,我们难说她有心还是无心,难以分辨是矫情还是忘情。宝玉有一次因要看她手上的香串,视她那丰润白嫩的手腕发呆,使宝钗羞红了脸。宝玉要参禅,她就和黛玉、湘云一起联合作战,使宝玉收了痴心。然而,她是谨慎地做着这一切,从不露任何追求宝玉的痕迹,难为她小小年纪,有此良苦用心。但是宝钗深知封建婚姻的。能否最后占用黛玉的关键,不在于宝玉的心向着谁,而在于贾府最高权力拥有者的心向着谁。薛宝钗的处事法则正好和她的爱情追求相一致,因而她能够处处按着贾母们的意愿行事,得到她们的欢心。如果说林黛玉是把自己的血和小只倾注向定语主一人,薛宝钗由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适应贾府主子们上面。她谨慎行事,欲擒故纵。然而她是封闭着自己的情思,蹂躏着儿女真情,是一种痛苦的追求,爱的扭曲。三悲剧的结局从宝钗的生活经历看,和黛玉一样,她是个悲剧色彩很浓的人手。她虽然有一个金锁,确定了她命定的婚姻,并且由于贾府最高统治者的裁决,得到了宝二奶奶的席位,但她始终没有欢娱的爱情。她永远不会消除宝玉对黛玉的爱,以及她同宝玉间的思想距离。宝钗希望她的丈夫是个能干的士途中人,而这种人正是宝玉所痛恨的“禄蠢”、“国贼”。宝玉所设想的爱侣应当浪漫多情,超凡绝俗,而薛宝钗却认为这种人是被浪漫传奇诱导坏了的女性。宝玉是个爱情至上者,而宝钗却专注于如何做人,与情人永远保持着距离。宝玉对宝钗的钟情是由于薛宝钗的美丽对宝玉的引诱,是潜意识中美和情的警扰,而不是思想感情深处的爱恋,正因为如此,宝玉说宝钗“入了国贼禄囊之流,而宝钗说宝玉是“无事忙”,“富贵闲人”。他们之间的思想裂痕是无法弥补的。林黛玉放任个性,只钟于爱情,失掉了婚姻,把自己推上了死亡之路;薛宝钗收敛修改,按照封建道德做一人个完人,得到婚姻,却失掉了爱情,同样把自己推上了可悲的结局。宝钗在和宝玉结婚时的情景是十分难堪的。宝钗明知新郎爱的是林黛玉,却利用宝玉扮演的精神状态,冒充情敌去行结婚礼,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这时她已经身不由己了,按着她平时的品德,不应当承担这种可悲而双滑稽的角色,在封建掌权者们的操纵下,她只好承受着,这既符合她的行为法则,又与她一贯的自尊相违。请看结婚时的情景:那新人坐了帐就要揭盖头的----------宝玉------------便宜走到新人跟前说道路:“妹妹,身上好了?好些天不见了。盖这劳什子做什么?”欲待要揭去,反把贾母急出一身冷汗来。宝玉又转念一想道;林妹妹是爱生气的,不可造次了。又歇了一歇,仍是按捺不住,只得上前揭了盖头;------------宝玉一看,好象是宝钗,心中不信,自己一手持灯,一手擦眼一看,可不是宝钗么!-------------宝玉发了一回怔-------------自己反以为是梦中了,呆呆地只管站着。-----------两眼直视,半语全无。-------------凤姐尤氏请宝钗进入里间坐下。宝钗此时自然是低头不语。--------------宝玉悄悄拿手指着道路;“坐在那里的这一位美人是谁?”袭人半日才说道:“那是新娶的二奶奶。”---------------宝玉又道:“好糊涂,说‘二奶奶’到底是谁?”袭人道:“宝姑娘”。宝玉道:“林姑娘呢?”袭人道:“老爷作主娶的是宝姑娘------------”宝玉道:“我刚才看见林姑娘了么,你死我活这都是做什么时候玩呢”--------------便宜也不顾别的,口口声声要找林妹妹去,---------------宝钗置若罔闻,也便和衣在内暂歇。这就是宝钗所得到的洞房花烛夜,她用全力争取来的现实性,就是如此一种残酷的惩罚!婚礼后的几天,新郎昏迷不语更加严重,哭着要去和林姑娘列在一处。我们这位温柔敦厚美丽计策的薛宝钗随着的精神压力,心都揉碎了,她比昏迷的宝玉更痛苦。在她把黛玉的死讯告诉了宝玉,宝玉放声大哭错死过去又死了心一样麻木了好一阵,病才渐渐好转。只有这时,宝钗的才貌才又对宝恢复了吸引力,夫妻间才得以圆房。但时隔不久,宝玉便冲破美貌的引诱,伦理的高压,“金玉良缘”的命定,做出了果断的选择:你们不许我得到黛玉,我也不许你们得到我。没有爱情只有婚姻的薛宝钗名位是到手了,可是她却把自己的青春生命付与了一个出走的丈夫和一个遗留下的胎儿,从此过着孤独冷清的艰难岁月。这就是宝钗所得到的一切。作者不仅讽刺了封建的现世功利主义的智巧,同时也坞地提示了封建主义行将就木的命运,这就是薛宝钗提供给我们的《红楼梦》的伟大意义。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薛宝钗和林黛玉一样受害于封建的礼教和伦理道德,同样为爱情走上了可悲的结局,所以同样值得我们同情。只是因为黛玉之死令人感愤,人们就把对黛玉的同情转换为对宝钗的愤恨,而忽略了她同样也是封建主义的牺牲品。而加一部分人只重宝钗品格的实用性,没有看到宝钗内心的扭曲及痛苦。宝钗的形象是和黛玉正好相反的方面地而出,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这种认识不仅可以较深刻地理解薛宝钗形象的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的真意。《红楼梦》中,“世外仙姝寂寞林”与“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美的双璧。相对于黛玉的感性而诗意的美,宝钗的美是一种理性的世俗的存在。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宝钗无疑是最难定性的一个,人们无法简单的将她划入“好人”或“坏人”的行列。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从“人”的角度讲,她遵从着她认可的道德、信念、理想,与时俯仰地活着。从艺术魅力上说,她性格的多面性引起了从未停止的争论,成为文学史上“反角正写”的经典。而从思想意义上看,宝钗的形象对整部作品主题的表现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宝钗动人的一面代表着世俗礼教“温情”、“美好”的表象,是极具诱惑力的。但读者可以通过宝玉对她由昵而敬之到弃之而去的过程,领悟到了所谓世俗理想的本质,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背后,竟是如此的庸俗和冷酷。《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节。占花名儿抽签时,黛玉抽得一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芙蓉花也即莲花。宝钗掣得的是牡丹花签,诗云:“任是无情也动人”。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两种花来分别比喻两人呢?我们可以从宋代周敦颐所写的影响深远的《爱莲说》中找到答案:“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花与牡丹的这种对比正契合了作者对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宝钗代表着那个时代备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广受好评,正如人们对牡丹的爱,是“宜乎众矣”。但作者对此却是不屑的,他独爱芙蓉花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撇开了众多称颂牡丹的诗句,单挑了全唐诗中唯一说牡丹无情的诗来配宝钗,无疑是饶有深意的。一、宝钗的“动人”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黛玉、宝钗无疑是美中魁首。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她“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怪不得宝玉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窍,被黛玉讥为“呆雁”。曹雪芹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代表的是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正与她的“安分随时”的性格相契合。论才情,她也堪与黛玉比肩。黛玉是灵气充溢的“仙才”,而宝钗则是“全才”。她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她能随意道出《唐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应物之淡雅,温庭蕴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除此之外,她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