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林宏文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②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②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②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通过不实验,得到证据。教学重点: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三、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大烧杯、酒精灯、木夹子、小铁片、搅拌棒、浓盐水、食盐等。四、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出示一个马铃薯,一号杯100毫升的清水,二号杯100毫升的浓盐水)1、同学们,请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2、如果老师把马铃薯放进这两杯液体中,大家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测。)3、就让我们来看看究竟哪个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老师做,学生观察后表述)4、我们看到马铃薯在二号杯中是沉,在一号杯中浮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出示课题)(二)探究新知1、大家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让“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另一个杯中浮”呢?(再次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即使说出教材的结论也没关系,并引导:科学研究都是来源于科学家的大胆猜测。)根据学生说的板书:液体的性质。2、这只是我们的猜测,科学讲究的是证据,这两个杯中的液体体积相同而且都是无色透明的,我们可以用些什么方法来检测证明两杯液体的不同呢?3:学生小组交流方案,汇报:看(两杯液体无色透明,看不出来)闻(没有特殊气味,问不出来)尝(不知名的液体不能轻易尝试,既不卫生,也不安全)加热……4、分组做液滴加热实验(1)先让学生说加热的操作方法,师演示加热液滴实验:从两个杯中各取2到3滴液体,分别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2)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溶解了其他物质)(3)猜测:你认为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什么液体?(生:盐水、糖水、味精水……)5、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液体(1)告诉大家,我这杯是溶解了味精的溶液,假设像你们所说的,盐、糖水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证明呢?怎么做这个实验呢?(2)学生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汇报方案。老师PPT出示“锦囊妙计”:A分工合作:一个人负责投放马铃薯,一个人负责加盐,一个人负责搅拌,一个人负责观察,另外一个人负责填表。B调制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加一勺盐或糖,并搅拌,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C注意事项:不能一次把全部食盐倒入水中。(3)分组实验,填表:小组组长:实验操作员:记录人:水的量盐(糖、味精)的量(单位:勺)沉浮情况100毫升100毫升100毫升100毫升……讨论: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4)总结,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学生答)并不是马铃薯放进盐、糖水中就可以浮起来,随着液体浓度的增加,马铃薯才会上浮。也就是说当糖水、盐水、味精水等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马铃薯都会浮起来。(三)拓展延伸阅读课本18页“淹不死人的湖—死海”,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四)总结延伸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根据学生回答,师:这里蕴藏着科学道理:科学讲究质疑,通过观察、发现;通过合理推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最终我们将能够验证我们的设想,解决我们的疑问。延伸:糖水、味精水、盐水还能让别的物体浮起来吗?你能使上浮的马铃薯下沉吗?这些问题,同学们可以在课外继续研究,如果有什么新发现,你们再来告诉老师,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五、板书设计: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沉液体中没有溶解其它物质浮液体中溶解了其它物质实验结论: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