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大境门外东北十公里处的黑土地上,一场壮阔、豪放、热烈的民间舞蹈“打溜子”正在激情上演。此时,一群茂腾腾的后生,鲜灵灵的姑娘,踩着震荡山谷的锣鼓点,迈着轻盈的脚步,忘情地翩翩起舞。这支生龙活虎舞蹈队伍的领军人物,却是一位年近七旬的庄稼人。他是崇礼县高家营村民,大名叫赵德义。2012年暮春四月,在石家庄举办的河北省第一届园林博览会上,赵德义带领他的“打溜子”节目盛装亮相。他们的精彩表演,成为博览会一大亮点,受到观众热烈称赞。而他们的精彩故事也一幕幕展开……接班崇礼县“打溜子”兴起于清朝康熙年间,是该县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1985年被列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中。赵德义从小就喜爱“打溜子。每逢春节,“打溜子”队伍走到哪里,他屁股后头的乡亲们就跟到哪里。“打溜子”欢快的鼓点,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看得他眼花缭乱,如痴如迷。1963年,读高二的赵德义,迫于家庭困难,辍学回家。回家没几天,他主动找到“打溜子”传承人李乐天、赵元、李进茂,大胆毛遂自荐,欲当“打溜子”传承者的接班人。三位老人看他年轻有文化,血气方刚,仪表堂堂,便欣然收他为“徒弟”。“徒弟”赵德义,在“师傅”的指导下,很快进入角色。他动用肚里的墨水,埋头创作“打溜子”唱词和曲谱。然后让“打溜子”队演练。他创作的歌曲,就地取材,贴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文革”开始,造反派破“四旧”,责令“打溜子”队伍停止活动。三位传承老人一气之下,宣布退出“打溜子”历史舞台。年轻气盛的赵德义不甘心,他与村团委书记杨凯联手,把“打溜子”队改成文艺宣传队,演开了革命样板戏,保留住“打溜子”队伍中的主要骨干,为此留下火种。传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春风吹来,村民们纷纷要求“打溜子”演出活动,并一致推举赵德义为“打溜子”队伍掌门人。当时,“打溜子”节目重新登场,需要花钱买装备。赵德义和几个骨干,带头集资。然后,分头下去,走村串户动员村民们集资。经过两个月的入户宣传,很快凑够了买装备的资金有了像样的装备,“打溜子”队又重整旗鼓,闪亮登场。队伍一下子由“文革”前20多人发展到50多人。赵德义把“打溜子”队一分为三:一是奏乐队,由八至十人组成,演奏的形式是大鼓、大锣、大镲打击,有时配有唢呐。二是舞蹈队,一般是二人一对,四人一组,也称“四人溜子”。男人头顶灯,女人提灯笼。每次活动,至少有六个以上组合出场。三是念唱队,“打溜子”念唱队由二至三人领头,每到一处,念或唱祝福词曲。每逢节日,赵德义的“打溜子”队十分活跃。他们走街巷,进农家,把喜庆的气氛送到千家万户。“打溜子”队先是鼓乐开道,然后舞蹈上场,俊男靓女在锣鼓声中做着固定动作,让人拍手叫好。鼓点一停,歌声即起。那曲调高亢有力,悠扬动听。歌词简练风趣,通俗易懂,让人们听了或捧腹大笑或遐想万千。有的歌曲喜剧性很强。如荞麦开花:荞麦开花一片白,如今姑娘爱耍牌。赢了钱买花戴,输了钱把牌摔。如恭喜状元郎:教子有方美名传,儿子争气考状元。为咱乡亲争光彩,全村老少皆喜欢……创新进入本世纪以来,大批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赵德义所在的村是高家营镇所在地。外来人口逐年增加,宾馆、饭店、商铺林立,企业摊点聚集。“打溜子”队伍迅速扩大,外来打工者也加入其中,由几十人变成上百人。如今,“打溜子”队伍人强马壮,赵德义及时调整思路,改变以往模式,扩大其活动功能。他以“打溜子”为主打品牌节目,然后增加扭秧歌,文艺演出节目。打造一个多功能,全方位的演出团体。新的演出团体组建后,立马转移演出“战场”:由走村串户表演变为集中到大型娱乐场所表演。思路决定出路。这一新举措,使“打溜子”队成为崇礼县节日“社火”活动最耀眼的队伍。赵德义的“打溜子”演出,代表崇礼县民俗活动最高水平。每逢县镇两级有什么重大庆典和节日联欢活动,都有他们舞动的身影:在一个开阔的乡场上,明月高照,星光灿烂,广场中央点燃一堆篝火,“打溜子”随着鼓乐节奏,舞动起来,欢快、粗犷、豪放,不时踢起脚下尘土,热情飞扬起来。舞动的身影被彩灯一照,光芒四射,活像陕北安塞腰鼓演出来到塞外。每次“打溜子”演出活动三部曲,都吸引众多乡亲的眼球:“打溜子”队火爆登场,秧歌队粉墨登场,演唱队唱红全场。真可谓:争奇斗艳,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在一回回精彩纷呈的演出活动中,也使赵德义成为崇礼县真正的民间舞蹈传承人。uytttr488爵士舞教练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