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我国10月份广义货币(M2)增长11.6%;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3.9%;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13.1%,增加6513亿元,同比多增1377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长11.5%;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8963亿元,比去年同期多3370亿元。笔者认为,年内央行仍将选择平稳中维持偏紧的态势,而对冲性降准仍不能排除。信贷弱回升不改货币政策偏紧格局10月份的信贷和货币增长呈现了双回升的态势,尽管回升较弱。笔者一直认为,维持货币和信贷增长的平稳,将是当前货币政策的现实选择。笔者界定的货币增长平稳,经验运行区间为12%至14%;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弱回升,意味着信贷的弱增长。10月份的信贷、货币走势,符合市场预期。市场对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前景的预期,三季度经历了不同变化:由原先认为维持宽松,转而认为将维持偏紧态势:面对经济下滑,以及高企的债务负担,保持一个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将是不得已的现实选择;但面对汇率的持续贬值预期,货币增长短期将面临收紧压力。信贷、货币增长的回升虽然属于预期中的弱回升,但回升本身表明,维持货币环境平稳的政策取向,并没有受到近期汇率波动的影响。应对汇率冲击,货币当局采取的是加强监管手段,而非货币政策变化。在资本项目未开放环境下,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正确和自然的反应。笔者坚持的流动性格局看法是:出于经济“托底”和避免金融市场大波动的目的,中国的信贷和货币增长将以“平稳”为主,货币环境的整体格局是“稳中趋紧”,体现在货币增速上,M2在12%至14%间将是政策合意水平,低于12%的货币增速不会持续长久,预计未来货币增长仍将延续回升态势。货币环境稳中偏紧经济弱回升中国的货币环境是存量过多、增量偏紧,因此货币政策的实际选择是平稳中维持偏紧的态势。“稳中偏紧”的货币环境,对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长期目标,以及实现“稳中趋升”的短期增长目标,是一个能长短期发展目标兼顾的可行选择。从货币政策的效应看,信贷增长和货币回升对经济的效应自2012年以来就已开始逐步走低,即货币效应由“积极”转向“中性”,这在宏观效应方面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资本产出率的逐步走高。货币扩张之所以能刺激经济,是因为货币扩张能刺激投资增长,而投资就意味着加杠杆、加产能,这显然是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不符的。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对货币环境的最现实选择,就是“稳中偏紧”。虽然从长期看,货币经济效应已趋中性,但短期的货币和信贷增长,仍然对经济短期增长有很好的提振作用。货币、信贷的回升,向市场传递了明确的政府“托底”经济意图,表明政府对经济增长仍然很在意,政绩考核“去GDP”化只是一个发展方向而已;另外,货币、信贷的双回升态势,还可以缓和去库存、去杠杆和去产能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减少经济波动,维护资产价格的稳定。信贷、货币的弱回升态势,将使中国当前投资企稳态势也转向弱回升态势,从而带动经济朝稳中趋升方向发展。年内对冲性降准仍不能排除在中国整体资产泡沫、全社会杠杆水平仍居高位的情况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要求货币政策必须稳健。尽管中国仍将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不变,但合意的货币增长区间仍将维持在12%至14%。为维持适度的货币增长,中国央行将努力保持适度的基础货币投放。然而,受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变化的影响,中国国际收支早已由高“双顺差”转向了收支基本平衡状态,外汇占款增长先是降缓,继而转为下降。这意味着当前货币增速的维持,主要靠货币乘数的提升。2015年9月份起,中国的基础货币增长持续处于收缩之中,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除了2016年1月份有0.72%的增长外,中国基础货币增长持续处于绝对收缩状态。2016年6月后,在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后,中国基础货币增长转为微增长状态。因此,当前广义货币能得以维持平稳,全靠货币乘数的提高。资本外流+公开市场等其它主动投放力度的不足,导致了目前中国基础货币增长的缓慢,甚至下降状态,仍将延续。不过,笔者坚持认为中国货币乘数的提升已是强弩之末。笔者认为基础货币的低增长态势,并非货币政策改变能实现,甚至有可能重新进入负增长区域。为保持广义货币增速相对平稳,中国或将很快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维持货币乘数高位。当前对降准的最大制约是汇率的变化。从汇率变化态势看,进入11月后,9月以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贬值态势,日前终于出现企稳态势。鉴于人民币管制货币的性质地位未变,以及中国既定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取向,笔者认为,人民币阶段贬值即将结束,人民币汇率将进入中期(3-6月)的平衡运行区(6.5至6.8).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取向需要维持人民币平稳甚至升值态势,但短期经济目标又使弱势货币成为当前的更现实选择。当贬值预期的经济负面效应和政治负面效应,积累到影响当期经济运行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时,人民币管制力度的加强就会反弹。既然,国际汇市的真实情况是美元“不强”、人民币“不弱”,那么人民币兑美元的阶段贬值目标,就可能随时结束,当前这一终结时点已为时不远了。(原标题:年内对冲性降准仍不能排除)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app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