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摘要: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由于中西方在教育上存在很大差异,探讨中西教育的差异对我们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社会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主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教育模式及方法等方面简要进行对比,从而找出我国教育的不足,试图优化我们的教育模式,用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在教育模式上与西方接轨,实现现代化的教育目标。关键词:中西;教育;差异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构成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先进文明的程度,还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方式精致细腻,西方的教育方式则贴近自然,更接近社会。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因为,良好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它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中国目前来看,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家长、学校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尽管如此,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因此,对于开展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且,中西教育各有千秋,在不同方面,教育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就需要深刻了解中西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下中西教育的差异。一、学校的教育对比中国与西方的学生,中国的学生是学得多,悟得少,西方的学生则是学得少,悟得多。中国学生大多表现出基础扎实、思想依附、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缺乏创新精神的普遍现象;西方的学生大都表现为敢想、敢干、富于竞争。众所周知,几千年来中国教育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基础,重视基础教育。但是遗憾的是,过分地强调了“基础”,“把那些不是对每一人都需要的基础当做是人人需要的基础加以学习”。中国教育采取的初级教育打基础,很注重基础知识,注重对学生灌输知识,强调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和掌握,而长期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悟”性;高级阶段才做学问,到了大学才开始学做研究,而此时,由于创造意识、创造能力没有从小得到培养,创造力匮乏,难怪“悟得少”。而西方教育注重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的一贯培养而忽视基础教育知识的传授。根基不牢,“学得少”,但西方注重对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的启发,重视非智力因素或个性的培养,“悟得多”。[1]对比中西方的教育,中国教育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培养。在中国,中国的教师认为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要学生井然有序,保持安静。中国孩子认为坐得端端正正是对老师的尊敬,西方孩子则认为坐得横七竖八才能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的确,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感想、敢说、敢干,个性自由地发展,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创造力得到培养。而中国的学生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是在老师、家长的无限关怀和设计的种种作业中度过的,正是这种关爱,是孩子失去了个性、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间,阻隔了孩子的自由梦想,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2]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西方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所以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的学校教育,给予他们广阔的思想驰骋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二、家庭的教育(一)对孩子基本态度的差异中国家长受封建社会意识的长期影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懂事”、“无责任感”的,对孩子负有全面的责任,所以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束缚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西方国家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家长并没有支配和限制孩子的行为,一般也不替孩子做选择,家长是要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对孩子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思考,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理。(二)对孩子成长过程的认识差异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在社交上,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者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之间发生争执与不快,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对孩子产生的却是负面作用;在生活上,为孩子包办事情,代替孩子选择,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在经济上,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以适应互相攀比的消费风气。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所谓不放任,表现在:西方国家的家长特别重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如孩子想预支某些零用钱,家长会断然拒绝,其良苦用心是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三)对孩子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差异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被西方家庭视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他们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从培养其自尊和自信心开始的,不是靠说教,抽象地教孩子要自信、自爱、自强,而是重视对孩子的尊重。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四)对孩子创造精神培养方面的差异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3]三、教育模式及教育方法不同(一)课堂教育的不同长期以来,中国的课堂教学以传统的接受式教育为主,课堂教学是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要求,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通常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条条有理、左右逢源、滴水不漏、层次分明、逻辑清楚。尤其是重点难点更要讲深讲透,做到细致入微。一堂课结束前教师还要把所讲内容梳理一遍,作个小结,以给学生一个清晰、明确、完整的印象。一堂课就是要尽量使学生不费什么力气就轻松掌握所教知识,并且能够当堂消化,不给学生留下什么疑难问题。这样的教学就是质量好、效率高,因为这样的教学最有利于学生快速简便的掌握知识和结论,最有利于应对考试。中国的课堂教学非常拘泥于外在形式,以至于教学活动的人工味和雕琢味过重,过于追求目的性、计划性、统一性和规范性,较少有灵活性、随机性、应变性和幽默感。课堂教学的外在规范十分讲究,从学生的坐姿、举手的姿势、教师的教态到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及时间的分配等等,都要力求划性和规范性,以确保教学的按部就班。由此营造的这种过于凝重的教学氛围往往使得教学“形聚而神散”,即教学的表面形式尽管很规范,很紧凑,学生的注意力表面上看很集中,但课堂却很可能缺乏内在的感染力,学生未必会产生兴奋感和思维的活力。这种教学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一种内在的压抑和被动,使课堂中的学生缺乏创造、想象、激情和个性,不易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相对而言,西方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有效的学习和参与:评估事实,相互协商,做出决定,解决问题。方法主要有:小组活动、圆桌时间、角色扮演、案例学习和实践活动等。在教学中创设一种自由的、安全的和宽松的环境,在这种氛围中每一个孩子们都有机会自由表达观点以及他们的感觉和经历,他们的想法得到认真倾听和积极反馈,同伴之间积极交流、分享思想、经验,分享对意义的理解。为使小组的讨论活动顺利进行,一般事先协商讨论制定小组规则。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支配者和领导者,而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咨询者,协助制定小组活动规则,发展学生自我纠错、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引导一下,以使孩子们能够平衡信息和不同观点,能从其中澄清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整个过程主要是由学生自己支配:创造思想,挑战观点,分享经验。这种形式本身体现着理性的、相互尊重的社会形式。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并体会自身的经历和思想,当其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试图理解自身的性格、长处和弱点时,表现出发展为一种自尊感并愿意为其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同时认识到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员,要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关系,通过移情性思考在情感和认知上与别人产生共鸣,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价值;另外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产生认识世界的能力感,使他们认识到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如何影响地方、国家乃至全球。他们学习怎样参与学校和社会活动,学习怎样对自身、社会和环境做出理性的选择,更加勇于承担责任,更加成熟和自信。这种自治式教育是建立在对儿童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给儿童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没有强制和约束,更多的是鼓励、启发和诱导,尽可能为孩子心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正在成长中的人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让发展中的人去挖掘个人潜在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二)教育方法不同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既包括教师教学的组织方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方式。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中国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和机械,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词汇教学及知识的基础性,忽视了语言的实际应用性,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专心致志听讲,操练句型,记笔记,课后再把笔记背熟,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寡言,很少主动发言和提问。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机会表明自己的观点,更不敢发表不同于教师的新观点,他们习惯与等待教师提问并给出正确答案。即使有学生在可叹繁体文,往往也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害怕提出肤浅的问题会遭到其他同学的耻笑,这种怕丢“面子”的心理导致学生课堂处于被动状态。西方教师主张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做到因材施教。西方学生个性鲜明,崇尚个人价值,注重个人的自由、权力和自身发展,所以西方教师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个人观点,而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中的常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或插话,提出不同见解,甚至和老师争论。在西方,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是“有自己的见解,喜欢独立思考问题,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且有勇气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4]西方教师认为学生参与提问与讨论的程度既是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自我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准。西方强调语言教学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为主,注重技能和语言的应用。在语言教学中,与中国教师注重语言准确性相比,西方教师更强调语言流利性。因此,在中国,外教通常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