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从“无为”到“有为”背景材料:秦国时期,法家大行其道,但儒学仍旧在秦国有一定的位置。秦统一六国之后,儒家地位下降,政治地位边缘化。私学被禁,典籍被焚。部分儒家向统治集团靠拢并进而相应改造儒家学说。一、从“无为”到“有为”背景材料:汉立政之初,社会上层普遍出自平民,平民意识凸显,因而黄老之说流行并被选为汉初政治的实际指导思想。随着社会上层新一代的贵族化演变,随着汉初历史进程的推进,儒学开始复兴。借黄老清静无为政策提供的宽松思想环境,儒学日益被知识精英所了解和接受。一、从“无为”到“有为”背景材料:汉初鉴于秦亡教训,已有人提出用儒学思想统治。但汉高祖刘邦不喜儒学。惠帝时,废除了“挟书之律”。文帝、景帝时,积极搜集遭秦火之后所残存的古籍,包括儒家经典。同时,开始立《诗》、《书》、《春秋》等儒学经典的博士官。一、从“无为”到“有为”对以上背景材料小结: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儒家思想的发展经历: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出的统治思想是()A.儒家主张B.墨家主张C.道家主张D.法家主张无为而治原因——表现——休养生息影响——积极影响“有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一、从“无为”到“有为”与民休息消极影响汉初的百废待兴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可能性:必要性:边境问题王国问题土地问题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一、从“无为”到“有为”回忆我们学过的必修Ⅰ和必修Ⅱ教材,汉武帝的“有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何表现?汉武帝的“有为”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的表现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经济:军事:布衣为相中朝察举推恩币制盐铁治黄河代田法大败匈奴西域问题刺史1、董仲舒生平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教授《公羊春秋》。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采纳。晚年著《春秋繁露》,建立新儒学体系。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内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的需要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内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3、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的目的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新儒学“新”在何处?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4、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了什么影响?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面临问题新儒学解决之道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诸侯割据边境不宁缓和矛盾制定规范限制兼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三纲五常”限田、薄敛、省役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自我调节满足了时代的要求。新儒学为儒学赢得正统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4、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了什么影响?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①、汉武帝面临边境不宁、王国威胁、土地兼并、阶级矛盾等大量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②、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根本原因)原因:4、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了什么影响?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影响: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②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尊儒1、原因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表现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政治上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新儒学被独尊。(2)先秦儒学关注现实问题,而新儒学的神学色彩浓厚。(3)先秦儒学与入仕不挂钩,而新儒学则“学而优则仕”。(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的新儒学则长期被当作“圣经”。1、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的新内容是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2、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C、性善论D、大一统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A.儒学内部的改造B.统治集团的斗争C.杜会环境的变化D.其它学说的衰落“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这则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矛盾心态?简析产生这种心态的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