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BUSINESSREVIEW商业经济评论经济导刊422011/03气候变化给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沿海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的迫切任务。我国是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气候变化使我国更加频繁地出现极端天气,如强暴雨、强雷暴、干旱化等。据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统计,截至2010年8月6日,洪涝灾害造成全国2亿人(次)受灾,1454人死亡,669人失踪,1214.8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347.1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209万公顷绝收,136.4万间房屋倒塌,358.1万间房屋损坏,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文|张新民2751.6亿元。这无疑给我国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农业用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农业排放甲烷占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甲烷排放总量的47%,氧化亚氮占58%。如果不实施额外的农业政策,预计到2030年,农业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将比2005年分别增加60%和35%~60%,可见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对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农业在过去30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农产品短缺已经成为历史,成功解决了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并且做到了丰年有余,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仍然是高投入和高产出的常规农业(石油农业)模式,在追求产量的同时,忽视了农业的其他功能,环境恶化和食品安全成为目前突出问题,农业方面的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污染源。农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首先,农业生产本身就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在农田的耕作、水田的种植以及氮肥的施用中,不仅长期改变着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而且给全球的气候变化带来影响。有资料表明,农业源排放甲烷占我国甲烷排放总量的80%,排放氧化亚氮占我国氧化亚氮排放总量的90%以上,加上农业耕作强度增大,对耕地干扰更加频繁,破坏农田或耕地甚至山地的结构,使土壤碳库平衡受到明显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如化肥、农药等很多都是从不可再生的能源中提炼、合成的。收*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010FJJ038)。经济导刊2011/03商业经济评论获农产品后遗留的秸秆、农膜等也是一种碳源的污染和浪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都与耗用能源资源、排放温室气体有关联,有的方面关联度还相当高。农业温室气体来源主要包括因农业和畜牧业导致的森林减少;饲养反刍动物,如牛羊等,饲料在其肠内发酵引起CH4排放;种植水稻时,因土壤长时间用水淹没,形成厌氧条件,产生并排放CH4;农田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土壤中N2O的排放;家畜粪肥处理过程也会引起CH4和N2O的排放以及生物质燃烧等。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的第二大来源,其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目前;由于土地利用变化每年向大气中排放1.6Pg/a,约占人类活动总排放量的20%。另外,向土壤中施用石灰和尿素也会加剧温室效应。石灰能够降低土壤的酸性,促进作物生长;但是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溶解和释放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CO2;尿素施用过程中也会间接导致CO2的释放。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稻田甲烷排放是农业甲烷排放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反刍动物消化道发酵也会排放大量的甲烷。同时秸秆还田和使用有机肥也会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影响甲烷菌的活性,进而增大了甲烷的排放量。化肥施入土壤,有相当一部分以有机或无机氮形态的硝酸盐进入土壤,在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作用下,转化生成N2O和NOX进入大气,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其次,农业生产间接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是高投入、高产出,大量的物质和能源投入支撑了现代的农业生产体系,也间接增加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化肥、农药特别是氮肥生产是高能耗工业,据报道,我国主要氮肥—尿素的能耗为1555.49公斤煤/吨尿素,在其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还产生大量环境污染物。传统农业通过大量使用化肥来提高产量,实际上间接增加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我国化肥利用效率比较低,存在巨大资源浪费。在过量使用氮肥的情况下,土壤的N2O释放增加,单个分子的N2O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200多倍。因此,限制化学肥料的投入,有机农业直接和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农业重要措施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在此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全球极端气象灾害比50年代高出5倍以上。未来全球极端气象灾害可能出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包括农业生产在内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威胁。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全球和我国农业生产都将出现大幅波动,粮食供给的不稳定性会增大。研究表明,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将减少10%。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气温每升高1℃,我国水稻生育期将平均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将平均缩短17天。由于生育期缩短,减少了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质量也会下降。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潜力可能会下降5%—10%,其中灌溉和雨养春小麦的产量将分别减少17.7%和31.4%;2071—2100年,我国冬小麦生产潜力将下降10%—30%,水稻生产潜力将下降10%—20%,玉米生产潜力将下降5%—10%。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促进了光合作用,或将提高作物产量;但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及病虫害灾害高发等将抵消有利因素,从而引起粮食产能的不确定性。近50年来,我国冬小麦、春玉米和水稻种植区明显北移、西移,水稻种植已扩大至我国最北部的三江平原,耕种面积大大扩张;但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可能引发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平原地区土壤涝滞、盐碱化加剧,从而严重降低农作物生产力。极端气候变化的灾害性影响对农业破坏更为明显。2009年全年有9次台风(热带风暴)登陆我国大陆地区,较常年多2个,受灾地区的农作物遭受毁灭性破坏。民政部数据显示,2009年农作物受灾面积4721.4万公顷,绝收面积491.8万公顷。气候变化导致的持续性少雨,不仅在半干旱区十分明显,在湿润区同样可能诱发大范围干旱。据媒体报道,中国气象局2011年1月13日表示,华北、黄淮、江淮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山东连续无降水天数破当地气象记录。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极端气象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减缓和适应同等重要。一方面,农业在减缓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发展低碳农业,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农业碳汇,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巨大优势和潜力,但其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比减缓气候变化更为现实的迫切,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冲击,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路径选择。美国国家农场主联合会碳汇项目负责人戴夫·埃内森曾经指出,“农业是稳定全球气候的桥梁。通过农业活动减少的碳排放量和增加农业碳汇可以去弥补人类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农业温室气体减排远比温室气体减排便宜,只需通过转换农业耕作和生产等就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据估计,我国18亿亩耕地土壤有机质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增加碳汇相当于吸收300亿吨CO2。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大幅度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间接减少碳排放,因此,低碳农业在减缓气候变化中具有巨大潜力。(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