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现代城市思想及主要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主要理论§1城市规划体系早期发展发展的基础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和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1、古典城市规划模式古代的城市,如中国、西亚、埃及、印度等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城市由于社会背景等原因,一般规模较小,实际上是以防御为主要功能的城池建设规划,军事要塞城市尤其如此。如古代百越(今两广地区)城池“以山为障,以水为堑;目注中原,意在自保”的建设理念。另一方面,更突出的是礼制传统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如《周礼.考工记》的匠人营国制度。2、古希腊的希波丹姆模式(Hipodamus),这种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3、古罗马《建筑十书》中也有关于城市建设公共工程的记述。1、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为了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很多社会学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发展模式,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活动。这与欧洲资本主义出现以前,早期的城市规划思想是有区别的。体现在社会改良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实践方面,其中有不少对后来的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起到了启迪和指导作用。2、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2近现代城市规划发展1)乌托邦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478—1535)著作《乌托邦(Utopia)》,提出理想之邦,有50个城市,距离一天为限,与乡村紧密结合。每户一半人在城市,一半人在乡村,二年轮换。街道宽200英尺。门不闭户,以废除私有财产观念。生产物资放在公共仓库,按需领取,有公共食堂,公共医院。有如中国的《桃花源记》(陶渊明)描述的生活。2)欧文的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英1771—1858)主张建立崭新的社会组织,提出未来社会按公社组成,人数500—2000,土地国有,实行部分共产主义。1817年提出“新协和村”,人数300—2000,人均耕地0.4公顷。村内设公共设施,周围是住宅,附近有工厂。村外有耕地、牧场和果园。产品统一分配、财产共有。1825年,欧文带900人从英国到美国印地安那州,用15万美元购买了12000公顷土地,建设新协和村。但不久就全部失败。3)傅立叶的“法郎吉”(公社)查勒斯•傅立叶(法1772—1837)1829年发表《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主张建立1500—2000人组成的社区,以社会大生产替代家庭小生产,减少家务劳动。傅立叶设想的社区是可以容纳400个家庭(1620人)的巨大建筑(法郎吉,也有译为“法兰斯泰尔”的)。这形成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1871年,追随者戈定按照傅立叶的理论在盖斯建设了“法郎吉”。4)小结: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理论及实践的意义虽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等,还是十分有里程碑式意义的。3、工业革命对城市建设的影响1)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法、德、俄、日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产业革命的进步,则对城市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781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促进了城市间的交往,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产业进步。经济革命带动政治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逐步趋于成熟。2)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表现在:机器的发明使工人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城市间的联系更为快捷,运输量更大;生产力的提高与人口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城市建设管理新的变化。3)工业革命导致工业城市的诞生产业革命后,英国出现新的产业中心: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探索一、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1、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有两个理论体系:一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城市分散);另一是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城市集中)。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部分,城市边缘设有工厂企业,人口限为3万人以防止大城市病。霍华德主张城市应分散发展,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布置。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思想主张城市应集中发展,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所引起的城市问题可通过建高层建筑和高效交通系统等技术手段来解决,在高层建筑之间保持较大比例的空旷地。他强调阳光、空间和绿地。二、田园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思想由来社会改良主义者,英国爵士霍华德(E.Howard1850—1928)在1898年发表《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提出田园城市理论《tomorrow:apeacefulpathtowardsrealreform》。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共出六版,国内最新有金经元的中文全译本。霍华德提出城乡结合的模式,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卫生和不公等问题。1)三磁力图解(详后)2)田园城市要点:城市规模为3.2万人,2400公顷。其中城市居住3万人,城市用地400公顷;农村居住2000人,农业用地2000公顷。3)田园城市群:当城市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时,则要另建设一个新城,形成城市群:中心城市5.8万人,总人口25万人。城市间用快速交通联系。霍华德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1903年组织了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集资金,在距伦敦东北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田园城市思想为卫星城镇理论提供了基础。霍华德倡导花园应在城市之中(分散式布局),而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埃则认为城市应在花园之中(集中式布局)。殊途同归,皆强调花园与绿地。田园城市规划思想是分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期,还平行地实践着集中主义的城市规划探索。代表人物是法国人勒•柯布西埃。勒•柯布西埃(现代建筑运动旗手和大师,《雅典宪章》起草人)主张:城市中心建高层建筑,用增加建筑层数的办法,来减少建筑密度,以增加道路宽度和绿地面积,并增加公共设施,满足城市大量人口的居住和工作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多层立体交通通道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实践探索,如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规划等。三、城市集中: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柯布西埃城市规划思想要点注重功能,提倡城市集中;增加绿地;改善交通。城市规划观:技术功能、高密度、不同建筑形式、高效交通。1)1922年发表《明日的城市》。假设300万人的城市,其中40万人居住在24座60层的摩天大楼中,60万人居住在多层连续板式楼中,200万人居住在花园住宅中。2)1925年巴黎中心区改建规划,16栋60层的办公大楼,地面开敞。3)1933年设计《光明城》,城市中心为容纳2700人的居民联合体。4)1951年印度昌迪加尔城市规划柯布西埃的光辉城规划思想2、昌迪加尔Chandigarh城市规划直属于中央政府的联合领土。是哈里亚纳邦和旁遮普邦共有的行政首府,位于什瓦利克山脉Shivaliks的丘陵地带。昌迪加尔的名字取自什瓦利克山上的一座古庙。昌城以及周边地区自然风光优美,旅游景点数不胜数。1951年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应邀来设计昌迪加尔首府。这位西方建筑师第一次踏上印度大地时,就被喜马拉雅山的神圣、人们脸上永恒的微笑、印度历史建筑无比优美的比例折服了,他盛赞“这里有一切适于人的尺度”。在领略了异域文化的震撼后,柯布西耶认识到必须尊重自然、尊重传统,使现代的思想、技术、材料在这片神圣的土地获得重生。昌迪加尔首府的规划模式源于他对人的关心,贯穿了以“人体”为象征的布局理念。勒·柯布西耶把首府的行政中心当作城市的“大脑”,主要建筑有议会大厦、邦首长官邸、高级法院等,布置在山麓顶端,可俯视全城。博物馆、图书馆等作为城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附近,全城商业中心设在作为城市主干道的交叉处,象征城市的“心脏”。大学区位于城市西北侧,好似“右手”;工业区位于城市东南侧,好似“左手”。道路系统象征“骨架”,水、电、通信系统象征“血管神经系统”;建筑组群好似“肌肉”,绿地象征呼吸系统“肺”。中心区规划四、莱特的广亩城思想与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思想相对应,现代有机建筑大师赖特(FrankLioydWright)在1935年发表《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BroadacreCity:ANewCommunityPlan)倡导美国化的城市规划思想,反对集中主义。广亩城理论:赖特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在汽车、电力时代,没有必要把一切活动都集中在城市,主张分散布局,每户1英亩土地,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实质是呼吁回归自然式的乡村生活。五、近现代城市规划其他探索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发表带形城市设想,即沿交通运输轴线延伸布置长条形的建筑地带,以取代传统的由核心向外扩展的城市形态。1882年,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公里的带形城市,1892年设计了马德里外围的马蹄形城市。近现代城市规划其他主要探索:德国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1909),廖什的经济区位论(1940),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1933)和格迪斯的区域规划研究(以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后芒福德等人发展为区域规划研究,发表《市镇规划》);此外,还有戈涅的工业城市(各类用地功能非常明确,各得其所);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通过对广场、街道、建筑、小品等城市空间要素相互关系的研究,提高城市空间艺术)。小结:1、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有三个特点: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城市不是孤立的,城市应承担区域发展的责任,其功能定位与性质应从区域和自身条件进行研究;中观:城市交通与居住环境的恶化,是由于人口与产业过度集中造成,应优化配置,进行合理而有机的疏散。微观:城市是为人服务的,城市各类型空间应体现健康、公平和人性化要求。2、区位论是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定位的理论基础,使城市布局研究从个别功能的安排转向地域综合设计;3、注重经济能量的发挥,以规划手段促进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4、不断吸收其他科学的成就,多学科综合性特征更加明显。§4当代城市规划发展模式探索一、卫星城规划理论1、卫星城的理论基础主要是: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追随者恩维最早提出大城市疏散人口问题,其后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于1918年系统提出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2)有机疏散理论3)反磁力理论2、有机疏散理论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1918年提出,旨在解决城市交通拥挤与其结构布局关系的理论。沙里宁(ElielSaarinen)提出,用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认为城市交通拥挤对城市的影响与血液不畅对人体的影响相似。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区域,通过快速交通干线联系城市各区域,把已形成的大城市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使之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功能集中点”,彼此之间用绿化带隔离。同时进一步完善功能与配套,逐步向城外新区疏解城市人口,变无秩序的集中为有秩序的分散。1918年沙里宁与荣格在赫尔辛基新区明克尼米-哈格提出建17万人的扩展方案,是其城市疏散思想的延续。1934年沙里宁发表《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TheCity—ItsGrowth,ItsDecay,ItsFuture)。提出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1)把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2)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则作分散的布置。有机疏散理论目标:使人们居住在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20世纪50年代开始,城市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使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决城市蔓延扩张、人口增加、优势衰减、文化消亡、交通拥挤、生存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上。田园城市、广亩城和有机疏散理论重新得到认识。并开创了卧城、卫星城和新城建设的新时代。3、卫星城的实践1)1912—1920年,巴黎规划在周边16公里范围内建设28座居住城市(含生活服务设施)“卧城”2)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制定大赫尔辛基规划,主张在卫星城镇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魏林比3)1928年,在编制大伦敦规划时,提出大城市人口疏散应与地区的工业与人口分

1 / 8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