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早期社会学教育的开展本章要点:了解高校社会学课程的开设与学系建设过程分析高校办学宗旨和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掌握早期社会学专业学生开展的社会调查区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教育与孔德系社会学教育的不同情形第一节中国高校社会学课程的开设和社会学系的设立一、课程的开设最早拟设置社会学课程的是京师政法学堂。在1907年2月2日奏定京师政法学堂章程中,正科政治门第一学年课程表中,安排有二个学时的社会学课程。许仕廉在《中国社会学运动的目标经过和范围》一文中记载:“1905年有门阿瑟先生在圣约翰大学开社会学课”。1916年是为京师大学堂开设社会学的准确年代,也是中国人自授社会学之始。留日回国的康宝忠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担任社会学的主讲教师。1917年清华学校开设社会学课程,由美国学者狄德曼(G·G·Dittmer)主讲。到20年代,国内大学文科,除少数学校外,均开设社会学课程。许仕廉在1927年对各类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状况调查情况是,当时全国的国立、省立和私立大学共有60所,所有这些大学共开设社会学课程308门。其中以开社会学理论、社会问题最为普遍。开设社会调查、社会立法与社会服务行政课程的只有38门。在各大学中,社会学课程比较发达的学校有燕京大学、复旦大学、沪江大学、政治大学、华西大学、文化大学、光华大学等。1938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课程,规定社会学为文、理、法、师四个学院社会科学类共同必修课之一。1944年秋,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召开大学课程修订会议,规定社会学系增设社会行政组(即社会行政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社会学系课程设置趋于完备。社会学系的课程安排(见教材71页表格)二、社会学系的设立1913年上海私立沪江大学(上海浸会大学)设立社会学系,首开其端。由美国学者葛学溥(DanielKulpll)、白克令(H·S·Bucklin)和狄莱(J·Q·Dealey)等布朗大学的教授短期来华任教。1917年,该校的社会学系由葛学溥主持创办了“沪东公社”,成为沪江大学学生社会行政实习的场所。1921年,厦门大学设立历史社会学系,由徐声金主持,这是中国人自办大学设立社会学系之始。以后,多所学校设立社会学系。据孙本文先生在《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中统计,到1930年中国社会学社成立的时候,共有16所学校设有社会学系,其中有11所大学设立独立的社会学系,有2所与历史系合设,有2所与政治学系合设,有1所与人类学系合设。2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学得到发展的原因:外因:此时,社会学在西方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学的研究中心转移到美国后,形成了一个团队整齐、力量强大的社会学研究群体,对于世界社会学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内因:在国内,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问题,需要有新的理论和方法予以指导。同时,一批留学美国的学生陆续回到国内,他们带回了西方最新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动态和方法,到大学里教授社会学,开办社会学专业,对于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中国的社会学经过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后走入低谷,各大学的社会学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社会学传入中国以后,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也传入中国,一些人对社会学产生了误解,孙本文先生在《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中有所分析,有的人将社会学误为唯物史观,误为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状况,党派争斗,军队混战,外强入侵,国无宁日,人民流离失所,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校和研究机构遭到严重破坏,纷纷迁往西南等地,社会学受到严重影响。第二节中国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办学宗旨、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一、早期社会学系的办学宗旨社会学教学最早出现在教会大学中,如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等。教会大学在中国设立社会学系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是传播福音的辅助手段——培养当地的传教布道的领袖——宣传宗教教义必须。是文化渗透还是为了经济侵略?教会大学的意义:使中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等教育;引发了中国官办和私办大学的出现;缩短了中国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培养了一批高等级社会建设人才;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主观上讲,教会在中国设立大学肯定是为自己的服务的。圣约翰大学的校长卜舫济说:“我们的学校和大学,就是设立在中国的西点军校。……当被问到美国军队的力量来自何处时,我们不只是指出我们有少量的常规军,而是提到西点军校。那里训练着我们未来的军官和军人,准备一旦需要就可以担任领袖,对别人进行教育和训练。当被问到在中国的传教事业从何处可以清楚看出其力量来源时,让我们不只是指出中国有那么一小队英勇的本地和外国的福音使者,而是还应指出我们的教育机关,正在训练未来的领袖和司令官。他们在将来要对中国同胞施加最巨大和最有力的影响。”国人自办社会学系的宗旨是什么?服务于中国社会现实二、中国高校社会学专业教育的师资来源初期:担任教职的多为外国学者,且大多为兼职或临时的。其原因:移植过来后,中国没有教师。20年代以后:逐渐由国人担任教职。其原因:留学生的大量回国4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高校社会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外国人所占比例已经很少。据1947年12月统计全国高校从事社会学专业教育的讲师以上的教师有143人,其中外籍教师12人,占8.4%,全为美国人;有留学经历的107人,占74.8%,其中留美的71人;自己培养的学者24人,约占16.8%。三、中国高校社会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总的来看,当时高校共同的特点是,在突出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比较注重社会问题、社会服务方面的课程开设,这是当时中国的社会形势紧密相联的。我们以燕京大学在1931年的课程设置为例来说明。1925年,燕京大学就设有31门课程,到1931年,增加到42门,其中属于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有12门,社会问题的有14门,社会服务的有12门,调查研究方面的有4门。1944年秋,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召开会议,公布了社会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从中可以看出,开设的课程是比较全面的。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社会学专业的学生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第三节社会学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的建设孙本文在《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中对当时中国社会学教材和参考书的建设状况分析指出:“我国社会学虽已有四十年的历史,但有关社会学理论与应用方面比较充实而完整的书籍,尚属不多。且有若干部门尚无一足供大学教本之用者,例如西洋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近代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发展史,社会制度,民族学,都市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行政,社会立法,近代社会运动等部门,除有少数译本外,尚无国人自著适当的参考用书”。中国早期社会学专业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基本上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即使是自著的教材和参考书,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借鉴西方理论和方法,受西方社会学著作的影响很大。孙本文组织编写的《社会学丛书》,影响甚大。后为大学讲授方便,孙本文合编为《社会学大纲》。分类介绍:一、普通社会学的教材与参考书1.翻译的著作比较多。2.编译和自著的如下:1915年,陶孟和与梁宇皋合著《中国乡村与城市生活》(英文本),该书作为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经济政治研究丛书》中的《社会学专刊》第四种出版,是我国人用社会学学观点研究中国社会生活最早的一部著作。1918年,陈长蘅撰写《中国人口论》,这是我国最早的论及中国人口问题的一部著作。1923年,世界书局出版了署名德普、延年的《社会学入门》,此书是根据海逸史(E·C·Heyes)的《社会学研究》绪论和爱尔华特的著作编辑的。在书中讲明了自己的目的,“要对社会有深切的了解,自不得不借助于社会学了;社会学是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的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社会学在中国还是很幼稚,没有可以读的书籍”。此书虽然简略,但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1924年常乃德参考英、日多种书籍撰写《社会学要旨》,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在分析社会学和社会主义时写到:“所以社会学与政策、社会主义等并不是一物:研究社会的人固然有信从社会主义的,但也有不信从的。社会主义等是一种药方子,而社会学是一种学问,二者绝然不同。现在有许多人往往把社会学和社会主义扯在一处混个不清,真是可笑极了”。说明在当时社会中很多人还弄不清社会学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同年,曹聚仁采自海逸史的《社会学研究》绪论编著《社会学大纲》。蔡和森以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为蓝本编著《社会进化史》。1928年,朱亦松根据海逸史、恺莱、劳史等人的观点和参考多种书籍撰著《社会学原理》一书,此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二、分支社会学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917年,严恩椿编撰出版《家庭进化论》一书,在书中对中国家庭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述了它的优点和劣点。1920年,易家钺撰写《西洋氏族制度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1年,易家钺又出版了《西洋家族制度研究》一书。同时他又与罗敦伟合著的《中国家庭问题》(1922年)1922年,陶孟和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教育社会学著作——《社会与教育》。1924年,陶孟和的《社会问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4年孙本文著《社会问题》一书。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陆志韦的专著《社会心理学新论》,这是我国最早的社会心理学著作我国第一部由顾复著的农村社会学著作——《农村社会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许德珩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最早将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介绍到我国。1924年,他翻译了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蔡元培为该书作序。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国社会学界开展社会学方法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德珩除翻译了《社会学方法论》外,还翻译了迪尔凯姆的《社会分工论》,费勒克(法国)的《家族进化论》,布哈林的《唯物史观社会学》,马克思的《哲学之贫苦》等。自著有:《社会学概论》、《社会学讲话》、《中日关系及现状》。1927年,蔡毓聪著《社会调查之原理之方法》一书,由北新书局出版。他还著有《社会研究法》、《统计学ABC》。樊弘著《社会调查方法》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书中指出,任何社会问题的研究,均须经过假定、观察、分析、归纳和求变等五个步骤,才能明白其意义,其中实地调查是直接观察社会现象的重要工具。在30年代,有关社会调查方法的著作大量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且影响较大的是1930年由世界书局出版的杨开道撰写的《社会研究法》,此书为孙本文主编的“社会学丛书”之一种。1933年,李景汉著《实地社会调查方法》,是当时社会调查方法一类书中最详细的一部。该书由北平星云堂书店出版。第四节中国高校社会学专业学生开展的社会调查一、城市社会调查1855年,法国社会学家弗雷里克·勒普莱的《欧洲工人生活报告》一书,开创了近代社会调查之先河。在中国最早进行的社会调查,应是“北京社会实进会”在1914—1915年间对302个洋车夫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最早的中国高校社会学系学生进行的社会调查在1917年,有资料可查的由两所学校的社会学系的学生所主持的社会调查。一是沪江大学在上海杨树浦成立了“沪东公社”所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社会调查;二是清华学校学生对北京西郊居民生活费用的社会调查。同年,清华学校在教授狄特莫(C·G·Dittmer)的指导下,该校学生对北京西郊195户居民的生活费用进行调查,其中有汉人100户,满人95户。1918—1919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步济时(J·S·Burqess)与北京美籍传教士甘博(S·D·Gamble)等,对北京的社会状况进行了调查。出版了《北京:一种社会调查》一书。这是我国都市社会调查的开端。1924—1925年间,甘博教授和孟天培、李景汉在北京调查了1000个人力车夫、200处出赁车厂、100个车夫家庭。1924年清华学校的学生在陈达教授的指导下,对清华园人力车夫的生活费用及海淀人力车夫的生活费用进行调查。同年,在中外教师的带领下,齐鲁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对济南市社会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