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十章知识点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目录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1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1第二节网络文化及其影响............................................................................................3第三节网络技术与“数字鸿沟”.................................................................................7第四节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9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1.舆情与舆论的关系(1)舆情的概念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反映。(2)舆论的概念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3)二者的关系舆论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情在某一方面的集中表现。而舆情不仅包含公开的舆论,也包含一些隐含的公众态度与情绪等。舆论总是在一定的舆情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反过来,舆情并不一定通过舆论表现出来。2.网络中舆情、舆论的表现与传播途径网络中的舆情是通过网络传播中的各种信息体现出来的。从“信息”这个角度来看,舆情可以在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这两种信息中得到体现。(1)事实性信息是对事实的描述,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见没有直接呈现出来。(2)意见性信息则是主观意见的直接表达。(3)了解网络中的舆情,不仅应该注意在各种渠道中表现出来的意见性信息,还要关注那些事实性信息中所隐含的意见与情绪。3.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1)网络中舆论的形成A.网络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事件引起关注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的。媒体的报道往往是引发网络舆论的直接动因。另外,一些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发布,也可能引起舆论热潮。B.网络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讨论扩散的过程,是事实与意见的共同传播过程。事实的传播与意见的传播绝非泾渭分明,传播什么事实、如何传播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意见。而很多时候,网民在传播事实时,也直接加入了自己的评价。C.网络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舆论最终达成的标志是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的产生。对于某些问题或事件,人们的意见并不一定在一开始就是一致的。相对一致的舆论形成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例如前面提到的“沉默的螺旋”机制、意见领袖的作用、专业传播机构的传播与控制策略等。(2)网络舆论与外界的互动A.与传统媒体互动网络舆论焦点往往会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热点。传统媒体的大篇幅、高频率报道则促使更多的社会公众关注相关事件,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讨论中,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也不断扩散。B.与现实空间舆论互动网络用户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们不仅在网络平台上与他人交流,也可能会在现实空间与他人进行交流,线上意见与线下意见相互交织、相互作用。4.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的几组关系(1)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网络舆论是否等于现实社会的民意?要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层面上的思考。其一,网络用户能否代表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二,网络舆论能否代表网络全体用户的意见?A.从历次CNNIC的调查数据看,目前中国网民在年龄、地域、职业等方面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即使网民群体在趋向多元化,但也尚未覆盖社会的所有阶层。B.网络舆论的形成是基于个人的意见表达,但在网络平台,积极主动表达自己意见与态度的,并非所有人。另外,网络中最终浮现的主流声音,虽然反映了部分用户的意见与态度,但同时还要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意见领袖、“沉默的螺旋”效应、媒体等机构的控制手段等。因此,最终形成的舆论声音,未必是网络中民意的完整的、真正的体现。从各个方面看,网民意见不能代表所有社会群体的意见。把网络舆论简单等同于现实社会的民意,可能会在一些时候导致认识上的偏差。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舆论应当被视作社会民意系统的一个重要参数。(2)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A.网络舆论中出现的暴力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一些网民意见表达中的语言暴力。b)网络舆论对某些当事人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伤害。c)除了对个体的权利造成直接伤害的网络暴力外,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多数人的声音对少数人意见的压制。B.网络暴力形成的基本“土壤”是网络表达中的非理性。网络舆论形成的非理性,首先是由于网络舆论形成环境的复杂性。网民所表达出来的意见,是其既有倾向与当下情境等各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此外,人们参与网络交流和意见表达的动机也是十分复杂的。人们也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对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网络平台起作用的“从众心理”,则会加快非理性认识的传播。C.网络暴力大多数时候表现为“集体暴力”。这说明,网络暴力与网络平台的“群体”直接相关。(3)网络舆论与司法独立网络舆论另一个令人担忧的暗礁是舆论监督力量的越界。网络舆论审判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对司法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造成了干扰。A.在中国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人们对司法部门、权力机关的信任度不够高的情况下,网络舆论至少能对司法机关进行一定的监督,促使它们更加慎重地行使自己的权力。然而,从公众角度看,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事实的真相,未必总是与公众的判断一致,也与道德判断无关。B.当然,强调司法的独立性,并不是要走到另一端,即对公众的自由表达进行约束。在尊重民众自由表达权利的基础上,坚持司法独立提高司法的公正性,才是更为理性的方向。(4)网络舆论与道德困境在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自我纠结的道德困境。A.首先,这种道德困境表现为道德审判这样一种网络舆论的普遍模式所带来的矛盾,那就是目标的正义性与过程及手段的非理性之间的冲突。B.其次,我们看到,网络舆论依赖于道德框架,但传统道德体系的某些方面也在网络时代发生了动摇。这种动摇不是表现在舆论本身方面,而是表现在网民的行为中。许多中国网民陷入了这样一种道德框架下的自我矛盾。而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在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只不过网络放大了这种困境。第二节网络文化及其影响1.网络文化的内涵任何在网络中活动的主体都是网络文化的构成细胞。。网络文化是综合的社会现象,是网络平台中各种主体互动的过程与结果的总和。2.网络文化的特质(1)开放性作为一种低门槛的技术,数字技术使得所有具备相关条件的人都可以参与网络传播和网络中的种种活动,网络文化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个体不仅可以广泛地参与到各种方式的文化生产中,而且与主流文化对抗、对话的能力也得到大大提升。(2)多元性A.主体的多元低门槛的数字技术使得个体、群体、机构、组织等各种层次的主体都能成为网络文化的建设者。B.形式的多元网络文化是由多种信息手段和多种传播形式构成的,每个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参与形式。C.价值取向的多元网络文化主体的多元,也就决定了价值取向的多元。网络的传播方式、互动方式也有助于多元价值取向的并存。无论是政治上、文化上还是道德上的取向,在网络平台中都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观。(3)分权性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用户参与文化生产与文化活动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并且任何“权力中心”都是不稳定的,随时可能被各种力量颠覆。网络中会不断地出现去中心化一再中心化一去中心化的过程。(4)集群性一方面,虽然每个个体都是网络文化的主体,但是网络文化的最终影响,往往是由“集群”的力量促成的。另一方面,也正是集体的力量,使得网络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网络文化的集群性也意味着网络文化的形成是基于群体氛围,而群体互动容易带来种种群体心理,如从众、群体极化、去个体化等。(5)参与性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一个本质区别,就是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使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参与到各种传播活动中。在很多时候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模糊了。3.网络文化的构成层面(1)网络文化行为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就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2)网络文化产品这既包括用户利用网络传播的各种原创的文化产品,也包括一些组织或商业机构利用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3)网络文化事件网络平台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事件,不仅对于网络文化的走向起到一定作用,也会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4)网络文化现象网络用户的行为或文化产品等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趋向或特征,形成某种文化现象。(5)网络文化精神网络文化的一些内在价值取向与特质即网络文化精神。目前中国网络文化精神的主要取向为自由性、开放性、平民性、非主流性等。(6)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不仅是文化产业的增长点与制高点,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和其他传统产业变革的力量。(7)网络文化制度网络文化所推动的制度发展、变化甚至变革,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体现。(8)网络文化秩序与格局文化的生产、消费、管理、应用等多种主体间形成的关系与秩序,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群体文化的相互关系与态度,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构成层面。4.网络文化的发展动因(1)个人诉求:网络文化的原动力可以说,网络文化常常是受众在满足自身需求过程中形成的“副产品”,真正有明确文化追求的用户并不多。但是,无论有无文化的自觉意识,用户基于自我需求满足而产生的行为、活动,都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2)用户互动:网络文化的助推力A.用户互动放大个体行为影响一些原本属于个人行为的事件,突然间变成文化事件,必然离不开用户的互动。B.用户互动聚合个体行为能量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投票式的文化。强势声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可以汲取多少个体的力量。C.用户互动孕育群体文化网络中越来越多的社区,不仅成为用户间进行情感交流的空间,也成为孕育各种文化的土壤。D.用户互动促进文化产品传播用户原创的文化产品的传播,其主要途径是网络,传播主力是用户。而其他组织或商业机构的网络文化产品,也需要通过用户的互动来检验其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E.用户互动造就网络文化精神网络文化精神的形成,更多的是用户的一种共同选择,这需要通过用户间的互动得到巩固与推进。(3)主流文化:网络文化的初始标靶A.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强大的传播力和得到广泛认同的文化,它也是在社会文化中具有主导话语权的文化。B.作为标靶的主流文化对于网络文化的意义是,一开始,挑战主流文化是网络文化的出发点,但是,到一定阶段后,追求主流文化的地位或者说跻身于主流文化之中也许将成为网络文化的一个追求。(4)技术-经济-政治:网络文化的外部力学系统A.网络文化形成的物质保障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使得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门槛大大降低,也为个体诉求的满足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手段与方式。B.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离不开商业力量的推动,一些文化事件或网络文化现象也可能由于商业因素而被放大或被有意抑制。C.政治力量显然也会作用于网络文化的走向。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相关机构的管理方式与手段,都可能影响到网络文化的起伏。技术、经济、政治三者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形成一种合力,再作用于网络文化。5.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的概念大众文化主要是指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并且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总体来看,在很多研究者(如麦克唐纳、阿多诺、马尔库塞等)看来,大众文化是肤浅的、享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