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发展作者:东周加措来源:《群文天地》2017年第01期整个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变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无可比拟的辉煌成绩。但是,对于过多地依赖以开垦生态为代价的生存方式,导致了现如今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直接影响,不得不说人类依赖生态环境而衍生,但也会因生态环境而消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全人类眼前最具挑战、最急待解决的任务。尤其是地处于青藏高原的玉树三江源地区,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的责任尤为艰巨,生态可持续已然是群众乃至整个社会最为担忧的问题。因此,实现玉树三江源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就是对这片脆弱的生态环境最好的保护,更是整个三江源生态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一、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概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三大河流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保护区覆盖自治州全境,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主体民族为藏族,北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相接,西北与新疆的巴音郭勒自治州接壤,东与果洛自治州相接,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相邻,西南与西藏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交界。“玉树”为藏语,意思是“遗址”,在藏区流传甚广的《格萨尔》史诗中是“格萨尔”广释教义、开疆扩土的根据地,具有殊胜意义。玉树“三江源”地区因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原生态环境保存较为完整,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歌舞之乡”、“中华水塔”的美誉。玉树州下辖一市五县,分别是玉树市(县级市)、称多县、囊谦县、杂多县、曲麻莱县、治多县。土地总面积为26.7万平方公里,可谓地大物博。因此,以各市县的生态环境保护为视点来分类阐述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发展。二、玉树藏族自治州各市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发展(1)高原温泉分布在玉树州境内达百余个高原天然温泉,附近各类矿物质丰富,因此有治疗各种疾病的功效。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目前,由于玉树州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高原天然温泉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州委州政府及相关单位对高原温泉旅游开发(以热水沟和丹巴温泉为列)所采取的措施有:1、让当地牧民群众参与高原温泉的经营和管理。当地群众和企业成为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的主体,充分参与旅游活动并从中获益,以提高当地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并且出台相关文件,尊重和保护群众权益,促进高原温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让当地牧民群众参与旅游服务。开发传统的民族文化龙源期刊网和民俗类文艺项目,制作手工艺品、表演传统文化、展示民俗民风等,提升当地牧民群众的参与和保护环境意识。3、成立联合机构。成立包括地方政府、当地乡镇、温泉周边群众和非政府组织等组成的联合机构,在这一机构中,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方式对参与者进行引导、统筹协调和支持,并通过政府自身的影响力来全面开发旅游资源,一旦哪一环节的行为方式对环境构成了威胁,政府有权利收回一切经营权和行使权。4、政府部门聘请专家为当地群众普及环保知识,进行广泛深入的培训教育,使其真正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5、鼓励当地群众积极开展各项旅游服务活动,不仅提高就业机会,更增加了个人的收益。在针对高原温泉旅游开发过程中,一是要科学地研究和保护资源环境。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游客也参与到对各个温泉的保护行动中来。三是将温泉旅游资源保护与自身利益相结合起来。四是给当地牧民群众培训环保知识,树立环保理念,重点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为玉树地区高原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2)隆宝滩自然保护区隆宝滩自然保护区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结古镇西南约80多公里。是一个长约10公里,宽约3公里的狭长沟谷地带。谷地两边是高耸对峙、起伏连绵的山峦,两山之间,是大片广阔平坦的沼泽草甸,自然环境宁静。气候寒冷、环境潮湿、雨量充沛、溪流迂回、沼泽遍地,属于典型的沼泽草甸和高山草甸区。在沼泽的中间,众多纵横迂回的溪流,星罗棋布的沼池把草滩切割成无数大大小小的泽滩和孤立的“小岛”,所以野兽无法靠近。岛上生长着各种丰美的水草,小岛周围的沼池、溪流中生活着许多两栖爬行动物,以及软体小动物。这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也为鸟类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每年春夏之际,许多珍贵的候鸟,如黑颈鹤、斑头雁、棕头鸥等都到这里繁衍后代。尤其是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的黑颈鹤,每年都飞到隆宝滩栖息生活。据统计,我国仅有的百余只黑颈鹤中就有四十多只集中在隆宝滩。为了保护珍禽黑颈鹤和其他珍贵禽类,不仅把隆宝滩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州级相关单位也用派专人守护、建维护网等方式,禁止游人或牲畜随意进入保护区捕捉鸟禽,经过多年来的坚持,基本实现了隆宝滩生态保护区的长久发展。(3)巴塘和嘉塘草原畜牧区巴塘和嘉塘草原平均海拔4150米,风景秀丽,四面雪山气势磅礴。也是玉树较为主要的牧场。近几年,随着《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等相关文件的出台,为玉树地区“退牧还草”工程带来了极大便利与科学的指导,更为整个生态草场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节约再科学利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个地区、各个草场“退牧还草”的方式虽然存在区别,但大体上可分为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三种方式。一、“禁牧”是指将退化的草地和生态脆弱区在一定时间内禁止放牧的草地管理方法,为恢复草地植被,确保草地可持续发展,禁牧草地在禁牧期不能放牧。但可以将枯草人工收割入库,为储备过冬草。二、“休牧”主要是指在每年牧草返青期和结实期停止放牧,使牧草得以充分生长发育,完成生长期,采取的防止退化措施,其他时间仍可以放牧。三、“划龙源期刊网区轮牧”是指将草地按一定的地貌单元或网围栏人为控制其放牧强度的草地管理方法,不受季节和时间的限制,是较好的草场管理方式。牧区以逐水草而居、移动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早已根深蒂固,新形势下,在以传统形式的劳作方式上进行变革,起初曾给地方政府和牧区群众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站在整个“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层面来说,“退牧还草”为实现草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4)野生植物和动物种类情况囊谦县和杂多县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管束植物,分属于69科,280余属,800余种。其中优良牧草70余种,药用植物40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中,价值较高的有冬虫夏草、川贝母、大黄、藏茵陈、雪莲、偏蕾、秦艽、羌活等。此外,淀粉植物(蕨麻)、香料植物(瑞香、美蔷薇)、蜜源植物(如岩忍冬)、纤维植物(如鬼箭锦鸡儿)等种类也很多。野生动物中兽类有32种,分属于5目12科;鸟类有75种,分属于10目32科。其中属于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鸟兽类有寻豹、金钱豹、雪豹、猞猁、石貂、藏水獭、猕猴、白唇鹿、马鹿、盘羊、白马鸡、蓝马鸡、雪鸡、班头雁等15种。近年来由于政府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政策力度加大及群众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使野生动物生态系统逐渐趋于平衡。野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整个“三江源”地区生态体系的健康和发展。(5)矿产资源根据初步探查,境内有金、银、铜、铁、铅、锌、锡、石膏、硫磺、石灰石、煤、盐等矿藏。其中盐储量较为丰富,开采历史逾百年,平均年产4000吨左右。铅、锌、锡、铁等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也比较丰富。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着实被矿产资源的过分开采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上世纪90年代,矿产资源开采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很大程度上扰乱和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环境,最后通过政府出台禁止采矿、要科学采矿的相关规定后,通过发动群众、引进科研团队维护才逐渐改善了本地区的生态链,使本地区生态得以长远发展。下面从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初期遇到的困难和玉树州级政府扶持下带来的转机。一、“退牧还草”初期遇到的困境1、根据2015年玉树州称多县珍秦镇典型调查为例,饲养一头母羊的平均成本分别为:全放牧70元,半舍饲120元(180天),全舍饲170.15元(365天)。从测定结果来看禁牧、休牧的饲养成本几乎增加了一倍。从1999到2015年禁牧草原达到3万亩,使称多县珍秦镇牧区畜牧饲养量减少700多头,羊减少2200只,该镇的人均纯收入急剧下降,甚至部分农户出现返贫的问题,导致孩子入学难,也对社会和谐构成了威胁。2、“退牧还草”除要建设围栏外,还必须把传统的方式改为半饲养和全饲养的方式,这涉及到了棚圈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所需资金大于“退牧还草”资金,牧民承担较为困难。龙源期刊网、牧民群众严重缺乏半饲养和全饲养的知识和技术。因而影响其“退牧还草”的积极性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速度。4、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较深,外出打工的意识不强,如果割不到草,家畜饲草和饲料又不能及时解决,必将出现“偷牧”等现象,那么“干群”矛盾就会显现出来。二、玉树州级政府扶持下带来的转机1、对“退牧还草”区实行经济补贴。补给了“退牧还草”给牧民所带来的直接损失,加强了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加大棚圈等方面的基础建设。2、设立“退牧还草”专项资金,对实施“退牧还草”的牧民给予重点支持,并逐年加大投资力度。3、鼓励牧民转变单纯依靠放牧家畜的生存观念,充分挖掘草原旅游业,尤其在夏季以开设度假村等方式增加牧民收入。支持牧民学习新技术、新的生产生活方式,鼓励牧民走出去,从而缓解牧场的压力。4、对“退牧还草”家庭的家长和孩子实行医药费补助、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促进着“三江源”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但是随着这种高度发展,环境保护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逐年有趋于恶化的势态。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更是党长期着眼于人民的福祉而坚持的一项基本路线,“生态强国”这一重大战略俨然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首要任务。“三江源”生态环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关系着本地群众的生活,更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不断扶持下,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已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一工作变得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保护和建设好“三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这一努力不仅有利于当地的可持续,更是有利于全党全社会。这一努力对实现我国“生态强国”战略有着深远的意义。(作者简介:东周加措,男,青海民族大学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