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化妆品、服装……这些都是国人出境热衷选购的商品。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不少海淘“爆款”都已拥有了中国“血统”。2015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热情不减,其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新趋势——海外热销的知名消费品品牌成为热门收购标的。中企频抛橄榄枝成立于1969年的澳大利亚知名保健品品牌Swisse,在澳洲的商店常常会卖断货。如今,这一品牌的大部分股权已被中国企业收入麾下。我国婴幼儿营养品及护理用品供应商、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合生元,于2015年9月宣布以16.7亿澳元收购澳洲保健品企业SwisseWellness集团约83%的股权。“代购党们注意了!Swisse要改姓了……”合生元并购Swisse,在中国网友中引发了热议。韩国的可莱丝面膜也是海淘“爆款”,如今,它拥有了10%的中国“血统”。2015年12月,A股上市公司朗姿发布公告,朗姿全资子公司以600亿韩元(约合3.3亿人民币)收购可莱丝品牌母公司、韩国L&P化妆品公司10%股权。瑰柏翠(Crabtree&Evelyn)是不少中国女性消费者熟悉的英伦范儿护手霜品牌。如今这一品牌母公司70%的资产已属于中资企业。2015年12月,大地影院集团母公司、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南海控股宣布,联合第三方机构以1.75亿美元收购瑰柏翠母公司CEHoldings的全部股权,其中,南海控股占70%股权。上述三个收购案例只是中企海外并购潮的冰山一角。新年伊始,中企海外并购案例接连不断——1月15日,青岛海尔宣布斥资54亿美元收购通用家电业务;1月29日,深圳女装品牌歌力思宣布以2.4亿人民币收购美国潮牌EdHardy大部分股权……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增长40%,达到382起,金额增长21%,达到674亿美元,获得高新技术和品牌效应成为收购的首要动力。三大驱动力推动为什么我国企业纷纷出手收购知名消费品品牌?从企业公告中可以看出,庞大的国内市场潜力、通过收购获得品牌效应、满足企业转型需求是最突出的三大动力。朗姿在公告中表示,可莱丝是中国游客访韩期间购买量最多的韩国面膜品牌,2015年前三季度销量超过3亿张,同比增长200%以上。朗姿收购韩国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加快打造“泛时尚生态圈”,未来将不限于时装产业,而是要综合部署女装、婴童、化妆品、医美四大领域。南海控股表示,收购瑰柏翠后,公司将基于旗下270家国内影院拓展零售业务。合生元表示,中国消费者对海外优质保健品十分热衷,通过合生元庞大的分销渠道刺激销售,双方将缔造可观的协同效应。为了收购著名外资品牌,中国企业往往要面对“家里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与合生元竞购Swisse的有上海医药和联想旗下的弘毅资本,最终合生元胜出。“一方面,中国企业如今有实力进行跨国并购了;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也看到了自身的短板,希望通过并购取长补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徐洪才表示,以前许多中国企业靠代工就能过得很好,如今劳动力红利下降、成本提高,亟须从低端制造迈向高端制造,并购有利于实现这种转型。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2009年到2015年中企海外并购进行梳理后发现,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目的从“资源占有”逐渐转向“获取技术”以及“品牌转换”,收购标的分布的行业从能源、资源,扩展至消费品、制造业、科技等领域。有“钱景”也有风险海外并购有利于我国拓展海外市场、提升业务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海外并购的主体已经不仅局限于国企,还有众多民企。曾经,超大额并购交易案例多为国企主导,但近年来,民企也开始发起超大额并购,而且从并购案例数量和交易金额看,民企已经超过国企。中金公司在一则报告中指出,从2003年开始,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国企海外收购交易额占比持续在70%以上。然而,国企占比从2012年开始下降,2015年已经降至50%以下。以万达集团为例,今年初,万达斥资35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影巨头传奇影业。万达自2012年启动国际化以来,资产规模从2011年1950亿元扩张至2015年的6340亿元,收入也从当时的1950亿元升至2901亿元。徐洪才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有助于其学会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下摸爬滚打。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火热的另一面,是收益的不容乐观。如果对近几年的海外并购案例稍加梳理,可以发现,海外并购的收益并不理想。川财证券近日在研报中梳理了1999年至2016年2月期间的中企海外并购案例。从上市公司公告看,在这期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合计4059件。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高风险。根据统计,并购后目标方公司的每股红利增长率最高59%、最低-100%,标准差43.4。收购方5天涨跌幅最高132%、最低-90%,标准差8.21。整体收益水平波动非常大,反映出高风险特点。其次,低绩效。并购后卖方公司的每股红利增长率平均为-10.9%,说明并购后的绩效表现往往不佳,面临着整合困难的挑战。再次,高估值和高杠杆。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往往付出了较高的溢价。1999年至2016年2月,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并购总价值/EBITDA(息税折摊前利润)的中值为11.8;而同期全球并购此指标的中值为8.7。不仅如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杠杆也比较高。去年进行过海外交易的中资企业的总债务/EBITDA中位数达到5.4,即杠杆为5.4倍。一般来说,该数值在4到5之间就可以视为“高杠杆”,而2015年清华控股收购美光技术的杠杆高达22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还面临多重风险。近年来,中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的多项邀约,就多次因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而搁浅。金沙江创投试图收购飞利浦Lumileds(LED与汽车照明)公司,就因CFIUS反对而流产。今年1月,飞利浦宣布,将寻求和其他潜在买方的交易。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收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注意到,海外投资盈利并非衡量并购案的最重要指标,应放眼长远,看交易是否有助于助推国内的产业、开拓目标市场、揽获核心技术。徐洪才认为,中企海外并购热潮表明了中国企业试图跻身全球价值链上游的热切愿望。随着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未来并购热潮仍将持续。(记者王晓洁)冷却塔完!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