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原因有很多,又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在于青少年本身,不是本辩题探讨重点。2.家庭培养因其基础性、情感性、针对性、持久性的特点符合青少年特征,能通过暗示、认同、模仿、感染等方式提高青少年素质,完成内化过程,从而起主要作用。3.学校在教育体系中,尤其在文化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社会教育体制加给学校太沉重的负担,学校不应该担当,也无法担当提高青少年素质的主要任务,她只能在这方面起辅助作用。4.理论依据: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重心从家庭到学校再到家庭的转折是一种进步发展和必然,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律要求现代社会各领域做更仔细的分工,当代社会知识爆炸,信息密集,决定了学校只能承担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而提高青少年素质的主要任务要由家庭来承担,发展心理学又揭示了青少年对家庭教育的易接受性。5.大量事实证明,家庭在提高青少年素质方面是可能而且也应该起主要作用的预计反方观点:1.家庭基础,学校提高论,认为家庭只能形成基础,素质提高要靠学校2.家庭缺陷,学校优势论。3.完善论,承认学校教育有缺陷,但为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能够解决该缺陷4.文化素质基础论。5.社会分工论。作为基础的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在教育对象身上便形成深深的烙印,是很难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弥补和剔除的。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在学校中受到压抑,才能被学校统一的教育模式所埋没,家庭教育则可能起到挽救人才的作用。一些在科学史上垂名千古的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做了最有力的说明。比如达尔文上学时多次受到校长的训斥,由于学习成绩差被称为笨蛋;爱迪生被老师看作没有希望的人。但由于家庭的温暖,家长的鼓励,使他们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著名科学家马赫在学校里被老师宣布为没有天赋的孩子,只好由父亲领回家中。博学的父亲在家里给他讲拉丁语、希腊语、历史、代数、几何,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成为启蒙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先哲之一。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偿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在整个教育体系及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了。在对个体进行社会规范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重要的中介环节。在社会学看来,社会规范是社会中协调人们相互关系与交互作用、维护社会共同生活、并以各种形式表现的行为准则。在人的初始阶段,社会规范一般是通过家庭教育传导的。年幼的孩子对社会上人们的交往活动不可能亲身体验,是父母把各种社会思潮及日常社会活动信息带入家中,子女通过父母的言谈、举止认识周围的事物、了解社会。此外,家庭教育还具有满足社会规范要求的适应性。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必然受社会制度、社会主导思想的制约。父母按照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行为规范教育子女,就能使子女走入社会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否则如果父母的教育就是与社会规范相违背的,那么就会抵消社会教育的效果,甚至使子女步入歧途。家庭教育是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摇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独立个性、身心机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一代新人,这是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而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教学原则、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是规范化的、统一的,往往是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发挥同样的作用。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利于人类所期望的理想目标的实现。而家庭教育是在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家庭中进行的,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按照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而且教育形式是多样化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更有利于教育对象的个性充分地表现,并使其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因此,培养现代社会要求的个性化人才,毫无疑问地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使命。宇。晴15:59:54家庭教育的先导性一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第一个教育者是父母。家庭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儿童正是从这些家庭教育因素中学会了头脑的思考和语言的交流,懂得区分是非美丑,辨别善恶荣辱,形成最初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儿童所接受的这些教育影响,就成为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儿童在家庭接受的初步教育,对后来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先导性质。由于家庭教育已在儿童心理上发生了初步定势作用,对后继教育总是产生筛选作用。在接受新的影响时经常是在不断依据家庭先前灌输给他的价值观修正自己的经验,并不断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与家庭成员的经验相对照,建立循环的反馈联系。家庭教育成为青少年儿童接受后继教育的过滤器。家庭教育的感染性感染性是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指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能引起别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它像无声的语言,对人起着感化的作用,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由于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彼此心心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显得更为强烈。家长的好恶取舍,常常决定着子女的行为举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有时是说服力很强的言语说教都难以代替的。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权威,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以意志服从为特征,权威不仅对一个国家或集团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对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取得,更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权威性,是家长有效地教育和影响子女的重要前提,而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更大的权威性。这是因为父母是子女的天然尊长,血缘上的亲密关系和经济上的依赖性使子女对父母有着特殊的依恋和依赖感,再加上父母因其自身努力工作而被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成熟的思想意识等等,这一切都使得家长在子女心目中树立起高大、权威的形象,子女养成了对父母尊崇和信任的心理。子女一旦形成这样的心理定势,就会自觉自愿地去接受父母的要求和劝导,向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家庭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家庭教育的针对性鲜明的针对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特色。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这话不无道理。孩子从一生下来,就首先进人家庭生活,同父母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同父母接触的机会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因此只有父母能够全面地、细致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又由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所表现出的个性非常真实,所以家长能深刻地了解孩子。这样就使家庭教育比较容易地做到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人而宜,因材施教,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中问题抓得准,抓得及时,教育方式方法选择得当,教育内容也适宜,体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充满了家庭的个性色彩。家庭的终身性在人的一生中,享受最长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论时间长短,都只是一种阶段性和间断性的教育。家庭教育则不然,它不仅使人在未成年时获益匪浅,而且在他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以后,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所具有的血缘关系,家庭教育依然在发生作用,父母永远是子女的“老师”,家庭教育的这种终身性特点,有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和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家庭教育的上述特点,使得它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相比较,具有很多优势,有其有利的条件。但是还应看到,家庭教育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现是家庭教育内容的零散性,任何家庭都不可能像学校那样有计划地、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其次是家庭教育方式的随意性,一些自身素质较差的父母缺乏自觉教育子女的意识,或随意打骂,或娇宠无度,或放任自流,由此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这是家庭教育要注意和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