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思考江苏进入“十三五”发展的新时期,要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推进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此,建议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八个方面的转变。一、要从注重速度向注重提质增效转变“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经济应当从“速度率先”转向“质效领先”转变:一是要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驱动作用,把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优化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重要举措;二是要改变以经济增速为主的政绩考核,将传统的GDP增长作为比较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修改为将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和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作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新指标;三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推进高附加值服务业发展,为财政收入提供有力的税收保障;四是要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政策环境,制定“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避免出现短期政绩经济。二、要从要素驱动、外需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工贸易是江苏外贸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它“固化”江苏的外贸生产模式,“锁定”产品价值链中端地位。因此,江苏经济转型必须从传统的加工贸易向产业高端化转型,赋予创新驱动以产业高端化的内涵。第一,维持以劳动力优势为主的比较优势地位不变,这是比较优势和市场经济规律本身促使的。第二,政策鼓励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优势产业和前沿性产业领域,推动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行业,促进港口、机场、芯片产业、自动控制、航天、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产业集群本土化建设。三、要从“贴牌加工”向“品牌制造”转变江苏外贸企业生产方式以“贴牌加工”为主,这种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前提的生产模式并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层面参与国际分工的江苏经济转型必须从传统的“贴牌制造”向“品牌创造”转变。首先,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打造海外市场。对不同类型企业分类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参与目的国当地市场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获得产品价值链转型的先机。其次,培育国内消费市场,形成“本地市场效应”。补贴国内消费者,进一步刺激省内需求,克服传统的依赖外需、重复投入、低端定位、“只造不制”等问题。再次,要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江苏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四、要从重视生产产能向重视生活质量转变江苏收入分配不平等现状不利于江苏扩大内需,削弱以“内需”拉动“外需”的政策绩效。因此,江苏经济发展要从重视政企利益向重视劳动报酬转变,缓解收入分配不平等现状。第一,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对初次就业大学生和城市低收入人员实施社会保障的重点资助,为初次就业人员和城市“夹心层”提供保障性住房。第二,有针对性地实施减税政策,通过对居民和农业税收的减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垄断企业高管的税收水平,对垄断和非垄断行业施行差额税收管理,遏制行业间和行业内部收入分配不平等恶化。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经济发展惠及社会各阶层。五、要从强势政府推动经济增长向依靠市场机制推动转变江苏“强政府”模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容置疑。然而,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使江苏“强政府”模式转型成为必然。因此,江苏经济发展要从“强政府”推动经济增长向“市场推动”转变。一是要转变政府思路。由经济增长优先,转向富民优先、扩大内需和生态环保,进一步简政放权,惠及民生。二是要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在不与中央发生根本利益冲突的前提下,赋予地方一定的制度创新空间,降低企业营运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以及风险。三是要鼓励要素流动,消除要素跨区流动的限制,鼓励劳动力在全国区域内的自由流动,由此来促进地区间居民收入分配趋于收敛。四是要树立区域和全局的发展观,注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重视产业和要素的跨地区流动,避免出现出于利益考虑的阻扰本地产业移出情况出现。六、要从“能人经济”向“法制经济”转变第一,明晰产权、规范责权。建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管理制度,保障产权明晰。第二,逐步发展股份制经营。分散投资主体,促进企业主体多元化,最终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和股份制。第三,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企业家精神和企业软实力。正确引导“能人经济”和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注重企业团队建设,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七、要从注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转变江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严峻。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展的关系,是促进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第一,改善人居环境。注重改善民生和居民生活环境,提高改革和经济发展对普通居民的惠及度;第二,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强化内需的作用。要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优先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保障机会均等和就业稳定。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保障就业,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八、要从过分利用环境向营造良好生态和人居环境转变首先,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守底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一起来,以促进居民收入提升为基础,促进民生工程建设。其次,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的成本意识,加强对高污染和高耗能企业的监管和规模控制;最后,制定环境负面清单制度。明确不能引入和不便引入的产业类型,同时,建立企业入省发展的否定机制。88cr3fws焦炭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