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手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手册刘晖这是关于采访的小手册。我们努力让它做到实用,有助于记者完成自己的报道。但更重要的,它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所有的答案。在日常的报道中,快速的节奏如同切分音般把每天分开。哪一天该完成什么,成为记者心中暗藏的节奏。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就像一场踏错步点的舞蹈,一切全乱了。而打乱这些节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找不到采访对象,不能高质量地完成采访的工作。而这决定了一篇报道的品质。其实,采访就是对人性的测试。记者在和采访对象打交道的时候,考验的不仅是记者对行业的了解,对产业的观察,也考验记者对人性的洞察力。人性的优点和缺陷,在一场采访中,就可以暴露无遗。采访注定是一场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结束的战争,而记者要做的就是,打赢它。一、怎样找到你的采访对象不断地被拒绝,不断地被延迟,总是找不到愿意说话的人,截稿的日期在一天天地逼近……在日常报道中,记者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这的确令人沮丧,因为新闻不能虚构,而等待又让人痛苦,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愿意说话的人,或者说找到让人不得不说话的理由?要回答找个问题,记者应该首先问自己,别人为什么要接受我的采访?其实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为什么要接受采访?其二是,他为什么要接受本报或者该记者的采访。对于第一个问题,可能有这么几种情况:一个公司的CEO可能会想宣传他的公司或者产品,或者想展示他作为商业精英的形象;也可能竞争的需要;还有,当一个事件发生时,记者已经掌握了相关的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是对方需要了解的,这个时候,他可能就不得不说。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被采访对象可能会看重报纸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也可能因为报纸这种影响力和风格让他反而会更谨慎;或者记者本身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精心的准备,让被采访对象感觉到接受采访是值得的,而在采访完,他的话不会被歪曲或者误解。这只是一些可能遇到的情况,最重要的是记者要掌握这个行业的基本情况和利益格局。下面有一些采访前要做的工作:1、采访前:精心准备,事半功倍。(1)熟悉和研究已(或将)发生事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2)查阅相关资料和专业知识,掌握采访对象所涉行业基本态势;(3)判断采访对象的利益格局与可能心态,寻找可能的介入角度和突破口;(4)有针对性地提出采访请求,或是有针对性地拟订采访提纲;(5)判断对方回应心态,调整自身姿态,努力促成采访;(6)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间、地点、方式;(7)检查有关物质准备情况,提前10分钟赶到约定地点。附:如遇拒绝,如何尽可能接近采访对象:(1)判断对象拒绝的原因;(2)将已有报道或已成影响介绍给对象,或是帮助其分析所处利益格局,呈明“说”的好处;(3)承诺保护消息源,不透露对方姓名;(4)找朋友或熟人介绍;(5)从外围了解相关事实,再回头向对象质证;(6)直接到对象办公室或途中等候。二、怎样开始第一个问题采访是一场短兵相接而又要礼尚往来的战争。很多预想中的问题要找机会提出,而有时对方不经意的回答却埋藏着极有价值的线索和答案,机会也许稍纵即逝,但又不能急于求成,取得对方的新人,不仅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采访的艺术。首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本报很多属于调查性报道和批评报道,这方面更要做到有备无患。一般说来,记者准备的问题越多,他的采访和报道就可能越全面,越细致,越接近真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面面俱到,很多提问要根据采访的时间、采访对象的反应,和采访的进程的变化来决定。比如说,记者要采访加入WTO美方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时间只有一小时,刚开始提一下她那著名的花围巾是一种建立信任和良好采访氛围的有效手段,但是接下来可能就要问很多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谈了花围巾再去谈她的衣着。记者在采访前要做的另外一个准备工作就是要和编辑沟通,也许在编辑的脑子中,他对这篇稿件会存在着某种期待和想像,但是怎样贴近事件的真相,还需要多方求证,多了解编辑的想法,对采访和稿件的形成是有好处的,而且可以减少成本。好了,准备已经差不多了,记者准备问题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或者写下来,或者默记于心,这样,记者无论面对的是政要,还是富可敌国的CEO,都可以充满信心地去面对了。第一个问题很重要,最常见的问题也许也是最没有想法的问题就是:你感觉怎样?比如在一个体育比赛中,一个记者冲上前去问那个冠军,问你得了金牌,感觉怎样?可能有这样的回答:我感谢我的祖国,我感谢我的家人、教练和队友等等,还有一种,大家可以经常在电视直播的画面中看到,那个气喘吁吁的冠军回答说,我现在感觉很累。在财经报道中,同样如此。乏味的问题只能得到乏味的回答,愚蠢的问题会使回答更为愚蠢。其实怎样开始一次采访并没有一定的行业标准。也许可以提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开始,甚至是谈一下最近的天气,或者是提一些比较有挑衅性的问题也未尝不可,就像奥里亚娜·法拉奇那样。这位以采访世界政要闻名的女记者,以其咄咄逼人、锋芒毕露的问题而闻名于世。但是只要仔细阅读她的风云人物采访录,就会发现,她提的问题越尖锐,她提问时的表现却越温和。她和那些风云人物的采访,有时像一只野兔在追踪一只狐狸,有时又像一个斗牛士用红布去挑逗那些发怒的公牛,但是很多时候,法拉奇经常在采访中被训斥,被盘问,被考试,但是她从未放弃。下面是一些用得着的方法:1、多准备一些问题,在采访之前最好和编辑进行沟通,根据个人习惯,这些问题可以写下来,也可以默记在心;2、不要以一个空洞、乏味的问题开始采访,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问一些比较新的问题,也可以问一些比较个人化或者专业化的问题,甚至都可以是天气;3、记者在当面采访中,要注重和采访对象的交流,比如眼神不要闪烁,而应该专注,或者通过神态上的变化,来和采访对象建立起融洽的关系。三、鸡尾酒提问法:开放式的提问和缩小性的提问采访的目的,就是去求证,去挖掘事件的真相,有时记者需要了解比较宏观的情况,比如行业的发展与趋势,采访对象对某一个重要政策和法律的看法,而更多的时候,记者需要了解非常具体的细节,人们常说魔鬼在细节中,而重要的细节对于报道是至关重要的。从提问的类型,可以分成开放式的提问和缩小性的提问,其实,前一个问题主要是观点性的,而后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事实性的。这两种提问的方法经常需要混合试用,治疗艾滋病需要鸡尾酒疗法,而进行一次重要的采访,更需要鸡尾酒式的提问法。是以开放式的提问开始,还是直接地以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始,这要根据采访对象来定。一般说来,采访重要的官员、公司高层、经济学家等有“想法”的人可以用开放式的提问开始,因为他们往往能对国家、行业和某些宏观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你可以问一个总理,国有企业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而对于一个工人,他则更关心在这场改革中,他是否会下岗失业,他会有什么样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既然开放式的提问相对侧重于一些重要人物,那么缩小性的问题则可能多面对一些技术专家,从事具体事务或者相对年龄较小的人,比如儿童等等。比如说,你与其问一个儿童的“理想”,还不如问他是否想在考试或者体育比赛中得第一。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但是必须交叉使用。一篇文章如果只有一个笼统的、抽象的、宽泛的印象,那么这篇报道一定是敷衍了事的,失败的报道。不为人知的细节,丰富的事实,是构成一个偏调查性报道的关键。记者在问完一个比较笼统的问题后,紧接着应该问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可以问采访对象,你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能不能举几个例子之类的问题。而问完几个比较具体的问题后,也可以问,这样看来,你是同意这样的观点,或者是你认为产业的趋势是这样的…等类似的问题。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比如说,报社希望自己的记者对这个行业有比较深的了解,成为行业的观察者和分析者,但实际上,记者在很多问题上应该承认自己知之甚少,特别是一些比较具体、操作性的问题,这个时候,尤其是年轻的记者,更应该坦然承认自己有很多地方不懂,不要不懂装懂,不懂装懂的结果就是采访失败,要做的报道自然不能完成。还有,在采访中问一个问题不要太长,如果一个很长的问题包含了太多的层次和含义,实际被采访对象很难一一作答。因此,最好一次问一个问题。再者,在采访中往往会有一些停顿,这种停顿有时是采访对象过于简短的回答造成的,有的则是被采访对象故意设置的尴尬境地。打破沉默的责任在哪里,是记者还是被采访对象,要视乎情形而定。但是记者也要明白,有时候沉默可以收到效果,让被采访对象感觉自己的回答还没有完成,还要继续。在这些问题中,最关键的是,不要害怕提出尖锐的问题。记者应该明白,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记者首先应该鼓足勇气,然后还要掌握技巧。如果不能直接去问的话,就可以把问题交给采访对象。比如说,法拉奇在采访中就经常运用这样的提问,“有人说你是独裁者,也许是仁慈的独裁者,但终归是独裁者,也许现在正式你回答的时候”等等。归纳起来就是:1、当记者做调查性报道的时候,采用开放式提问和缩小性提问相结合的鸡尾酒提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另外一种方法作补充;2、记者在提问时不要不懂装懂,有时应该谦虚,没有弄懂的地方和细节一定要补充求证;3、提问的问题不要很长,如果包含了太多层次的意思,可能会让问题显得没有重点,所以最好问题一个个问;4、在采访中,有时会出现停顿和沉默,记者有时需要很快结束这种局面,有时则应该利用这种局面,诱导被采访对象继续回答;5、在采访中,有时需要刺痛采访对象,让对方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完美,这样一来会降低他的自负感,但是这种刺痛不能过火,那样会使采访对象难堪,甚至会让采访变得更为困难。在采访中怎样不会被误导很多时候,一些记者感到苦恼的是,在采访中,感觉到对方在撒谎,或者在误导自己,但却手足无措,记者不知道是应该反驳,还是打断被采访对象的讲话,如果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采访将变得偏离航向,而报道也就将离真相越来越远。的确,驾驭一场高难度的采访,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洞察力,还有自信心。因为我们的记者经常要采访的是一些精英人士,这些老练的商务人士或者官员,自有一套如何不把秘密讲出来甚至是制造迷雾的手段,这个时候,记者不能心情紧张,应该明白自己作为记者的责任和身份。因为记者并不是和他去签合同,而是去采访,是代表公众的。所以,没有必要患得患失,更没有必要为对方的“场”和“气势”压倒。其实,一个人要撒谎并不容易,一个谎言也许需要十个谎言来掩盖,总有一些地方会露出蛛丝马迹。著名的“水门事件”就是从一件件小事,最后导向了白宫,让尼克松下台。所以坚持不懈的调查,就会让真相浮现水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篇稿件都需要长时间的调查,对于一张新闻纸来说,时效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在一场场遭遇战中就取得胜利,确实需要一些管用的技巧。比如说要问一个人的年龄,是问“你多大岁数?”还是问“你出生在哪一年呢?”,抑或哪一天是你的生日?显然,后两种提问会促使你获得更为准确的答案。因此,在关键的提问中,一定要精心安排好关键问题的措辞。短的、直接的、紧追不舍的问题,会有一种特别的效果。但是记者同样要考虑,过于咄咄逼人,也许会使采访对象生气甚至采取不回答来对付。这个时候,口气要变得缓和,但是绝不能放弃对关键问题的求证。还有,记者在感到对方在撒谎,或者在舞蹈自己,但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可能是因为记者缺乏对调查对象的了解,或者某种专业知识的缺乏,还有缺乏信心来反驳与质疑。这个时候,一定不要忘记自己采访的目的,同样问题可反复提,对方回避的问题可迂回再提,换一种方式提;对对象的回答要存疑,不盲信,有疑问的可当面用恰当方式再次试探;如果采访对象确实不愿意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发表看法或者透露信息,那么可以问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另外,采访对象自鸣得意透露出来的成功经验,记者只要顺势诱导,可能会使采访变得酣畅淋漓起来。采访其实就是对人性的测试,每一个采访对象和常人一样,他需要沟通,他需要被承认,需要和一些觉得可以信赖的人说出他的秘密。人性和利益、立场有时是相冲突的,这个时候,记者就要洞察这种冲突中的缝隙。下面是归纳起来的一些原则:1、在关键的提问中,一定要精心安排好关键问题的措辞。短的、直接的、紧追不舍的问题,会有一种特别的效果;2、不要按逻辑顺序提问,应该叉开他的思路,出其不意戳穿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