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危机西南财经大学2013级刘志41326068一经济周期概念解析目前,对经济周期的经典定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伯恩斯和米切尔在《测定商业周期》一书中的描述。其认为“经济周期是在主要按商业企业来组织活动的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中所看到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由几乎同时在许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扩张,随之而来的同样普遍的衰退,收缩和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相连的复苏所组成这样变化的顺序反复出现,但并不是定时的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到十年或十二年他们不再分为具有接近自己的振幅的类似特征的更短周期”。①这个定义在各国广泛应用,受到经济学家的公认。对经济周期定义的解释,存在各种差异,但经济学界都认为经济周期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经济周期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以工商业企业组织经济活动的国家的一种普遍想象。第二,经济活动的增幅与规模必须表现明晰的下降和反弹,且每一周期的具体情况不完全相同。第三,周期的持续期至少一年,现在所观察到的最长周期大约十二年。第四,把周期分为两个时期,即收缩和扩张四个阶段,即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两个转折点,即峰和谷。四个阶段的特征大体如下繁荣阶段在经济繁荣阶段,市场兴旺,投资高涨,就业率高,物价上涨,经济扩张到波峰。衰退阶段衰退是经济周期波峰己经过去,经济开始下滑。在这期间,物价下跌,需求下降,生产,就业下降,利润减少。萧条阶段萧条是经济己接近谷底,失业率高,企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许多工商业企业破产。复苏阶段促使经济复苏的原因很多。新科技的应用,固定资产的更新,就业,收入等的增加,经济前景看好。第五,经济周期是总体经济的波动。这种波动是几乎涵盖所有的经济部门,其中心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经济周期的其他相关概念,波峰和波谷经济增长运动中所到达的最高点为波峰,反之为波谷。波峰和波谷代表的是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振幅指波峰和波谷的指标差的绝对值,振幅越大,经济越不稳定。波长指每一个具体的经济周期从一个波谷波峰到另一个波谷波峰所经历的时间,时间越长,经济发展越稳定。二马克思对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工厂制度的巨大的跳跃式的扩展能力和它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必然造成热病似的生产并随之造成市场商品充斥,而当市场收缩时,就出现瘫痪状态。工业的生命按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这几个时期的顺序而不断地转换。由于工业循环的这种周期变换,机器生产使工人在就业上并从而在生活上遭遇到的无保障和不稳定状态,已成为正常的现象。”②也就是说,马克思将一个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繁荣。一、由“危机”到“萧条”。由于生产过剩,社会总供给严重超过总需求,使企业库存商品大量积压,无法出售。资本家无法实现其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于是大规模消减产量,解聘工人。消减产量减少了商品供给,同时也减少了对原材料等的需求,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连环影响。可以预料,许多相关企业会纷纷减产,解聘员工。而员工的解聘又相应的消减了社会需求,社会经济失衡的问题依旧无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是无法实现商品交换的直接原因所在,而资本家即使缩小生产规模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于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减产一有效需求不足一再减产”的危机之中。危机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势是极其严峻的,社会的供给严重超过有效需求,企业大规模倒闭,失业率很高。当然社会需求是有的,当社会总产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下降,但整体经济是不乐观的。二、从“萧条”到“复苏”。在经济萧条阶段,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很小,为了实现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家间的竞争十分的激烈。只有商品价格相对最低,才能吸引顾客,出售商品。以降低价格,减少个别商品价值为目的,资本家纷纷采用新的机器生产设备和新的生产方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危机往往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企业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促使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第部类扩大生产,雇佣更多的工人。第部类就业增加使居民收入增加,有效需求上涨,这又使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第部类扩大生产和增加新雇员,而第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又需要更多的生产资料,这又要求第部类再扩大生产。于是,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复苏阶段。可见,由于大规模固定资本的更新使得生产得到恢复和扩展,并伴随着社会总的有效需求的增加。有效需求的增加有力的提升了社会整体经济形势,促使经济的恢复。三、由“复苏”到“繁荣”再到“危机”由于大规模固定资本的更新促使了生产的扩张,带动了社会有效需求的增加,改善了整体的经济形势,经济开始复苏。企业纷纷开工,失业率明显下降,工人工作热情高涨,有效需求持续增加。有效需求的增加为大规模产品生产提供了前提条件,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进而出现繁荣情景。但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的扩大生产以增加供给。金融和信用制度的存在使资本家的生产扩展在短时间内实现,同时由于竞争的加剧使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力度加大,社会有效需求降低的同时供给无限扩大,即资本主义生产供给在扩张速度上比社会需求要快,因此最终在绝对量方面也必将超过社会需求,从而造成生产过剩。当然,生产扩张不可能无限制地脱离社会需求,当供需矛盾无法调和的时候,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可见,由马克思的分析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商品供求双方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趋于一致是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双方总的变动方向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在变动速度和幅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该差异时大时小,从而造成经济总是处在不停的波动之中。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特征通过以上对马克思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经济危机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揭示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特征。和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理论结构相比,马克经济周期理论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清晰的理论脉络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是沿着“私有产权—经济运行—经济危机”的理论脉络展开的。马克思首先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入手,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源。再则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通过论证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斗争关系的演进导致的财富分配不均,揭示了生产过剩和消费能力的巨大差异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将现代经济学研究所应具备的整体经济环境,经济主体和其行为,经济内部平衡关系均三个最基本的理论假设考虑在内,形成自己的经济周期理论。现代经济理论往往通过构建数理模型来解释现实经济问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经济现实太过复杂,我们只有根据最重要的经济行为来确定经济事实,并简化得出数理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中,一个经济增长数量模型一般最少包括三个基本的假设第一,客观经济环境假设。这是经济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无论任何经济形态均无法脱离的条件,例如先天的自然资源凛赋,已经存在的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第二,经济内部均衡的假设。这一点是经济研究得以进行的重要理论依据。没有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并达到一致,研究就没有最终的意义,这也使现代经济研究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因为现实中经济均衡是趋势,但无法均衡是常态。第三,存在基本的经济主体和相应的经济行为。经济主体必须有对应的经济行为,从而对整体经济运行产出影响。马克思并没有通过精准的数量模型来论证自己的经济周期理论,但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理论已经具备了现代经济理论应该有的基本理论结构。在客观经济环境假设中,他以资本主义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为对象,阐述了社会化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为经济运行提供了客观条件。在经济主体和行为的选择上,他以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历史主角—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和靠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为对象,而最大的剩余价值和工资则是两者经济行为的目标指向。在内部均衡方面,马克思敏锐的察觉到了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所在,社会有效需求无法消费过多的社会供给,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导致经济危机的频发。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克思对经济周期问题有着很清晰的理论脉络,私有产权的存在必定决定了社会财富和消费能力分配的不均,而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逐必然会使生产产品的过剩,过多商品无法消费,经济危机随之而来。二、多维度的理论分析和现代经济理论相比,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没有采取数理模型,而是充满了抽象的思辨色彩,但它有着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经济周期波动,揭示了经济周期波动的诸多方面。整体说来,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揭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一私有制和经济周期的关系。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开始就抓住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即私有制的存在是经济周期波动,进而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经济运行的制度前提,它确实有力的推动动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但其所造成的危机频发最终也会导致私有制的消亡。马克思将私有制,即私有产权设定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素,以制度来为前提来分析经济运行,这是现代经济理论需要借鉴的。二社会收入分配与经济周期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使得收入分配和有效消费能力的差异,过大的收入分配是造成必然使社会生产供给严重超出有限的消费能力,诱发经济危机。同时,经济周期的波动也可以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经济的高涨必然带来收入的增加,但收入增长幅度一定小于社会平均利润增长的。收入分配和经济周期波动相互影响,互为条件。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在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中,经济危机是经济波动是的一个阶段。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关键和核心分析部分。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和周期性及物质基础的分析有效地阐述了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危机是一个经济周期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经济周期的开始。四政治斗争和经济周期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追求最大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目标,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资产阶级内部也有激烈的竞争。而雇佣工人为了更高的收益之间也有着竞争。毫无疑问,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斗争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线,经济危机的爆发必然会导致阶级斗争的激化,政治斗争不可避免。由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弥补的缺陷,危机的频发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崩溃和瓦解。四当前经济危机引发的理论思考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解释当今经济危机的最有效工具(一)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实质没有发生变化。从世纪初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经发展的恶性循环。在经济危机期间,经济处于崩溃边沿,工厂企业大量倒闭,大量产品积压,无法出售,甚至出现完全被销毁的现象信用关系彻底破坏,金链条断裂,股票,债券等市价狂跌社会失业率严重超过正常水平,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等,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处于混乱和瘫痪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①虽然经济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表现,并在不同国家的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那就是商品生产相对过剩。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有效需求而言,商品供给严重过多。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如果仅仅在一个国家的全体成员的即使最迫切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发生生产过剩,那末,在迄今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上,不仅一次也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甚至也不会出现局部的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只同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有关。”②目前,正在世界蔓延的经济危机,其表现形式依然是过多商品无法销售,企业公司大量倒闭,本质依然是相对于有限消费能力的商品生产过剩。(二)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没有发生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其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矛盾是无法克服的,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决定了经济危机的根源无法改变。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的在社会组织下统一调配,进行生产,满足社会再生产的需要。但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存在无法实现这一生产。一方面,资本家投资建厂,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出售商品获取最大剩余价值。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