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基督教中国发展史(修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二讲基督教中国发展史什么是基督教?简单地说,基督教就是信奉耶稣为基督(救世主)的宗教,其根本目标是要追求天国中的永生。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大约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前后,经过长期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对人类社会、尤其是欧美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基督教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狭义的基督教特指新教。原始基督教在1054年分裂,西部讲拉丁语的教派为天主教,东部讲希腊语的教派为东正教。十六世纪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中,部分教派脱离天主教独立发展,即为新教,亦称抗议宗或抗罗宗。三大教派的区别天主教:既相信三位一体,也信奉圣母玛利亚;认为圣灵来自圣父和圣子;认为人间和地狱之间有一个炼狱;神学用语为拉丁语;礼仪体系完备;只允许圣餐时领面包;在梵蒂冈设立教会首脑教皇;实行一整套严格的教阶制,设七个品级的神职人员;神父修女等神职人员不可结婚。东正教:强调注重传统和历史,注重希腊教父的著作,礼仪中使用斯拉夫语;认为圣灵来自圣父;反对天主教的权威观念,反对权威集中于教皇,强调群众性;重视耶稣、玛利亚等圣像的作用;注重修道院的作用,教士可以结婚。新教:反对教皇权威;反对圣礼体系,只承认洗礼和圣餐礼,圣餐时和平时都可以领面包;强调圣经的优先地位,一切以圣经为标准;反对炼狱理论;反对崇拜玛利亚;礼仪不需要拉丁文;神职人员可以结婚。三位一体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三个位格:第一位是圣父,是独一全能的父,创造万物的主;第二位格是圣子,为圣父所生,为救世人道成肉身,为人受死,而后复活,最后将审判世人;第三位格是圣灵,从父和子中出来灵,与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荣。三者并非三个神,也非一位,而是同一本体的三个位格,故称三位一体。三位一体•原罪: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为私欲违背上帝旨意之罪,该罪延绵子孙不绝。•救赎:人类原罪无法自救,上帝遣其独子耶稣下凡,道成肉身,牺牲在十字架上替人赎罪。•因信称义:广义指信仰得到救赎,以及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人的条件;狭义指的是新教的信仰主张,即信徒凭借信仰就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须借助教皇做中保。•得救:靠信仰耶稣得到救赎即得救;心灵上得到净化称为重生;灵魂与上帝结合达到永恒称为永生。1.除上帝外不可敬拜别的神。2.不可敬拜偶像。3.不可妄称上帝的名。4.当守安息日。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10.不可贪恋他人财物。摩西十诫中国基督教发展史概说基督教于唐贞观年间传入中国,名为景教;至元朝时候再度兴盛,号也里可温,随元朝败亡而衰亡。天主教在元代初次在华传播,元末中断。明代时期天主教的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其他教派接踵而至,明清时期出现繁荣。至清康熙时期因礼仪之争天主教遭禁,鸦片战争后复兴,近代中国再度繁盛。基督新教于1807年传入中国,宗派不断增多,兴办各种社会事业,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东正教于清康熙时期进入中国,以俄政府使团身份驻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有所发展。从景教到也里可温635年西方基督教异端聂斯脱里派进入中国,主教阿罗本受到唐太宗的礼遇,在朝廷资助建立的波斯庙中传教。一百多年间受到唐朝几代帝王的恩宠,终因845年唐武宗灭佛受到牵连而遭禁。此后景教仅流行于边陲少数民族中,元朝建立后亦随之兴起,名为也里可温,元大都和江南地区颇为兴盛。由于种种原因,古代基督教随元朝灭亡而消亡。聂斯脱里大秦流行中国景教碑景教碑碑文陈垣与《元也里可温考》元代也里可温的十字架元代天主教为阻止蒙古西征,1245年罗马教廷派遣方济各修士柏朗嘉宾使华,1253年又派鲁布鲁克出使元朝提出传教要求,均遭拒绝。天主教徒马可波罗曾在元朝颇有影响。1294年教廷派遣蒙高维诺来华开教,得到元帝的允许,设立北京总主教区,蒙高维诺为总主教,直至1328年去世。此后数名方济各会修士来华传教。1369年元朝灭亡,天主教也随之衰亡。柏郎嘉宾出使蒙古元定宗贵由汗马可·波罗蒙高维诺唐元基督教灭亡的原因与政治关系过于密切教派矛盾与互相攻讦教会内部的腐化变质1840年以前的明清天主教1552年耶稣会士沙勿略抵达距广州30里的上川岛,1580年罗明坚进入广州,1582年意大利神父利玛窦来华,通过儒冠儒服、结交士人、传播科学、著书立说的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天主教再度兴盛。此后一直到清前期,各派天主教修士凭借科学知识和变通的传教方法得以立足中国。康熙后期因礼仪之争天主教遭到禁止,传教士被驱逐,中国进入百年禁教时期,部分天主教徒转入地下传教。沙勿略利玛窦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徐光启和李之藻南京教难1616年5月到12月,沈漼先后三次上书,要求打击传教士,均未得到万历皇帝的明谕。在魏忠贤和礼部尚书方从哲的幕后支持下,沈漼先斩后奏,于8月31日发兵包围南京教堂,逮捕王丰肃(后改名高一志)和两名教徒。不久又逮捕谢务禄等人。二人遭到刑讯,并装在木笼囚车,押解澳门。北京的熊三拔和庞迪我同去澳门。南京三十多名信徒被之罪,教堂被拆毁。在徐光启等中国教徒的保护下,万历皇帝并未全面下旨禁教,只驱逐上述四人。其他很多传教士隐匿乡间。当时民间士绅亦有一股反教浪潮,黄贞将这些言论汇总,包括沈漼的奏稿等,合成《破邪集》,是为明代反教的代表性著作。南怀仁汤若望康熙历狱顺治十七年(1660年),布衣杨光先几次上书,指责汤若望借新法以行邪教,谋夺人国,僭越正朔,均告失败。康熙继位后,鳌拜专权。杨光先乘机于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上《请诛邪教状》,受到清廷重视。随后,汤若望、南怀仁等耶稣会士以及李祖白等奉教监官被拘禁审讯。康熙四年三月,摄政王等上奏,以汤若望所订新历改动古法,谎奏候气结果与其所推相合,只进二百年历等事属“俱大不合”,而汤若望选择荣亲王葬期“不用正五行,反用洪范五行,山向年月,俱犯忌杀,事属重大。”故拟将汤若望和属下多名钦天监官员凌迟处死或斩立决。李祖白等五名监官处斩,汤若望等获免。但钦天监内之奉教力量被摧毁,杨光先于供职钦天监。由于他“止知历理,不知历数。”故觅回回天文学家相助,几年中先后以《大统历》及《回回历》推算历日,西法尽废。康熙亲政后,在南怀仁的努力下,冤案得以昭雪。1643年一位多明我会传教士黎玉范回到欧洲,向罗马教廷控告耶稣会。1645年教皇英诺森十世发布一项命令,宣布祀孔祭祖等为“异端”行为,为禁止中国教徒参加那些传统活动。清康熙帝多次派使节向教皇阐明中方观点,要求撤销禁令,未果。后来这场争论又波及到了欧洲。而耶稣会士们也把这一问题提交给康熙皇帝,结果事情更加复杂了。由于欧洲坚持自己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康熙帝的愤怒,于1717年教皇重申禁令后宣布禁止传教,驱逐了大部分传教士。康熙的禁令于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实施。这一事件持续了100多年的时间,到1775年教皇解散了耶稣会,这一争论也彻底结束。在欧洲它被称为“中国事件”。但问题仍未结束。中方开禁已是1844年的事了。而罗马教廷于1935年才允许日本占领下的东北地区(时属伪“满洲国”)的教众祀孔祭祖,延至1939年全国开禁。礼仪之争偶像崇拜?教皇克勒十一世康熙大帝1840年以后的中国天主教1840年以后,随着不平等保教条约的签订,天主教各宗派大举进入中国,引发诸多民教冲突,1900年义和团运动为最大的教案。此后天主教对自身进行改革,同时发展医疗教育慈善等各项事业,进入大发展的黄金时代。抗战时期罗马教廷的政治态度伤害了中国人民,但中国爱国天主徒积极支持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天主教态度保守,短暂复兴后仓促撤退。新中国建立后天主教走向新生。不平等条约与传教条款1842年《南京条约》:要求保护来华新教、天主教。1844年《望厦条约》:准许美国人在通商口岸传教。1844年《黄埔条约》:准许法国人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中国官方须保护;解禁天主教。1858年《天津条约》: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可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1860年《北京条约》:传教士在各地租田买地、建造自便。西林教案(马神甫事件)天津教案(火烧望海楼)驻华宗座代表刚恒毅雷鸣远著名天主教徒马相伯和陆征祥三、近代中国的基督新教近代早期的新教(1807~1942)1807年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来华,揭开新教传华序幕,此后其他英美传教士接踵而至。该阶段的特点为宣教的同时辅助以西方科学和人文思想的传授,刊行和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书籍,有利于西学东渐。传教士也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传教地除了中国的澳门、广州、香港三地外,还有马来半岛、爪哇群岛、暹罗等南洋地区以及朝鲜、琉球、日本等邻国,这些地区成为传教士入华的基地。第一位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米怜米怜和马礼逊创办的英华书院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第一位美国来华传教士裨治文第一位来华医疗传教士伯驾富有争议的传教士郭实猎保教条约下新教的发展(1842~1900)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纷纷建立,成为传教士的传教据点,通过开办学校和医疗慈善事业吸引民众信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60年代以后新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西方新教宗派纷纷入华,到了19世纪末传教士增加到1500人,信徒增长到8万人。其中中英国传教士占全体的50%,美国人传教士占40%,其余10%来自欧洲。此期间新教也发生了很多教案,义和团运动中遭到严重冲击。戴德生(HudsonTaylor,1832-1905年),中国内地会的创造人。1853年来华传教直至去世。内地会深入中国内地传教。戴氏坚持不求助基金,不向人募捐。该会是一个跨宗派的差会,要求传教士在生活、言语、起居和衣着上尽量中国化,传教士没有固定工资,生活十分简朴甚至艰苦。19世纪末内地会有650名传教士,270个传教据点,信徒超过五千人。1905年戴德生去世时,内地会拥有849位传教士,和超过两万名信徒。戴德生誓言:“假使我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使我有千条性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跟随戴德生的内地会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1845~1919),英国的传教士。1870年来华,经上海到山东烟台、青州传教。1876-1879年华北大旱,他从事赈灾活动,借以与清政府高级官员结交。1886年11月,移居北京。1890年7月,应李鸿章之聘在天津临时任《时报》主笔。次年10月,到上海接替韦廉臣为广学会督办,主持广学会25年。他与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荃、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多有交往,梁启超担任过他的中文秘书。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期间,他积极活动于上层人士之间,多次建议将中国置于英国“保护”之下,聘请外国人参加政府。1902年,在慈禧太后支持下筹建山西大学堂。清政府赐他头品顶戴,二等双龙宝星,并诰封三代。穿中国服装的李提摩太夫妇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近代在中国办报的英国传教士、学者,《上海新报》主编。1861年到香港,就任圣保国书院院长。两年后受聘任北京同文书馆英语教习,1865年转任上海英华学堂校长,并主编字林洋行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1868年任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员,达28年,编译《西国近书汇编》。1876年2月创办格致书院,自费创刊科学杂志《格致汇编》。1877年被举为上海益智书会干事。1896年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文学语言教授。清政府曾授予三品官衔和勋章。单独翻译或与人合译西方书籍129部,是在华外国人中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一人。林乐知(YoungJohnAllen,1836—1907年),美国基督教监利会牧师,1860年来华。1868年他创办《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1881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他又与他人筹建“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最后易名为“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还与丁韪良创办“上海圣教书会”,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赞同并宣扬中国的变法维新。他认为应该通过传播西方知识来影响中国上层力量,从而排除各种障碍,以实现中国的基督教化。另外,他主张中国向西方学,还最早提出儒家与基督教相结合的传教思想。他在中国传教达47年,影响很大。丁韪良(WilliamAlexanderParsonsMartin,1827-1916),美国长

1 / 8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