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靖西民间技艺——绣球和壮锦的现状、传承及发展策略作者:侯翰康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1期摘;要:绣球、壮锦是壮族古老的民间技艺,是壮族地区优秀的文化遗产,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绣球、壮锦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急需抢救、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工艺,把这项民族工艺推向市场,使之产业化。关键词:靖西绣球;壮锦;现状;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8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153-01绣球、壮锦在整个壮族地区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壮民族民间文化的缩影,是广西壮族地区古老而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其贵在享有文化的原创性,民间习俗的依存性,手工技艺及其文化载体的独特性、趣味性、实用性与观赏性,以及手工技艺及产品的传承性和民族性等独特之处。靖西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南与越南高平省接壤,是祖国西南地区的国际窗口之一,素有“小桂林”和“绣球之乡”美称。随着绣球业的发展,“绣球之乡”的美誉更是家喻户晓了。靖西壮族织锦技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历届靖西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曾作了许多发掘、抢救、保护工作,如举办刺绣培训班,成立县壮锦厂、成立刺绣协会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壮锦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急需抢救和保护。一、靖西绣球和壮锦发展的现状1.绣球和壮锦是靖西县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工艺。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一直承受着现代文明的挑战,在现代浪潮冲击下,民族民间文化的状况开始衰落,传统工艺遇到了新的挑战,织锦、绣球这种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陷入前所未有困难,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如:壮族刺绣手艺中最复杂也是最独特的方式堆绣,堪称绣球中的极品,而如今只有“中华巧女”黄肖琴一人掌握此技艺。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也只有陈晔等少数几人,纯手工制作刺绣逐渐减少,古老技艺濒临消失。2.绣球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一直是壮族少女定情信物,因此,图案传统简单,样式比较单一,市场需求量极少,如今的靖西绣球,逐步走向市场,被人们当作馈赠亲友之礼品,企业单位的对外宣传,开庆公关活动的赠品;甚至将这种传统“定情物”变成“出口货”,销售到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因此,加大刺绣技艺培训与传承,不断改进制作工艺流程,保证加工户销路的同时,确保产品以更好的质量和更多的数量推向市场,走民族文化生态致富之路。龙源期刊网二、保护传承开发绣球、壮锦非物质文化遗产1.抓政策扶持,打造非遗传承发展好环境。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保护、传承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西壮族织锦技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旧州街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靖西壮锦厂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壮族织锦技艺)示范基地”。实施文化旅游联创工程,做好旧州民俗街绣球产业的扶持。市政府,将旧州村作为全县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示范基地来建设,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倾斜。通过申报“广西绣球之乡”“中国绣球之乡”,村民自觉参与形成了“旧州绣球一条街”,织绣产品形成订单生产营销海内外,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有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联动发展。2.抓传承培训,营造传统技艺发展良好氛围。建立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将基地建设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中心,举办农民刺绣技术培训班、濒危技艺堆绣培训班、少年女童刺绣班等,加强对绣球技艺的普及与传承;开设工艺美术课,通过织绣艺人传授技巧,提高手工艺人的文化素质和工艺水平,聘请“中华巧女”、“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黄肖琴和“绣球王”朱祖线及“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壮族织锦技艺)陈晔为专业培训教师;在有线电视台开设栏目,对绣球等新研发产品进行展示、传播;举办民间民俗文化大巡游;以绣球为题材的文艺精品――壮族末伦《绣球传说》,2011年参加第七届中国曲艺节获最高奖,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3.抓产品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利用计算机软件“CoreDraw”设计图案,刺绣产品样式多样化,融入现代美学元素,使刺绣产品具有图案新颖别致,民族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烈。建立完整的生产和销售机制。成立了旧州街刺绣协会,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4.建立壮族生态博物馆、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壮族织锦技艺)示范基地,充分展示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端午药市为平台,由政府主导,组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天下山水·探秘靖西”和“金绣球”杯摄影大赛、“神奇美丽的靖西”旅游征文比赛等活动,促进靖西壮民族文化的传播。同时,推荐民间工艺品参加国家、区、市非遗项目展示活动,提高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三、结语总之,做好绣球、壮锦传承工作的思路与对策,深入开展学术及理论研究工作,抓好对绣球、壮锦的历史、特征、价值、品种、技艺的研究,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并以此为契机打造绣球、壮锦文化品牌。继续经常组织开展刺绣技艺、织锦技艺培训班,在人才素质、技艺、管理、营销等方面进行培训。使绣球、壮锦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参考文献:龙源期刊网[1]雷永茂,周林右.靖西“非遗”保护传承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N].江日报靖西讯,201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