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说“木叶”》导学案课堂导学【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二、文学常识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三、整体感知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四、课内纵横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注:以下四句诗是: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身自有分,况是蔡家亲。3.“‘木’在形象上的第三个艺术特征”一句中的“艺术特征”指什么?答4.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答:5.试对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四句诗作一点鉴赏。(不多于100字)答:6.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答:阅读链接青与绿林庚“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现,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写于1983年立春(选自《唐诗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高考链接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B.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的美国人黯然失色。C.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D.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圆无一相,方非一式,真是出神入化。2.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C.“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D.与传统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3.填到空格处,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4.仿照例句,在横线处填上结构相同的语句,要求文意贯通,并要构成排比句。例句: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虽手不操琴,却能聆听琴瑟琵琶,神游“古典”“浪漫”,品味优美旋律;还能够在《命运》中与贝多芬切磋,在《天鹅湖》边和柴可夫斯基相伴,在《大峡谷组曲》里同格罗菲探险……音乐能够培养我们的美感,陶冶我们的情操,铸造我们的灵魂。仿写: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虽足不出户,却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在塞纳河畔与雨果散步,在皇村学校里同普希金畅谈,在茫茫大海中和海明威拼搏……文学作品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木叶》答案课堂导学三,1·“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2·“木”与“树”,一字千里。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自古文人多悲秋”也。——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3.“木”具有暗示性4.①暗示清秋气息②暗示诗人情感③暗示人物性格形象5.①“雨中黄叶树”既是比喻又是衬托,借以表现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景况。②通过凄凉孤苦的处境,反衬外弟来访带来的极大慰藉,从而体现一个“喜”字。6.古代诗歌中的木叶具有极其丰富的暗示性。高考链接1·答案:B解析:“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用来形容在家中看电视,语意不合。2·答案:C.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C项滥用否定词;D项删“更”。3.答案:B、解析:横线前的句子陈述的对象是“几种意音文字”,本着陈述对象统一的原则,可排除C项;D项的主语与前一句的末尾重复,不简明,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句一致但内容与后一句矛盾。4、答案:A纵横古今中外漫游名山大川领略异国风情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知识完善我们的人格解析:该题是结合句式的理解进行仿写,在仿写中考查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解答此题关键在于仿照例子,选择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排比。高考考点直击: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A.考纲解读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B.命题特点C.知识梳理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意境:鉴赏诗歌一般思路:意象——意境——情感诗歌的基础诗的画面诗的内涵诗歌形象:(一)诗歌形象主要包括:1.人物形象:(1)诗中的“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鉴赏诗人自身形象,要准确地抓住其人格内涵,指出其社会意义。(2)作者所描写的客观形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2.自然景象或意象:意象: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二)意象的特殊内涵:1.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2.菊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古来许多诗人都借菊花来寄寓自己的精神品质,菊花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5.莲借以表达爱情。6.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7.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8.鹧鸪鸟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9.寒蝉悲凉的同义词。10.鸿雁(1)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2)以鸿雁来指代书信。11.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12.尺素作书信的代称。13.青鸾《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14.双鲤书信的代称。15.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16.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17.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18.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19.长亭送别地的代名词。20.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21.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阳关”。22.柳岸送别的地方。23.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24.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25.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26.落花(1)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2)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