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雕塑鉴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方现代雕塑鉴赏亚当油画,奥古斯特·罗丹《圣经》里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讲的是分离与失落的故事。我们不妨相信这是一件真事;我们不妨将这个故事看做是一种道德范式;我们不妨可以在其中看到一种寓言,那就是人在出生的时候就脱离了母体。这件事情在许多层面来说都是真实的,但是,这个故事教导我们的许多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说我们不可能永远留在天堂里,我们必须承担起世俗生活的重担。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离家远行故事。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Rodin1840~1917)奥古斯特·罗丹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构了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思想者》《思想者》在1904年沙龙上展出,但这个巨大的雕像使罗丹在晚年又一次受到了猛烈的攻击。美术学院、法兰西学院的支持者们称它为“妖怪”、“猿人”。罗丹的朋友们筹集了15万法郎买下了这座塑像作为对反对派的答复。他们把塑像赠给巴黎市,准备立在先贤祠前。罗丹断定市政厅不会允许把《思想者》竖立在巴黎市内的,但是对方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罗丹同意退回为《地狱之门》预支的费用再加利息,市政厅则接受这座《思想者》并将它立在先贤祠前。罗丹感到了安慰,这将是他第一件矗立在巴黎市内公共广场上的作品,同时美术部购买了一件《思想者》的复制品,并作为礼物赠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正式完工的《思想者》的铜像安放在先贤祠的前面。《思想者》是罗丹晚年最伟大的杰作,在以后的社会进程中一直发生着强大的作用。尤其在20世纪初,它被视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列宁就曾对两名赴伦敦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党代会而要路经法国的青年代表说你们一定要去看看罗丹的《思想者》。《加莱义民》《加莱义民》,青铜,208.5×239×190.5厘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4-1886年,现存法国加莱市。这件作品是大型纪念碑雕塑,这组雕塑以恢弘而真实的历史情境,表现了一种及为悲壮而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以精致而深刻的心理表现,形象地刻画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与个性。同时,还以独特的群像形式,突破了传统纪念碑雕塑的程式。加莱义民是罗丹的代表性群雕之一,它取材于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十四世纪中叶英军入侵法国,加莱城无法抵抗,只好忍辱接受了投降条件:让六个有威望的城民拿着加莱城的钥匙去英军处受降并被处死,这些人必须光着头,穿囚犯的衣服,脖子上套着绳子。为了保全加莱城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六个义民光荣地献出了生命。十九世纪后叶,为了纪念这六位壮烈牺牲的市民,加莱城政府决定在市中心建立这一纪念群雕。罗丹以真实手法创作了这一组历史人物,赋予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和精神状态,有坚定者、有绝望者、有听其自然者。1、在艺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罗丹2、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这是古代艺术的密。--罗丹3、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罗丹4、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罗丹5、最主要的是感受,爱憎,希冀,吟哦,生活。要做艺术家,先要从人做起。--罗丹6、恶是枯干。——罗丹雕塑——阿波罗与达芙妮产生背景在17世纪,意大利的教会和上层贵族为消除文艺复兴的影响,开展反宗教改革的运动,竭力收买一些艺术家来为他们服务。此时,本来支持宗教改革的意大利资产阶级,不仅不再反对教皇与封建制度,连他们自己也购买土地,放高利贷,变成了新的贵族。新老贵族相互勾结,使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了,于是到处发生农民起义和捣毁圣像的行动,意大利的局势变得更加动荡。在这种局面下,意大利的艺术家队伍分化了。美术上大体形成了三种倾向:一种是以卡拉契等画家为首的学院派;另一种是以贝尔尼尼为代表的“巴洛克”艺术;第三种则是以卡拉瓦乔等人为骨干的现实主义画派。这第二种人,主要服务于宫廷。贝尔尼尼就是当时上层社会中最时髦的宫廷画家之一。乔凡尼·洛伦索·贝尔尼尼(1598-1680)诞生在那不勒斯。父亲彼特罗·贝尔尼尼也是雕刻家兼画家,并且是这位未来雕刻家的启蒙老师。贝尔尼尼从小才智聪颖,8岁就能单独刻出一个小孩头像。17岁上,为大主教萨道尼制作了一尊技术上相当成熟的肖像。成名后,他承担了为教皇监造教堂、陵墓的任务,并作了大量雕像。他一生受着宫廷的恩宠,一直是宫廷内的座上客,为王宫贵族和几代教皇制作风行一时于上层社会的“巴洛克”风格的雕像。但这位艺术家的思想也充满着矛盾,其审美观也比较复杂。贝尔尼尼为罗马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的花园装饰了四组群像雕刻,《阿波罗与达芙妮》是其中的一组雕像。目空一切的太阳神阿波罗瞧不起丘彼特的箭艺,这使小爱神很恼火。当阿波罗走近河神女儿达芙妮时,小爱神立即向他们分别发出两支爱情之箭,射向阿波罗的是钟情达芙妮之箭,而达芙妮中的却是拒绝求爱之箭,这引起神界的求爱追逐。当阿波罗即将追逐到女神时,女神大声向河神发出呼救:“亲爱的爸爸快把我十分喜爱的美貌改变吧!”即刻河神将爱女变成一棵月桂树。无奈的太阳神爱之不得,只得取下月桂枝编织成桂冠,赐给一切有成就的人,这就是“桂冠”的由来。这幅画创作于十五世纪,作者题名“巴黎画师”。画中的主题“阿波罗与达芙妮”来自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传说中太阳之神阿波罗因为相貌英俊又擅音乐而备受神界和凡间的女子喜爱。一次,由于不慎得罪了小爱神丘比特,丘比特便恶作剧用金箭射中了阿波罗,被金箭射中的阿波罗立即爱上了第一眼看到的精灵达芙妮,可达芙妮被丘比特射中了铅箭,因此而拒绝阿波罗的炽热追求,并求助她的父亲河神佩内奥,佩内奥不忍看女儿痛苦不堪便将其化做一棵桂树,画中的达芙妮正在向桂树转化,阿波罗情急之下欲上前阻止却为时已晚。贵为太阳之神、音乐之神、医药之神的阿波罗竟然无回天之力挽救自己心爱女子的生命,此后,他就用桂树的枝叶做成头冠勉励在竞技中获胜的人,因为,桂树在他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象征。《普路同和帕尔塞福涅》这尊普路同和帕尔塞福涅就有明显的特色。它与前一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妮作于同一时期,也取材于神话故事。传说,谷物女神的女儿帕尔塞福涅采花时,土地突然裂开,冥王普路同(希腊神话中称作哈得斯)跳出来把她劫走,并强娶为冥后。这组雕像所展示的是狂暴与少女挣扎的冲突。少女在凄楚地喊叫,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这泪珠就要从腮边滚落下来。整个形象对比强烈,富有戏剧性。无论从动势的节奏感,还是从形象的内心的激愤表现来看,贝尼尼的高超的技艺都是惊人的。正象他自己在回忆制作这尊雕像时所说的青年时期,我没有错误地凿过一刀……他那种不知疲倦的创作热情,就象他的组雕的旋律一样狂热。有人说,大理石在他手中好象成了一些柔顺可塑的软材料,连不易被人窥见的地方,他都做理那样细腻圆润。巴洛克雕刻的特点,就如在这两尊雕刻像上所见到的,华美的形式和娴熟的富有装饰性技巧的完美结合。雕像告成后,博得了全罗马的赞赏。一夜之间,贝尔尼尼成了宫廷内谈话的中心。贝尔尼尼当时激动地说,他热情地工作,热爱他制作的对象,他好象不是在加工,而是在吞食大理石。结束谢谢收看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