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作者:贾石勇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4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有效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依据新课程理念,通过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分析和思考,提出发展性和可行性观点。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分析;问题思考学生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本文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学生评价实际阐述个人分析与思考。一、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分析1.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于综合评价的理解严重制约着评价的实施和评价的效果。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两个:(1)不能或者不够认同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新课程学生评价行动第一原则是“爱”的原则,强调评价者应该运用接纳、欣赏、激励的方式去评价学生,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认可自己,发现自我的潜能,获得良好发展。这也是评价功能发展性原则的重要体现。然而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评价理念,“分数至上”思想扎根于教师和家长内心,促使评价者不能够全面看待学生,只从结果上评价学生,脱离了过程性的观察,忽视学生全面的发展变化,从而难以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发展。(2)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理解不够。传统评价观念还使得评价者只关注学生所谓的“全面发展”,不能够真正落实,更不能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德育、智育、健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仍是一纸空谈。有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有专职教品德课的老师吗?”的问题回答,选择有专职的老师占37.9%,没有专职的老师占62.1%;在“音体美成绩和语数外成绩你更重视哪一个?”的问题回答中,重视语数外的占79.41%、重视音体美的占4.42%、都重视的占16.17%;“你目前上的课外特长班属于哪种类型?”的问题回答中,参加学习类课外补习的占73.25%,文体特长的课外补习占23.25%,交际类的占3.50%;“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想提高自己哪方面的技能?”的回答中,选择生活实用技能10.20%,文艺特长34.69%,学习类技能32.65%,体育类技能22.46%;在“你更在乎谁对你的看法?”问题回答中,选择班主任老师占34.88%,选择家长占23.25%,同学占13.95%,自己占27.92%。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小学一直倡导综合素质评价,但各层主体从思想上还没能根本转变观念。2.操作上存在的问题。(1)“分数情节”仍然制约着评价的方式。以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往往是给每种素质赋予一定的分数,再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分,最后汇总分数。这样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并没有摆脱以往的传统评价模式。目前有的学校对小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测评,对学生的各项表现打分,然后赋予不同的权重,得出综合得分,并据此给予相应的评优奖励。在综合测评中,由考试得到的学习成绩一般占70%。(2)评价过分繁复,不易操作。评价目标多元、标准多元、主体多元使得评价过程过于繁琐不易具体操作。为了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的评价体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对评价的内容做了原则规定。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其中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这六个方面。而且在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列出了二级指标,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再设定适应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的阶段性的具体的评价指标,事实上对于所有评价主体都是一项繁复的工作。因此,很多学校类似《素质评价手册》的评价资料,也只是在各科学习成绩基础上加上一些“教师寄语”、“同学的话”等项目,缺乏其他规范的、与学科紧密结合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记录。教师对学生缺乏系统地观察和概括,这使教师整体地、准确地、深刻地认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评价效果受到限制,从而使学生综合评价仍然流于形式。二、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1.操作层面可预见困难的解决。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层面的困难毋庸置疑。因此需要以学校为主的学生评价主体认真做好探索和创新工作。其一:根本转变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识观念,引导和培训各个评价主体认识到学生综合评价的深刻意义和必要性。引导全部评价主体领会文件精神绝不是一纸强令,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二:需要设立和建构学生评价主体体系,创建完善的评价实施方案,对整个评价主体、评价过程有完整的评价计划和实施过程。其三: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情形下,注意多主体评价的重复性和顺序性。尽量避免重复性工作,注意评价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分层留批作业,分层学科学习质量检测等,都是发挥评价激励功能的可参考的好办法。建议遵循自评-同学评-老师评-家长评的独立评价与创建载体阶段性多主体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和阶段性意识的理解。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要体现“学生是发展的人”这一理念,从他们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经验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状态,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也需要通过适当的评价手段来促进其发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可以把学生分为低年段、中年段和高年段三个阶段,其次,确定每一阶段的评价内容。在选择评价内容时不但要符合国家对学生素质的一般要求,还要结合学校的特点。行动策略为:小学整体规划-学期累计评定-注重成长历程-最终趋向目标。坚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帮助他们准确地认识自己。因此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充分地思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既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又要与时代相适应,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全面呈現学生状态的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纠正的评价。在循环往复的评价过程中,它必将为小学生终身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