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4即景抒情诗四首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00362016】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B.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C.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D.暂去还来此,悠期不负言B[A项,“泣”应为“涕”。C项,“升”应为“生”。D项,“悠”应为“幽”。]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独怆然..而涕下(感伤的样子)B.落月摇情..满江树(激荡情思,即牵惹起怀人之情)C.披衣觉露滋..(露水湿润)D.幽.期不负言(幽会的日期)D[幽期:归隐的约期。]3.下列语句从句式上看,没有倒装的一项是()【导学号:00362017】A.何处春江无月明B.空里流霜不觉飞C.斜月沉沉藏海雾D.不知乘月几人归C[C项为省略句,“斜月沉沉藏海雾”补充完整应为“斜月沉沉藏(于)海雾”。A、B、D三项均为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应分别调整为“春江何处无月明”、“不觉空里流霜飞”、“不知几人乘月归”。]4.下列对《春江花月夜》整体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是张若虚写的一首写景抒情诗,号称“孤诗横绝全唐”。B.诗中从月出到月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C.这首诗中景物描写太乱,诗的重心不明确。D.诗中朦胧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别有情趣。C[说法错误,这首诗中景物描写有层次,围绕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重心在月。]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00362018】①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携手国际社会,相濡以沫....,推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②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2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③新课程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法。④年轻人在工作中要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勤学好问,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升。⑤在央视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褒奖,电视剧导演曹慧生不赞一词....,只顾埋头记录大家的意见。⑥在这个意义上,平凡的工作实在更有价值,作为交警,孟昆玉平凡的工作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正是一种厝火积薪....、防患于未然的工作。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②⑤⑥C[①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不合语境。②釜底游鱼:比喻在极端危险境地的人,望文生义。③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褒贬失当。④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要善于向各种有学问和长处的人学习。使用正确。⑤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使用正确。⑥句中“厝火积薪”指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使用错,应用“曲突徙薪”。故选C,可用排除法。]6.下列是对《春江花月夜》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导学号:00362019】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几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人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C.“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谁家”实指诗人自己,用“谁家”“何处”构成设问,引发读者的注意,激起读者的同情;而月是团圆的象征,成为思妇与游子相思的媒介和纽带,正是一种相思,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D.“落月摇情满江树”,月已落天欲明,游子只有把自己深深的思念寄托在月亮余辉下的江树上。“摇情”即激荡情思,游子无边的惆怅、诗人无限的同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C[C项“谁家”“何处”系泛指非特指诗人自己,包括天下所有有家不能归的游子与空栖玉楼的思妇。]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3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传统的国家。子女尽孝,最重要的是,要看父母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其实,孝与不孝,①________,而在于老人是否“养则致其乐”。如果子女们因为精力有限,②________,让父母住养老院应是很好的孝敬父母的方式。③________,可以让老人们衣食无忧,病痛有保,颐养天年。特别地,还有很多同龄的伙伴,有共同语言和志趣,可以一起聊天、读书、娱乐,这更有益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关键不在于养老方式(2)不能给父母周全悉心的照料(3)养老院毕竟有专门的护理与医务人员8.阅读下面的内容,概括唐代“以胖为美”的三个具体原因。要求:每个原因不得超过10个字。【导学号:00362020】唐代繁荣昌盛,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按照自己的喜好穿衣吃饭。唐代开放兼容并包,使唐人充满自信,使大唐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眼界十分开阔,不拘于旧有的审美情趣,不惧怕身体的丰满甚至肥胖。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有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国力强盛,丰衣足食。②充满自信,不怕肥胖。③鲜卑血统,健硕为美。二、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导学号:00362021】感遇①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4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以“岁寒”借指砥砺节操。9.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蕴含着作者对丹橘的同情之意。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C.七、八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D.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A[A项,应该是“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0.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感遇》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诗人赞颂丹橘经冬犹绿,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自己虽遭权贵排挤,却坚贞不屈保持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情操。②“自有岁寒心”一句充分显现了丹橘坚韧的性格,历霜雪而弥坚的高尚情操。使人联想到诗人一副自我肯定、充满自信的神情,表现出威武不屈、挺拔峥嵘的英雄气概。③诗中写道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进献给嘉宾,不能受到嘉宾的青睐,这不由使读者联想到当时朝政的黑暗和诗人遭贬斥的坎坷遭遇,诗人借橘喻人,感叹自己空怀报国之才而无用武之地,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④最后两句写桃李受世人重视,而被人们忽视的丹橘却也能绿树成阴,不禁使人联想到作者当时的心境,虽遭受排挤而心情抑郁,但又保持着自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长安秋夜罗隐①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灯欹②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5【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②欹,倾斜,歪向一边。1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B.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冷遇与打击。C.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境,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D.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D[D项,“所见所闻”赏析有误。本诗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诗人对长安秋夜的感受与联想来抒发的。]12.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苍黑夜色,寄寓自己年华已老、羁旅思乡和一事无成的凄凉、绝望和愤恨之情;②照应首联,表现报效朝廷的理想破灭后对黑暗现实的觉悟;③运用象征,以“双阙夜苍苍”象征朝廷的黑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留题[唐]李益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②。【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李益诗酒唱和,过从甚密。②户钩:开门的工具。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写诗人进入红楼院后,看到眼前的柿叶经霜后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B.次句写诗人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感觉它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第三句中,“爱”字流露出诗人对竹林的倾羡之情,表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无人问”则写出诗人对友人不在的失落。C.末句写诗人访友不遇,并不急于返回,反而反客为主,设法开门,乍看似乎不合情理,细思却极富韵味。D.综观全诗,前面的壮美秋色,和诗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诗气脉流贯,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A[A项,“诗人进入红楼院后”错,结合诗题看,李益来到红楼院,适值广宣外出,未能入内,但又不想离去,遂于门外观赏。]14.本诗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6处)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试比较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相同点:①都使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人公的品格。李诗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