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回延安》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诗人194O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他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正确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2.文题诠释延安是作者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是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题目《回延安》中“回”意味着重新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延安”点明了写作的对象。3.主旨诗人以满怀的热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念之情。4.内容解读全诗分为五个部分,紧扣“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开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开头两句直抒胸臆,用两个“莫”字,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不能克制的激动心情。紧接着,第二小节中用了“抓”“贴”两个动词,动作逼真、急切,极写感情的真挚,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第三小节用梦境写心境,体现诗人日夜思念延安的心情。“双手搂定宝塔山”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尽写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第四小节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诗人和延安的关系。“千声万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延安的思念之深。第五小节,“唱”“笑”“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表露。最后两句“满心话”与2/6“说不出来”看似矛盾,实际是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扑”字,以无声的动作传情,表情达意强烈真挚。第二部分:回忆自己在延安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及母子情深,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开头两句承上启下,追溯当年相送,描写今日相迎,引出下文对当年延安生活的回忆。二、三小节用了比兴手法。第二小节以树起兴,比喻诗人与延安密不可分、血肉相连的关系。第三小节,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母亲的乳汁,是延安的小米饭养活了诗人,诗人将自己对延安的感情比作母子之情。第四小节,是延安战斗生活的缩影,作者用“糜子”、“谷”、“红旗”、“书”这几个物象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第五小节,“手把手儿”写出了母子情深。“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呼应“二十里铺送过”,结束对延安生活的描写,表明自己在延安母亲的哺育下不断成长。最后两句体现了远走天南海北的孩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第三部分:描述亲人们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从视觉描写: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描写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从听觉描写:用“不透风”这个补语形容“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是密密麻麻,用“脑畔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描写出了团聚场面的热烈。用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接着作者按照由老及幼的顺序描写三辈人都来团聚的情景。先写老人前来团聚。“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写老人:“气喘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写双方:“眼泪眼眶里转”,表现出双方感情交融的热烈情景。“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写自己慰问老人:“白头发”的称道,表现出延安父老在保卫延安中经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革命立下了功劳。再写青年人前来团聚。“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放羊娃”一词的使用,在表明后辈的成长之中体现着亲切喜悦的感情。再写小孩儿也来团聚。“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3/6“白”窗纸、“红”窗花的衬托,“争抢来把手拉”的描写,活画出小孩儿天真活泼的形象,显示了明朗欢乐、无拘无束的气氛。然后总写话题。“一口口的米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千万句话”,高度夸张,“长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喻,表明话题广泛,谈到全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形势,显示出热烈交谈的情景,体现了欢欣激动的感情。最后一个小节,通过延安看到全国,由十年前的战斗生活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第四部分:喜看延安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欣喜和赞美之情。第一小节反复使用“千万”“不够”增强了夸张的效果,抒发了诗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也表现出延安的变化之大。第二小节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延安变化的描写。第三、四小节运用排比,同时重叠使用量词,十分有气势,描绘出延安十年来的巨变。“披彩虹”“迎春风”运用拟人手法,使延安的变化形象、鲜明、可感。最后一个小节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比作母亲,把延安发生变化说成“换新衣”,十分亲切,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和赞美之情。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光明未来,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前三小节,都以延安特定的处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个革命历史阶段发挥的伟大作用,组成了排比诗节的形式,概括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表现出延安曾是革命的中心,推动了全国的革命。“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表现出延安革命中心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和胜利。“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表现出延安精神激励着人们继续革命。第四小节是对前三节的小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三个专用名词,照应前面三个革命历史阶段,表现出延安哺育了代代英雄,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一个小节,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5.结构分析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开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4/6第二部分:回忆自己在延安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及母子情深,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第三部分:描述亲人们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第四部分:喜看延安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欣喜和赞美之情。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光明未来,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6.写作特色(1)着眼于抒情诗人抓住自己与延安的亲情来写,反复咏叹。如“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一声声“母亲”的反复呼唤,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此外,诗歌前后相承,各部分之间,意义上相互贯穿,又层层递进,跌宕起伏,传达出诗人的感情波澜。全诗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如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双手搂定宝塔山”。“贴”“搂”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念。“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写出了见到亲人的激动。语言:“老爷爷进门气喘地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了老人的热切盼望。场景:“米酒油膜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写出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2)语言的运用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节有兴有比,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以“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第一节押“en”韵,第二节押“a”韵,形式活泼。节奏上第一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第二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节奏比较自由。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这首诗里还有不5/6少陕北方言,如多次出现的叠音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表达效果。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此外,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表达效果。(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7.精彩语段“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运用比兴、排比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6/6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两个诗节,句首都用了叠词,组成了排比句式,描写出一条条“宽又平”的街道,一座座“披彩虹”的楼房,一盏盏“高又明”的电灯,一排排“迎春风”的绿树。把四个修饰语后直用作谓语,不但押韵,而且起了强调作用;“披彩虹”、“迎春风”,又都拟人描写楼和树;从而描写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