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浅析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作者:董玉姗张玉明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7期摘要:中国古典舞蹈的一个特征是外观绵软松弛,气、力内运以为骨梗,龙趋凤回、行云流水都隐于“韵”、“势”之中。这种特征的形成,与我们文化传统中“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相关联,所谓“得意忘形”是不重人的外观体态而重人的内在品性。关键词:舞蹈审美;身韵;古典舞舞蹈审美的研究,如果仅仅关注于舞蹈成品而忽视它们产生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则无疑会使有血有肉、充满生机的舞蹈文化被抽象成一些空洞的概念或哲思,而无法使读者切实感受到我们民族光耀史册的舞蹈审美活动和审美精神。1如何感知古典舞的美中国古典舞是指在继承传统舞蹈基础上,体现古典文化精神,具有中华民族气质的舞蹈。中国古典舞蹈的一个特征是外观绵软松弛,气、力内运以为骨梗,龙趋凤回、行云流水都隐于“韵”、“势”之中。这种特征的形成,与我们文化传统中“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相关联,所谓“得意忘形”是不重人的外观体态而重人的内在品性。因为“中国人思想多从自身做起:从内在修养到外在的行为,向外发展;退而独善,进而兼济,所谓诚心、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此一道德修养的程序”。“身韵”是古典舞这一学科建设在舞蹈本体观,舞蹈方法论方面成熟的标志。中国古典舞“身韵”脱胎于戏曲“身段”而又成为独立的“舞蹈本体”。“身韵”作为一门课程不仅是自身独成系统,而且为整个中国古典舞学科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感知舞蹈的美,不仅要从主观感受入手,也要结合客观事实,如舞蹈的选材及带给个人、社会以及舞蹈圈的影响。欣赏当代中国古典舞时,要把握“圆形的艺术”、“形神兼备的艺术”、“刚柔相济的艺术”这几个风格特征。就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言说~《黄河》来说,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为主,运用传统语言将原本戏曲中具象性较强的语言形态化解,并借“身韵”体现舞蹈语言抽象性的特点。抓住塑造形象和抒发感情这一艺术的基本特征,着力刻画中华儿女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从舞蹈语言的情感层面来说,编导根据作品情感的需要,突破了戏曲中对这一动作情感的控制与限定,通过不同的空间变化和强弱对比,使“云肩转腰”这一基本动机时而象征着波涛澎湃的潮水;时而象征着勤劳勇敢的黄河儿女;时而象征着黄河儿女对世人的怒吼;时而象征了中华民族勇往之前的精神,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出不同的意境与情绪。龙源期刊网不同时期的古典舞美之不同,当代古典舞的美有何变化与发展中国古代舞蹈的流变,反映着整个民族的审美。而从古到今,人们对舞蹈审美的共识,是在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形成的。纵观古代古典舞的美,可以感受到原始舞蹈的神秘粗厉,西周舞蹈的中和适度,战国舞蹈的古朴清新,汉代舞蹈的雄肆舒展,六朝舞蹈的婉约俊逸,北朝舞蹈的痴狂妖娆,唐代舞蹈的雍容瑰丽,宋代舞蹈的纤柔袅娜,元代舞蹈的奇丽缈迷和明清舞蹈的俗巧鲜活。对于原始舞蹈的神秘粗厉,因原始舞蹈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它是生命之舞,展现着一种崇高的美,一种令人激动、震撼、敬畏和神秘的美。对于西周舞蹈的中和适度,因周代的礼乐是在改造原始礼仪、原始歌舞以及改造殷商礼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即使是激动热烈的图腾祭祀舞蹈,在周人这里,也就转变为节制、平和、适度的《六大舞》的德礼表现,不急不躁,疾徐有致,高下相间,进退合宜,充分体现着周代中和适度的审美理念。对于战国舞蹈的古朴清新,春秋战国时期催化人们摈弃陈规,鼓励人们热情玩味女乐歌舞,而统治者在对乐舞的赏玩中,认识到乐舞的审美价值和娱乐功能,认识到乐舞与“美色”一样,能在政治斗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大促进了当时乐舞活动的繁盛,这一时期的细腰长袖的舞蹈形态奠定了中国古代舞蹈的基本特征和审美基调。对于汉代舞蹈的雄肆舒展,因汉代舞蹈具有浓郁的世俗品格和现世意味,张扬着这个时代朴拙率直的人性风采和雄豪疏放的人格精神。在汉代粗放、雄豪的美学个性的统领下,汉舞形成了不同于两周的总体基调,其伸张厚重、舒展雄肆,孕化出博大壮观的汉代独有的审美境界。对于六朝和北朝舞蹈的婉约俊逸和痴狂妖娆,因魏晋南北朝是艺术自觉的时代,也是舞蹈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此时,舞蹈已改变了它在汉代被融于“百戏”的性质而向相对独立的形式过渡,并且形成了柔婉、绮丽、飘逸的文人化审美格调。在接受了大量的西域、外国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乐舞文化,从而出现了未有过的新鲜、多彩的局面:“胡乐胡舞”、“清商杂舞”以及“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的中西融合的“新月”。所以就审美风范而言,魏晋、南朝盛行的“清商乐舞”,情韵别致,而北朝乐舞却体现着粗豪奔放的趣味。对于唐代舞蹈的雍容瑰丽,因唐代是大量吸收外来艺术精华的时代,坚持以我为主,固根守本,同时,无所顾及地继承、吸收,无所束缚地创新、突破。所以,唐代乐舞的独创性与不可重复性,充分显示了统一、完整、宏恢、堂皇的大唐气象。对于宋代舞蹈的纤柔袅娜,宋代是封建文化成熟的时期,宋代在文化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强和进取精神。这种在文化上勇于创新的精神自然也渗透到舞蹈领域,最终创造出了具龙源期刊网有高度程式,满足整个社会审美需求的舞蹈形式~“队舞”。“队舞”属于宫廷舞蹈类型,宫廷舞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华贵、艳丽、堂皇。所以,宋代舞蹈所具有的细腻、精致的“词境”特征,突出了文人意趣和人文意象,将舞蹈的审美引致一个高雅的文化层面。对于元代舞蹈的奇丽缈迷,元代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因此元代舞蹈充满了蒙古民族阔大、稳沉、舒韧、奔放的本土特色。元代舞蹈最终形成了它以本民族舞蹈为基调,以蒙汉融合为主体,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特殊风格。对于明清舞蹈的俗巧鲜活,因戏曲舞蹈的异军突起,形成了与俗巧鲜活的民俗舞蹈并驾齐驱的态势。戏曲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集大成者,它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邃,是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和人文艺术的有机融合。而当代古典舞,就如中国古典舞的《踏歌》,该作品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如:秉承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的原则,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踏歌》在静态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上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朴的踏歌风格。《踏歌》产生于中国动乱的朝代,走过繁荣,今天,它又从深谙中国文化的编舞家心中咏出,它以舞蹈的形式,以写意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意象”,使人迷醉。长袖是我内心情怀的延伸,动态是我内心美感所引发;协调一致的人体自然律动,奠基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之上,让人赞叹人性本应该如此美好。只有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才能发出这样的感叹,只有有着五千年文化的积淀的中国人才能以如此典雅、妖媚、含蓄、洒脱、抑扬顿挫、行云流水的《踏歌》来赞美生命的美丽。《踏歌》是对人生的追求与赞美,是历经磨难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是深厚传统文化的体现。当代古典舞,虽取材依旧是过往的历史,但更能从现代人的角度,以及根据社会的现状去编导、表演出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在动作、服装、道具、灯光方面,使舞蹈看起来更加细腻化,丰富化,以及理想化,给人一种可以舒适的去享受和接受中华文化的感觉。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开放式、多样化、文化大融合的时期。舞蹈种类的丰富化,也使不同的舞种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与交融。人们追求自由,喜欢身心的洒脱、无拘束,这也致使现、当代舞的飞速发展。当然,向前、向远发展是必要的,但也要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变。重“韵”重“内”是中国古典舞的本质特征。在古典舞身韵的练习中,首先要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为运动核心的“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动律元素。而古典舞又很强调“一切从反面做起”的“反律”,这是其“舞律”之精奥之处。从龙源期刊网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征并使四者达到统一,也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的起点和归宿。保留古典舞最基本的、传统的元素,加以现代化的自由的想法,我认为今后古典舞在发展中,会汲取现代舞的一些元素,在身体的规定运作的模式中,进行有意识的与现代舞相结合。3结束语中国古代舞蹈的流变,反映着整个民族的审美。而从古到今,人们对舞蹈审美的共识,是在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认知,审美理念也进一步提升,当再看舞蹈,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认识。中国古典舞,虽是汲取了戏曲、武术、西方芭蕾的一些元素,但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会更加注重本身元素的运用。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使之更加本土化,民族化。参考文献:[1]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4[3]江玲,陈鸿,毛毳主编.舞蹈鉴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0[4]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