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作管理第1章生产运作管理概论•案例导入:•引例:P2,罗尔斯-罗伊斯的服务转型。•讨论:1、服务的意义?•2、例举相关的案例。•1.1.1生产运作概念的发展•1.社会组织•掌握:图1.1社会组织及其外部约束1.1生产运作管理•前工业社会:从事农业和采掘业•工业社会:从事制造业•后工业社会:服务业•服务业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活动:业务服务、贸易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社会服务、公共服务。•功能的角度:服务可以分为流通性服务、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公共性服务。•2.服务业的兴起内江市的服务业发展•四川省服务业的发展情况。第二产业比重比重排名第三产业比重比重排名成都市43.732052.811自贡市58.12730.688攀枝花市71.45125.1719泸州市59.61327.9917德阳市58.56528.4714绵阳市50.521334.196广元市47.161836.364遂宁市56.16828.3715内江市59.89224.1721乐山市58.95430.110南充市48.881629.0113第二产业比重比重排名第三产业比重比重排名眉山市56.14928.3616宜宾市58.32627.518广安市51.731232.037达州市48.681729.7911雅安市55.91029.6912巴中市46.641936.613资阳市55.331124.9220阿坝州49.061535.535甘孜州35.582138.882凉山州49.331430.629•四川省的情况: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第二产业占比43.744.246.347.450.752.452.851.750.947.5第三产业占比37.736.534.836.834.633.433.435.336.740.30102030405060所占比重四川省第二三产业占比变化图•之前是有形产品的制造活动production,现在把提供劳务的活动称为operation.•不仅制造,而且服务都属于生产活动。•生产的定义:是一切社会组织将对它的输入转化增值为输出的过程。•图1-2输入转化增值为输出的过程•表1-1典型社会组织的输入、转化和输出•输入、转化和输出和社会组织的三项基本活动-供应、生产运作和销售相对应。3.生产概念的扩展•1.1.2生产运作系统•生产运作系统由输出决定。输出的质不同,量不同,其运作组织方式也不同。•1.1.3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生产运作、财务和营销。•需要注意的,我们所学的是生产运作管理,只是生产运作中的一部分。•1.1.4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和基本内容•1.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高效、灵活、准时、清洁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提供满意服务。•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要求包括五个方面: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环保•2.基本内容•举例:生产汽车,需要如下过程:确定类型、产量、供应链、产址。•生产运作管理包括: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的管理、对生产运作系统的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与控制三个方面)和对生产过程及改进过程的管理。•1.1.5生产运作管理者所需的技能•(1)技术技能:包括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2)行为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讨论:•1、生产运作管理的意义。•2、让学生提出他们对这门课的想法。•1、结合未来工作岗位的特点,思考生产运作管理的作用。•2、举例说明生产运作过程管理。思考1.2生产运作的分类•1.连续性生产与离散性生产•连续性生产又称为流程式,如化工、炼油、冶金、食品和造纸。•协作任务少。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很高。•离散性生产:生产运作管理大大复杂化。1.2.1产品生产•2.备货型生产与订货型生产•备货型:没接到订单•订货型:按用户特定的要求进行生产。如锅炉、船舶等•备货型生产是预测驱动的。•订货型生产是用户订单驱动的。(1)按行业分类(2)组织目的:盈利和非盈利(3)顾客参与方式:顾客身体处理、心理刺激、顾客拥有物处理(4)是否提供有形产品:纯劳动,一般劳务(5)顾客是否参与:顾客参与,顾客不参与(6)劳动密集程度与顾客接触程度:大量资本密集服务、专业资本密集服务、大量劳动密集服务、专业劳动密集服务1.2.2服务运作1.服务的特征:无形性、同步性、异质性、易逝性2.服务运作管理的特征无形性:服务生产率难测定同步性:服务不能存储,不能通过库存来缓冲,适应需求变化异质性:服务质量难测量易逝性:服务资源浪费顾客参与:对服务企业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1.2.3产品生产和服务运作的异同(1)大量生产(2)单件生产(3)成批生产1.2.4生产运作类型的划分1.大量大批生产运作类型的特点设计方面:省工艺方面:省生产组织方面:高效生产管理方面:易于制定准确的工时定额。1.2.5不同生产运作类型的特征2.单件小批生产运作类型的特点设计方面:工作量大工艺方面:不易提高生产组织方面: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管理方面:只能粗略制定工时定额。3.中型生产类型1.3供需协调•组织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是要做到供需协调:–1.3.1什么是供需协调–1.3.2供需失调的原因及其后果–1.3.3如何实现供需协调•所谓供需协调,就是供方按照需方的要求提供产品和服务。•供需协调的程度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供需完全协调、供需基本协调、供需不协调以及供需失调。1.3.1什么是供需协调•供需完全协调:•在需方需要的时间、在需方要求的地点,将需方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按需方要求的数量和质量,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需方。供需完全协调是一种理想状态,它为实现供需协调提供了一个最高标准。•供需不协调表现为“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两种状态。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也会因品种、质量、价格、时间方面的问题表现出“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需要的品种“供不应求”,不需要的品种“供过于求”;•质量好的产品“供不应求”,质量差的产品“供过于求”;•价格昂贵的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便宜的产品“供不应求”;•应时产品“供不应求”,过时产品“供过于求”;•异地优质产品“供不应求”,本地一般产品“供过于求”,等等。•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做到供需基本协调,即不协调状况被控制在一个正常波动范围内。•供需失调:由于外在因素导致出现长时间、总量上的“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而企业又不可能通过常规的调整产能的方式来适应。•供需关系经历了从“供需一体”到“供需分离”的阶段。•在“供需一体”的状态下,没有“货不对路”的问题,也不会出现供需失调。但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品种少,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供需分离”提高了效率,但供方需通过“猜测”来生产产品,出现了供需不协调的问题。•从根本上讲,供需协调是指供应链各环节的产能都要与居民最终消费协调。•从最终消费者的视角,供应链上游所有企业都可以归于“供应侧”。•供需失调的实质是供应侧的产能与最终需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要么严重不足,要么严重过剩。•供需失调的原因简单而明确:非市场因素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主要是政府通过投资和补贴对经济活动进行的直接干预。•前苏联以及一切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出现供需失调。1.3.2供需失调的原因及后果•为什么政府直接干预经济会造成供需失调?从根本上讲,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太复杂,牵涉的因素太多,而这些因素又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人们制定的计划往往脱离实际而且永远跟不上市场的变化,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即使对整个经济活动中的一部分,如城市交通问题,也不能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来管理。•“计算复杂性”理论告诉我们,任何计算机都不可能对这种属于“组合爆炸”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优化!•即使通过人工智能到达一定程度的优化,或者寻求到一种“近优解”,不可控的随机因素也会随时破坏事先制定的“完美计划”。•如果你有急事要临时出行,由于头一天没有提交用车计划,你就不能出行。因此,“计划经济”方法没有适应变化的灵活性。•扩大内需、投资和外贸是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其中满足国内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根本,只有它才是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主动力,投资和外贸最终还是为了满足居民的消费。•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桥梁、通讯设施的建设,是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但也要与当时的需求相适应。•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就不需要那么多钢材和水泥。•外贸是国家之间一种互利的经济行为,将本国有优势的产品卖到其他国家,换取外汇再从国外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外贸不是为赚取外汇,而是要买回本国人民所需的物品;外贸不是援助,应该是互利的。•1.3.3如何实现供需协调•最终消费者的需要是所有生产活动的原动力。•归根到底,生产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食、衣、住、行、健康和精神上的需要。偏离了这个方向,民众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改善,“内需”乏力,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发展。•“内需”取决于人口的数量、年龄结构、收入和消费欲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既要考虑“供应侧”,又要考虑“需求侧”。通过减轻各种税费、免除人们对医疗、上学、养老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来拉动经济,产能过剩问题就不会那么严重。•当“供过于求”状况出现时,供方之间的竞争激化,需方之间的竞争弱化。“供过于求”迫使供方不断改进质量、加强对用户的服务,使用户满意,甚至要超越顾客的期望,才能赢得市场。成本高的企业出现亏损,退出竞争,产量减少,逐步达到供需平衡。因此,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能够维持供需动态平衡,做到供需基本协调。•超市货架上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最终消费者的需求,正是这种需求信息引发了一系列生产活动。供应链上各个企业通过维持一定量的成品库存来及时满足下游企业的需要。当成品库存水平下降到确定的订货点,企业就开始补充生产,补充生产消耗了原材料。当原材料库存水平降到确定的订货点,企业就向其上游企业发出订货。这样保证了一系列生产活动是按最终顾客需求进行的,就不会产生供需失调现象。•这种需求信息会从供应链的下游到上游逐级放大,使得远离最终用户的生产企业具有更大的盲目性,这就是“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通过实施CPFR(协同计划、预测和补货),使供应链合作伙伴间共享计划和预测数据,实现供需匹配。•国家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是有害的,但国家间接干预经济活动则是必要的。例如,通过税收调节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减少居民贫富差别。国家对某些企业征收高税收,就会迫使这些企业退出该行业;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征收高额的环境污染费,就会控制这些企业的“三废”排放。对个人收入采取“累进所得税”,贫富差别就会缩小,基尼系数就会降低。•单纯压缩“供应侧”的产能并不能解决供需失调问题,应该从供需协调的角度同时考虑“供应侧”和“需求侧”。•当前,我国的企业税负过重,企业只能降低产品性能,采用劣质原材料,压低职工工资和福利,并通过不正当渠道销售产品。•政府一定要让企业“有利可图”,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对鼓励发展的企业减少税费,对中等收入以下的老百姓减少税费,使大量的民众有钱消费,并无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内需”才能扩大。这样才能真正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从微观层面上讲,企业组织生产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有效地组织企业内部资源和利用外部资源,使其具有满足外部需求不断变化的能力。企业处理外界变化的能力也称作“柔性”。•生产系统柔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能适应不同的产品或零件的加工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机器能加工的产品(零件)种类数越多,则柔性越好;二是指转换时间。加工不同产品(零件)之间的转换时间越短,则柔性越好。生产管理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使产能适应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是组织生产过程的永恒主题。•需求是顾客决定的,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企业不能不按顾客的需求组织生产活动。•产能是由生产场地、生产设施和人员的数量、质量及其协调程度决定的,是相对稳定的。•需求的动态性可以表现为对某种产品需求数量的变化,也可以是产品品种的变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对某种产品的需求数量的改变,会造成产能的不足或过剩。在通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