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奇观 6 红树林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红树林》【教材分析】这是第九册的第七篇课文,也是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1、远观红树林;2、近赏红树林;3、红树林的繁殖;4、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本文一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以“我爱森林”四个字,介绍了全文的主题。作者由长白山的“绿色的梦”引出海底森林——红树林;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远观“红树林”,从潮起和潮退两个方面讲它的美丽景色;第三自然段近观“红树林”描写红树林的树干、树形,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副美丽的画面;第四自然段写“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生命力顽强;最后一自然段写“红树林的精神”,它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为人类造福。借红树林的精神对精神劳动者表达了赞美。【学情分析】1.学生经过了五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初步学会了通过查阅图书、向他人咨询或上网等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了解红树林的相关资料。但受年龄限制,生活范围比较小,阅历浅、时间少,认知水平和能力都非常有限,因而可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辅之以媒体,及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激发他们的探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由生活中的树林联想到课本中描写的红树林。2.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时,要充分做好准备,搜集红树林的图片、视频,以及国家发文对红树林的保护,让学生懂得保护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分为两个课时进行讲授,主要通过对整篇文章的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并概括各自然段的大意,扫平生字词的障碍,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第二课时则是精读课文,学习剩下的三个自然段并解决课后问题,具体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感悟通过语言所描绘出的红树林的美丽景色,体会它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为人类造福。借红树林的精神对精神劳动者表达了赞美。在文章的结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词,概括文章大意,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2.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3.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4.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教学重点】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词,简要概括大意;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和生字词,搜集关于红树林的资料、图片和视频等;了解关于红树林形成的原因和它适合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现在红树林的繁殖面临怎样的状况?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以及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举例身边具体的事例,烘托出红树林所传递出的精神。【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揭题导入,表明主题;初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学习课文1、2自然段;布置作业。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回顾所学内容;学习课文所剩部分;总结课文,升华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情景导入(约7分钟)1.课件播放关于《红树林》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导入法一:先带领学生回忆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回忆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然后提出问1.学生齐读课题。(两次)2.学生交流:通过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课文中描述红树林与身边经常看见的树林有什么不同?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3题,同学们我们身边的树林是什么颜色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学习——《红树林》这篇文章,想一想课文中描述红树林与身边经常看见的树林有什么不同?导入法二: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红树林这一课。(板书课题)活动,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充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能够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初读课文,思考《红树林》这一课讲了什么内容,写出文章脉络。2.检查生字词。(1)读准字音。教师先读一遍生字词。(栅躺御)(2)注意读音和字型。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小组内讨论交流。齐声朗读生字词。指名领读生字词,其他同学纠正发音。讨论概括课文大意。各小组派代表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文章主要写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通过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43.再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齐读课题。读了课题,在作者眼中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2)初读课文之后,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3)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练、最直观的语言说一说:你认为红树林具有怎样的精神?(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2)1、远观红树林;2、近赏红树林;3、红树林的繁殖;4、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3)它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为人类造福。三、读中品味,学文悟情:学习课文1、2自然段。齐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多媒体播放红树林的全景图。1.指名读,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1.第一自然段以“我爱森林”四个字,介绍了全文的主题。作者由长白山的“绿色的梦”引出海底森林——红树林;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远观“红树林”,从潮起和潮退两个方面讲它的美丽景色。2.宏伟、壮丽(一片密密麻麻的红透过文章所描写的景色,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明确学习目的。第二课时学习时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通过语言的描写和讲课时资料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52.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树林侵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在海浪之中……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四、作业布置读抄词语,边写边读,读懂字音。预习剩下的课文内容。带感情色彩的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复习导入:学习剩下的三个自然段。指导学生回忆:前两个自然段讲的内容,以及红树林的所传递的精神。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二、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第3--5自然段,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1.(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这里,学生可以举行朗读大赛,可以选几个同学或者分成几个组,分组朗读,由教师作总结,点评朗读。62.作者把红树林誉为海上的世外桃源,结合晋·陶潜的《桃花源记》对比学习红树林的美。2.世外桃源——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美好的地方。一个捕鱼人无意间闯进了桃花源,守护那里的是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里,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毫无城市的喧嚣,尘世的烦扰。这简直不像是在人间,像是仙境一般,令人向往。作者把红树林誉为海上的世外桃源,可见红树林美,美得神秘,美得不似人间所有,美得令作者禁不住赞美,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纵横交错、盘根错节、栅栏、绿色之网——生长环境——多、力量、生存——生命的智慧与顽强世外桃源。3.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4.有很多同学听了老师对生态环境遭破坏73.第5自然段:这段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呢?(板书:奉献精神)为什么说它是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呢?4.给学生介绍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现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现象,流露出了为之焦虑的心情。还有的同学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有的孩子做了一首诗来赞美红树林,有的孩子用散文的形式来讴歌红树林,还有的孩子提议做一名环保小专家。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学习课文,对课文会理解得更深刻。8五、总结全文。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板书设计《红树林》涨潮:(1)远看:美丽退潮:红树林(海岸卫士)(2)近看:幽静神秘奉献精神(借物喻人—劳动者)胎生:随处生长教学反思一、课前收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可以说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查阅资料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前,我让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红树林的图文资料,配合阅读理解《红树林》,教学前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信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堂上我让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时,很多学生多介绍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在丰富了大家的课内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多同学谈到了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的优美,它保岸护堤的作用,以及奉献的精神。课堂教学,特别提倡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课的一开始就深深的抓住了学生的心。二、抓住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受。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奇观”,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忆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回忆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那么红树林的奇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你喜欢红树林吗?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在品读喜欢的句子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和自己的独特理解。领悟出红树林不仅是一种奇观,而且还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这样学生就会感悟得更深,朗读得更有真情实感。在文章的结尾,学生因为感受颇深,所以不由得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孩子做了一首诗来赞美红树林,有的孩子用散文的形式来讴歌红树林,还有的孩子提议做一名环保小专家。深化文章的主题。9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