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组合四(1)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湖北武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自古代先民从事农业耕作开始,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便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尽管这类危机是人类一手造成的,而且显然是在人类所能解决的范围之内,但是公众、媒体和政治家们却似乎并未像对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或其他社会问题那样严肃地对待土壤危机。然而,我们对土地和土壤资源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一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指出,人类活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迁移土壤和岩石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完全出人意料,因为地质学家将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而非人类——视为改变地貌的动力。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以数百万年为计的“深度时间”范畴,以及地球自身生成及演化历史的讨论中:在漫长的地质时间轴上,人类只能被视为刚刚出现。事实证明,人类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世界地貌,在极短的时间内已造成可与地质作用相比拟的影响。透过地质学的视角来审视农业发展史,我们便看到一幅人类自食其果的图景:我们对待土地的态度,决定了土地对待我们的方式及其时间纬度。还可以看到避免悲剧再度发生的可能性:只要人类不再愚昧地重复无限损耗土壤资源的行为,便可以避免古代文明灭亡的命运。但遗憾的是,当今人类的行为,正是在全球范围内毫无节制地消耗土壤。在过去的150年中,每几十年就有智者敲响土壤退化的警钟。但是,我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太过短暂。那些尽力扭转土壤退化局面的努力,都被所谓更重要的事情取代。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南部大平原垦荒种粮,出口欧洲以满足其粮食需求;再比如今天,我们培育作为生物燃料原料的作物,以实现作物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考古学家记录了全球范围内土壤流失与古代社会的衰退或灭绝之间的关系。在环境史学资料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森林砍伐造成土壤侵蚀,并最终导致文明毁灭”的论点。不过,根据早期对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的地质学探寻,特别是对陡峭林地的土壤侵蚀的研究来看,如此广泛而严重的土壤流失,不可能仅由林木砍伐造成。事实上,只有想方设法地杜绝植被复生,才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人们不禁开始怀疑,农业活动或许是造成这一切的真正罪魁祸首。我们面对的谜题是:农业活动在造就了文明的兴起、发展和蔓延的同时,是否也通过更长期的土壤退化及流失过程,播下了引发社会衰落的种子?如何重新思考传统农业中的智慧,进而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改变对土壤的看法开始:土壤不只是用来种植植物的培养基质,它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所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生态系统。2(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问题,因为人们没有严肃地对待,始终没有得到解决。B.世界地貌变化的动力一般来自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但一种新的观念认为,人类活动也正在重构世界地貌。C.如果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毫无节制地消耗土壤,古代文明灭亡的悲剧命运就会发生。D.审视农业发展史,人们迷惑:农业活动造就了文明,也导致了文明的消失,成为真正的罪魁祸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最后思考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B.文章从地质学视角展开论述,得出“人类无限损耗土壤资源,可能会带来文明灭亡的命运”的结论。C.文章列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今天的事例,旨在揭示土壤危机被许多更重要的事情取代。D.考古学家的研究和环境史学家的观点作为论据运用于文章的论述中,支持本文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对待土壤资源,那么,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才会持续。B.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是因为他们认为改变地貌的动力在于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C.文章立足于考古学家的研究和环境史学家的观点之上,指出人类文明的衰退乃至毁灭的原因,还在于农业活动无节制地摧毁土壤。D.土壤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所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生态系统,保护人类文明就是保护土壤。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广东佛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今日刮哪风赵德发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句发问:“今日刮哪风?”刮哪风?不好判断。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窜。即便风势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因为,我身后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子,观察片刻,做出回答。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南风。”“北风。”“东风。”“西风。”3问这干吗?判断天气。是晴,是雨,心中有数。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当日天气如何,适合干什么活儿,不适合干什么活儿,父亲会做出安排。天气如何,还会关系到更长久更重要的事情,譬如旱涝,譬如丰歉,譬如温饱,譬如生死。他当村支书二十年,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很多。当然,判断天气,不只是看风向,还要看别的,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光是老祖宗们留下的谚语,就有千万条之多。其实,我父亲并不精通此道,有些老人在这方面特别有才。他们早晨看看风向,望望云势,感受一下气温,嗅嗅空气湿度,便知道当日天气如何。我的一个长辈,就是这样的“老庄户”,深受村邻尊敬。他临死时,向儿子传授这些学问,连同种庄稼的种种窍门,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我父亲讲不出那么多学问,但他卸任村支书之后,却一直保留着早晨问风的习惯。尤其是在年届八旬、病重卧床之后,还常常在早晨扭头看着门外,问上这么一声。农村的风从不暧昧,会清清楚楚地借树梢来表达。我或者弟弟妹妹在院里看明白了,便向屋里的父亲报告。父亲答应一声“噢”,而后不再说话。我曾问过,他得知风向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一般会说“天不好”或者“天不孬”,仅此而已。我曾验证他的判断,当日天气到底是好是孬,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我问他为何不准,他叹一口气道:“风,太难捉摸了。”我理解父亲的叹息。风,是这世界上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看不见,抓不着,却能让人通过事物的种种变化而感受到。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让我们欣赏这世界的五彩缤纷;树下一片片飘飞的黄叶,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与悲凉;江河湖海上的惊涛骇浪,让我们见识那种“无物之阵”的神威;山崖石壁上的凹窝与孔洞,让我们瞻仰堪与水滴石穿相媲美的惊人造化。我小的时候,每天也像父亲那样,有着一个疑问:“今日刮哪风?”父亲的喘气声柔和,那是刮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那是刮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且夹带着“哼、哼”的鼻息,那就是会带来暴风骤雨的东风或西风了。每当东风或西风刮起来,母亲和我们兄妹连气都不敢喘。父亲的“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那年正月十七,母亲挂在墙上,父亲躺在床上。正像一年前母亲所经历的那样,父亲开始了生命的终结过程,他呼出、吸入的“风”,一下下变慢,一下下变轻。后来,只有呼出,没有吸入,细若游丝。当他吐出最后的一缕气息,一切归于平静。这时,我们兄妹几个放声大哭,撕心裂肺。因为,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也有时温暖。更重要的是,若没有他的“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作者借早晨起床时耳边出现的“幻听”来表达自己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也以此引出了下文对父亲的回忆。4B.父亲病重卧床后常问一句“今日刮哪风”,既写出了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也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深沉的悲哀。C.作者细致描写了父亲临终时的呼吸变化,由呼出、吸入,到一切归于平静,写出了对父亲的依恋和无法挽留父亲的悲痛。D.本文既有典雅的书面语,也用了较多口语,还用了一些方言词语,这满足了文章表达的需要,也显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5.文中的“风”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6.本文主要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文中却写了一个“老庄户”,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答:5答案精解精析1.BA项,“没有严肃地对待”只是原因之一。C项,结论绝对。原文第三段说“只要人类不再……便可以避免……”,选项中“如果人类……,……就会发生”说法过于绝对。D项,由原文第五段“农业活动或许……罪魁祸首”,可知“农业活动引发社会衰落”只是一种猜想,该项将原文中的可能性变成了必然性。2.C偷换概念,应为“旨在揭示尽力扭转土壤退化局面的努力被许多更重要的事情取代”。3.D错在颠倒关系,应为“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文明”。4.B文中反复出现的“今日刮哪风”,写出了父亲是一个关心天气、关心农业生产、认真负责的农村干部,虽然后来年事已高,病重卧床,但仍常问“今日刮哪风”,这不是表现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而是写父亲仍然保持着过去形成的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习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重。5.答案①风指自然界的一种天气情况。父亲过去每天根据天气情况安排农业生产。②风也象征着一种神秘的事物,难以捉摸,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自然,让人产生对自然的赞叹和对生命的敬畏。③风指父亲认真的工作作风。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父亲会根据当日的天气认真安排好工作。④风是父爱。父亲的风有时凛冽,有时温暖;有时严厉,有时慈爱。⑤风指生命的气息。父亲的“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⑥风指我们从父亲身上继承的品格与精神。若没有他的“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⑦风指农耕文化下的农民的智慧,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洞悉。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文中的物象的含义的题目,首先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表层含义,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深刻含义。从情节看,风指自然界的一种天气情况,父亲过去每天根据天气情况安排农业生产。结合主旨看,风象征着一种神秘的事物,难以捉摸,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自然,让人产生对自然的赞叹和对生命的敬畏。同时,风也指父亲认真的工作作风、父爱、生命的气息和我们从父亲身上继承的品格与精神。6.答案①“老庄户”是扎根农村、扎根土地的代表。作者借写“有才”的“老庄户”,丰富了父辈的形象,突出了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②“老庄户”精通学问,向儿子口授观天学问与耕田窍门,写出农耕文明和父辈精神传承方式的多样。③“老庄户”向儿子传授经验为下文写我们继承父亲的精神做铺垫。解析从人物的角度看,“老庄户”是扎根农村、扎根土地的代表,作者借写“有才”的“老庄户”,丰富了父辈的形象,突出了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从主旨的角度看,“老庄户”精通学问,向儿子口授观天学问与耕田窍门,写出农耕文明和父辈精神传承方式的多样;从结构的角度看,“老庄户”向儿子传授经验为下文写我们继承父亲的精神做铺垫。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