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声现象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C.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动D.以上说法都正确2.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B.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蜂蜡的熔化特点C.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选用两只相同的蜡烛D.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B.在铁桥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会先后听到两次敲击声C.发声体的振幅越小,人们听到的声音就越大D.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4.晚上当你在家温习功课时,隔壁邻居还在装修房子,所发出的噪音对你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下列四条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A.打电话给有关部门投诉B.用棉花塞住耳朵C.与邻居协商让其晚上暂停施工D.关上窗户拉上厚窗帘5.多种乐器合奏比单一乐器演奏的声音更丰富,因为不同种类的乐器各自具有独特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6.对于下列四幅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2A.图中,用力敲击鼓面时,能听到鼓声,说明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到人耳的B.图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敲打,是为了研究响度与材料的关系C.图中,禁鸣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D.图中,听众能根据音调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7.从环保的角度看,噪声是指()A.只有使人难受的声音B.只有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C.歌唱家唱出的美妙歌声D.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都是噪声8.雷雨交加的夜里,小明同学看到闪电后约10s听到雷声,则小明距离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为()A.850mB.1700mC.3400mD.5100m9.前几年在土耳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致使一万多人丧生,有关人士指出,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你认为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A.大声呼救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C.见缝隙就钻,从废墟中爬出3来D.用硬物敲击废墟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10.下列事例中,没有利用超声波的是()A.用声呐探测海深B.蝙蝠利用声波导航C.用听诊器检查身体D.用B超做体检11.利用“B超”可以对病人的内脏进行检测,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的同时又避免了对病人的伤害,但我们即使站在“B超”的旁边也无法听到它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A.“B超”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B.“B超”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小于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C.“B超”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大D.“B超”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小二、填空题12.小明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琴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我们耳中的。13.小明将手机悬挂在密闭的玻璃瓶中,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打电话呼叫瓶内的手机,透过玻璃瓶看到手机能接收到呼叫信号,这说明无线电波能在真空中传播;你________(能或不能)听到瓶内手机的响铃声音,这说明________。14.我市为迎接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控制噪声污染就是其中一项,我们用________为单位来表示噪声的强弱等级.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从________减弱噪声.15.人们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________20Hz.人能听到蜜蜂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大于20Hz且________20000Hz.(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6.向暖瓶灌开水时,根据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水快要满了,为什么?________三、解答题17.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探究塑料片振动发声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活动1:如图1所示,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活动2:如图2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一次。(1)比较你在探究活动1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划得快慢有什么关系?(2)比较你在探究活动2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分析音调的高低与梳齿疏密有什么关系?(3)通过探究,你可以分析得出什么结论?4四、实验探究题18.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________.(3)停止敲音叉后,乒乓球还会被弹起,说明:________.(4)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19.探究声音的特征.(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上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能完成目的是________,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________决定的.(2)在敲鼓时,用鼓锤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同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________产生的;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表明鼓面的________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3)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________(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慢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振动的频率低于________HZ.而人耳的听觉范围是________HZ之间.五、综合题20.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5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________,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________(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3)于是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________(填“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从实验现象结合科学方法的运用,________(填“可以”、“不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6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解答】A、物体振动能够发声,若没有满足声音传播的介质,人耳是听不到声音的,故A错误;B、只要能听到声音,说明有声音产生,所以物体一定在振动,故B正确;C、人听不到声音,也许是没有满足声音传播的介质,故C错误;D、结合上升三个选项,可知D错误;故选B.【分析】人耳若能听到声音,需满足:物体振动发声→在介质中传播→人耳接收,三个过程缺一不可.2.【答案】D【解析】【解答】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直线传播时规律,采用的是模型法,A不符合题意;B、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蜂蜡的熔化特点是比较法,B不合题意;C、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C不符合题意;D、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采用的是转换法.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解答】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转化法的理解,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3.【答案】C【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A不符题意;B、在铁桥的一端敲一下,声音会通过固体(桥)和空气传播;在另一端会先后听到两次敲击声,第一声是由固体(桥)传来,第二声是由空气传来;故B不符题意;C、发声体的振幅越小,响度就越小,人们听到的声音就越小;故C符合题意;D、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D不符题意;故选C.【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2)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此题考查声音的多个知识点;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声音的三个特征可做出正确选择.4.【答案】D【解析】【解答】解:A、打电话给有关部门投诉不能直接将噪声减弱,不合题意;B、用棉花塞住耳朵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合题意;C、与邻居协商让其晚上暂停施工,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合题意;7D、关上窗户拉上厚窗帘,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5.【答案】C【解析】【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或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解答】不同的乐器即使演奏同一首歌,音调和响度相同,也能区分出是什么乐器,是发声体本身材料和结构的原因,即音色不同.故选C.【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它们的影响因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大小,由振幅、人耳与声源的距离决定;音色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本身材料结构决定.6.【答案】C【解析】【解答】解:A、用力敲击鼓面时,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故A错误;B、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敲打,是为了研究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B错误;C、禁鸣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D、听众能根据音色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而不是音调,故D错误.故选C.【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2)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4)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7.【答案】D【解析】【解答】从环保的角度看,妨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属于噪声.故D正确.故选:D.【分析】从环保角度来看,凡是妨碍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本题考查学生对噪声定义的了解情况,需要根据生活经验来进行讨论研究8.【答案】C【解析】【解答】闪电的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则雷声的路程就是雷电距小明的距离,小明距雷电产生的地方的距离约为S=vt=340m/s×10s=3400m.故选C.【分析】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m/s.空气中光速远远大于声速,闪电的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雷声的路程就是雷电到小明的距离,根据公式S=vt求出其大小.本题考查利用速度公式求距离的计算,关键8知道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闪电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看到闪电后到听到雷声这段时间就是雷声传播的时间.9.【答案】D【解析】【分析】A、大声呼救,会浪费体力,且地面上的人不易听到,故A不是最有效地方法;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你不发出信号营救人员则么会知道你在哪里?故B不是最有效地方法;C、见缝隙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如果不恰当的话,会卡在缝隙里,故C不是最有效地方法;D、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进行传播,所以可以通过敲击废墟板或墙壁产生声音并通过固体向外传播声音,这样可以引起救助人员的注意,最后会获得救援.故选D.10.【答案】C【解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