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 全一册教材分析素材 苏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全册教材的主要调整和变化(一)内容的变化我们通过两个教材的目录来看看教材内容的变化。本册修订教材一共安排了9个单元。1.“数与代数”部分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二单元的《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整合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单元中商不变规律以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三年级下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中连除实际问题等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编的教学内容,将基本策略和常用策略的教学贯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展开。第七单元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个内容是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步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移至本册。2.“图形与几何”部分安排了3个单元,有《升和毫升》、《观察物体》和《垂线与平行线》。第一单元的《升和毫升》,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前移至本册。第三单元的《观察物体》,为了便于教师连贯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把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下册和四年级上册有关教学内容整合在了一个单元。第八单元的《垂线与平行线》,修订组成员考虑到射线、直线、角、垂线、平行线这些几何概念是有紧密联系的,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是建立垂线和平行线概念的必备基础,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角》与《平行和相交》两个单元合并成一个单元。3.“统计与概率”部分安排了2个单元,包括《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和《可能性》。第四单元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是新编的教学内容,也整合了很多内容,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段整理数据,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简单的调查表。第六单元的《可能性》,教材一方面把实验教材中所有有关可能性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了一个单元,另一方面降低了教学要求,只要求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定性描述,不再要求用分数定量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4.“综合与实践”部分安排了2个内容,目录上前面标注有一个黄色球体的就是“综合与实践”单元。包括《运动与身体变化》和《怎样滚得远》。其中《运动与身体变化》由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移至本册。除上述变化外,从目录上能很明显地看到,有一个五角星标注的《简单的周期》,这个板块是是修订教材新增内容,叫“探索规律”的专题活动。从三上起,教材开始逐册安排像这样的“探索规律”专题活动。而这部分内容的前身就是实验教材中的《找规律》单元。为什么要把单元教学的内容以专题活动的形式呈现呢,其实是有原因的。一个单元既有例题,还必须有配套的习题,因此如果以单元的形式出现,那么不仅要学生找规律,还要学生去用规律。而修订教材只要求将规律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找规律上,因此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就行不通了,于是就设置了“探索规律”这样一个专题活动。而是通过专题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2另外在单元的最后增设了5次“动手做”的活动。实验教材中后移了一部分内容:《运算律》、《认数》、《用计算器计算》,《一亿有多大》。删去了一部分内容:《找规律》、《了解我们自己》。(二)编排体例的变化实验教材中小学阶段分三个体例,每2个年级一个体例。修订教材中分为两个体例,每3个年级一个体例。变化比较大的是“整理与练习”和期末的“整理与复习”。“整理与练习”包括了“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四个环节的活动。“整理与复习”,通过“数的世界、图形王国、统计天地、应用广角、自我评价”五个环节组织学生的复习活动。二、各单元教材分析从刚才主要的变化和调整来看,本册教材较于实验教材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和调整,接下来按单元顺序给大家一一作介绍。9分半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一)教学内容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通常用来计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学生要学习升和毫升,但是在这之前还没认识体积,因此我们要采取直观认识、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本单元安排了4道例题。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例1,进行“容量”的概念教学。第二部分例2、例3,是认识升和毫升这两个容量单位,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第三部分是例4,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简单的换算。例1:“容量”的含义。例2:容量单位“升”,1升的实际意义。例3:容量单位“毫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例4:升和毫升的进率,简单的换算。(二)教材安排及教学建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教材是如何来编排这三部分内容的。1.第一部分例1,教学容量这个概念。我们知道“容量”是指容器里最多能容纳液体的多少。要让这样一个概念真正让学生理解,教材做了细致的编排。首先创设了一些容器盛水的直观情境,并提出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三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对“容量”概念的建构。第(1)个问题是观察情境图中的两个玻璃杯,说说哪一个能盛的水多。这样学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玻璃杯能盛水的事实上。这两个玻璃杯的大小差距很明显,学生能正确感知出比较高的玻璃杯能盛的水多。接着由大卡通“玉米”告诉学生:比较高的那个玻璃杯能盛的水多,这个玻璃杯的容量比较大。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中的两个玻璃杯都是空的,里面没有盛水,“哪一个玻璃杯能盛比较多的水”是直觉条件下的想象与判断。通过这样的想象,容易体会“杯子容量”的含义。二是要用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去领悟“玉米”卡通说的那句话,抓住“盛的水多”和“容量比较大”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新的数学概念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初步感受了容量的含义。第(2)个问题是观察两个冷水壶,问“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这里是对容量这个概念进行了具体化,要知道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就要知道哪个冷水壶能盛的液体多。教材呈现了倒橙汁的实验活动,发现倒不下和倒不满两种情况,让学生体会红把手冷水壶能盛的橙汁多,所以红把手冷水壶的容量大。在这一问题中,学生不仅对容量的概念进一步理解,还认识到“容量有大有小”。有关倒橙汁的活动,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两处,第3页“练一练”第1题,在一个杯子里装满水,把这杯水分别往另两个杯子里倒,分别出现倒不3满、倒不下的情况,第5页练习1第一题,将第一个杯子中的橙汁倒入第二个杯子,再将第二个杯子里的橙汁倒入第三个杯子,分别出现倒不下和正好倒完两种情况。根据这些现象让学生学会比较杯子所盛液体的多少,从而得知杯子容量哪个大,哪个小。第(2)个问题知道了红把手冷水壶的容量大,那么具体有多大呢?这就是第(3)个问题“(红手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教材中用图片形式出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如果把一壶水倒入较小的杯子,刚好5杯;倒入较大的杯子,刚好4杯。学生就能体会到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冷水壶的容量,其结果的表达不同,为了便于测量和交流,学生自然产生使用统一的单位的需要。通过对这三个有层次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对容量这个概念真正得到了理解。2.在学生产生使用统一的单位的需要后,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就来学习升和毫升。例2教学升,例3教学毫升,教材对这两个单位的教学安排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首先两个单位都是在现实背景中引出的。例2呈现了瓶装酱油、食用油、果汁和桶装纯净水等图片,例3呈现了瓶装的饮料、眼药水等图片,让学生通过这些常见的物品,体会升和毫升都是常用的表示液体有多少的计量单位。教学这两道例题,要组织学生看图说说瓶里各装了些什么,装了多少,分别使用了什么计量单位;想想生活中这些瓶实际有多大、这里面的液体实际有多少;议议这两道例题为什么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从而对升和毫升分别产生鲜明的第一印象。两道例题编排的高度一致性还体现在两个单位大小的表象建立。我们先来看看例2中怎么来安排认识1升有多少的。用量杯量出1升水,把这些水倒入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正好装满,没有剩余。这个现象让学生知道,这样的正方体容器盛的水是1升。设计这个实验有两点原因:一是学生对正方体比较熟悉,又知道1分米是多长,所以对棱长1分米正方体容器的大小有感性经验,正是这点经验能帮助他们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二是在实验中带出了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常用工具——“量杯”,它能方便且准确地测量液体有多少,在后面的教学中还会使用量杯。认识1毫升有多少教材是如何安排的呢,我们来看例3。用一个有刻度的滴管吸入1毫升水,这时滴管就是一种量器,先看看1毫升水有多少,再把它滴在手心上,数数大约有多少滴。滴在手心上这个要求在实验教材中是没有的。尽管在滴的过程中水滴大小不同,所以1毫升滴出来的滴数不同的学生可能也不一样,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体验是真实而深刻的。诸如三个卡通说的:1毫升水只有很少一点点,1毫升水只有十几滴,1毫升水比1升少得多。学生对1毫升的表象就初步建立起来了。两道例题都是先通过量器出示1个单位的水具体有多少,然后转化成学生容易感知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1个单位的表象。配合例题在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练习都设计了一些习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比如,第2页试一试,将1升水倒入纸杯,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常用纸杯的规格有很多种,建议老师们选用250ml的杯子,这种规格的纸杯用得也比较多。这样正好能倒满4杯,通过这样的活动,又丰富了学生1升的表象。第5页的第4题说说每种饮料各多少瓶正好是1升。也能丰富1升的表象。第5页第2题,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第6页的第7题选择合适的单位。回答这些问题,要利用自己头脑里的1升、1毫升的概念,还要联系对这些容器的了解,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通过教材的例题以及练习,学生对1个单位的容量观念会有很深的感受,教材里还有许多感受若干升和毫升单位的活动。例如,第3页练一练的第二题,第4页练一练第1、2题,练习一第3、5、6、8、11题。建议老师们在学生积累了这些丰富的体验感受后,还要帮助学生理一理、记一记若干个容量单位有多大,从而建立起更为丰富的表象。比如说我们可以这样来理一理毫升,1毫升大约是十几滴水,娃哈哈酸奶瓶的容量大约是100毫升,一瓶橙汁饮料大约是500毫升诸如此类的若干个单位的表象,那么学生在估计用毫升做单位的容量时,就可以借助与之比较接近的表象去比较、去衡量,从而进行更为高效地估计。4一点建议:我们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常见的容器,把教材中提及的容器尽量带进课堂,让学生对容量的感受不仅仅停留在教材的画面上,更将亲眼看到的、亲手操作过的、亲身体验过的对诸多容器容量的感受慢慢化为自己内在的理解。例如,第3页练一练第2题中提供了一张2.5升电饭锅的图片。其实在生活中的电饭锅的大小规格有多种,仅从图片上看不出具体是多大的容量,也就建立不起较确切的2.5升容量大小的概念。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以将这样大小规格的电饭锅带进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能眼见为实,真实感受。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到家里、超市里去找一找、去看一看、去比一比。3.刚才的第二部分是整个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讲得比较多。接下来是最后一部分,有关升与毫升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我们来看例4,呈现两个同样的大小量杯,每个量杯里都盛了500毫升水。先算出2杯水一共1000毫升,再把这2杯水倒入一个较大的量杯里,看出一共有1升水。左边两个500ml合起来是1000毫升,右边是1升,左右两边是相等的,于是就得出“1升=1000毫升”。可见,升与毫升的进率是通过实验得出,能让学生感受更加真切,记忆更加深刻。应用进率进行的换算比较简单。配合例题的“练一练”第3题,这些换算都很容易,与第一学段把5千米换算成5000米,把3000克换算成3千克很相似,学生有能力独立进行升与毫升的换算。4.“动手做”中指导学生制作并使用简单的量器。最后讲一讲这个单元的动手做,动手做是修订教材新增加的一个板块。量杯、滴管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工具,使用方便、测量准确。但是,一般家庭里不会有这些工具,所以教材就在“动手做”栏目中安排了制作1升量器的活动。这个内容在实验教材中是作为例题出现的。修订教材时,考虑到例题教学内容编排的一致性,删去了这一例题,然后安排在“动手做”的栏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