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23.雾凇【教材分析】《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有先声夺人之感。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奇景及其感受。【学情分析】本文科学性、知识性较强,抽象的知识较多。虽然我们生活在北方,但学生根本没有见过雾凇,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离他们的生活就更遥远。四年级的孩子虽然在朗读感悟理解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雾凇这种自然景观缺乏直观的认识,所以需要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展示,教材展现的是美丽的北国风光,更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这样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欣赏,提供有关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掌握雾凇的相关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吉林雾凇的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的过程,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教学目标】2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欣赏雾凇美景的图片,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和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2.能力目标:借助课文及有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及运用整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爱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感受吉林雾凇的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知道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雾凇的图片、背景音乐等。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雾凇的资料,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具体品读感悟。(三)学习奇观,感受美景。(四)互动探究,完善认知。(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六)作业布置。(七)拓展延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案(老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3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有没有同学看过雾凇?想不想看呢?(雾凇图片欣赏——精选六张雾凇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看完美丽动人的雾凇后,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呢?【说明】:上课开始首先出示了雾凇的相关图片。学生一下子被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画面所感染,适时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赞雾凇,学生愿意说,也愿意想,所以在回答问题时,词汇量特别多,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回答得流畅说明了雾凇已然成为学生的思维对象而有所感悟。过渡:雾凇这么美,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1.学生用上以下词语:千姿百态、奇特壮美、银光闪烁、洁白晶莹、冰天雪地、童话世界、人间仙境、银装素裹等等。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创设意境,激发情感,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雾凇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形,为本课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4(多媒体出示学案内容)二、具体品读感悟。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3-6句话。过渡:接着的七句话把雾凇的形成过程按这种科学原理写出来的。水汽通常集中在有江、河的地方。(1)雾气在哪里?(2)这四句话都写的是雾气。雾气刚开始弥漫在江面上,接着笼罩着十里长堤上。淹没了所有的树木,接着一切都模糊了。你们所读的雾气是一样的吗?(画出这四个词说明雾是变化的是越来越浓)2.自由读这四句话,指名读。小提1.江面上弥漫长堤上涌笼罩(浓、重)树木间淹没2.模糊为什么模糊?雾气怎样能把近在眼前的灯光、树影都模糊了?(镀只能镀上白银,珍贵,背后藏着作者的喜爱和赞美。)3.学生自由读(雾淞形成过程的段落)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以读为途径,紧扣“奇观”,感受雾凇色形之美、探求雾凇形成之因、领悟雾凇变化之妙。切实加强教师、学生、文本、教学媒体之间的多向互动对话,在此过程中培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5示:如果要背诵就要牢记这四个词语哦!讨论:为什么要把霜花比作白银、银线、小结:这两句话写出了凝结成霜花挂在松树上、柳条上,就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雾凇。3.读中体会变化。雾凇的形成要八到十个小时,但第二自然段只用了八句话就进行了描述。请读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我们从哪些字词中体现出变化是漫长的?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了。三.学习奇观,感受美景。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122页,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1.学生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学生回答: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通过同学们朗读可以感受课文中雾淞的美丽。再通过同学们想象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美景。给同学们一种美好的感觉。6(2)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B.指名回答(课件)板书:C.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3.读了以后同学们交流讨论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2.同学交流回答:仿佛看到了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讨论回答吉林雾淞闻名天下的原因?(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讨论、归纳整生1:吉林雾凇的出名与吉林的另一个名字‘北国江城’密切相关。生2:到冬季,吉林气温在零下20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7四、互动探究、完善认知。合答案→推选代表在小组内说出小组成员一致同意的答案;如有不同意见可在下一个交流展示的环节说出自己的答案,由全班学生和老师讨论交流)摄氏度以下的天数多达六七十天,但令人叫绝的是,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带有丰富的热能,巨大的热能使其临寒不冻,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必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足够的低温和充分的水汽。生3:吉林雾凇是雾凇中厚度最大、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一种,这种雾凇组成的冰晶能将光线几乎全部反射,观赏起来格外晶莹剔透,被称为“精品中的精品”。生4:吉林雾凇的形成是一个大气物理变化过程,因而大规模的雾凇景观较为罕见。2002年12月下旬,吉林雾凇连续现身7天,琼枝玉树,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8生5:全市人民经过反复论证和推敲后,决定用‘雾凇’这个称呼,因为它既科学、文雅,便于对外交流,又能体现吉林雾凇的与众不同,颇具神秘感。全世界的雾凇景观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地方的人对其倾注了如此之多的情感因素,这也是吉林雾凇闻名全国的重要原因。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千姿百态的霜花缀满枝头,真可谓琼枝玉树,而其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再品读一遍课文。导与学再结合,升华学生们情感。加强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六、作业。【课件】出示作业:小练笔。可选择以下词语。以“雾凇景观千学生们可以通过课外观察,实践写出自己感觉。“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文中描绘的景9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出示词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国江城,三九严寒。松花江畔,十里长堤。晶莹霜花,枝头缀满,琼枝玉树,千姿百态,玉菊怒放,雪莲洁白。银松雪柳,晶莹闪烁。排排雪浪,蔚为壮观。色是美的,大自然呈现的景色更美。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这篇课文去探索大自然的更多美景,鼓励学生大胆向作者发出挑战,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七、拓展延伸。吉林雾凇是中国四大自然景奇观之一,还有另外三大自然奇观,同学们想看吗?(图片欣赏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如果你能去探索这些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也能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将来一定会去看看。增长同学们课外知识和开阔同学们视野。八、板书设计。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奇观10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九、教学反思。《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整体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学生在赞叹之余饶有兴趣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本节课重点突出,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会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孩子带着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我把重点放在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让孩子体会雾凇形成过程中的美。方法主要是着重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学习中出示雾凇的短片,配上音乐,课件制作精美,充分展现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等特点,使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多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赞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使用课件,就是找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让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