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习目标精准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2.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3.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1.认识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2.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3.了解古代城市的繁荣。4.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与发展情况。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主基础梳理一、商业的发展1.商朝,和最早的已经产生。2.周朝,实行“”政策,驱使商人为服务。3.春秋战国时期,冲破官府的束缚,经营商业致富,私商逐渐取代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都会。4.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的开凿,南北经济往来密切,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职业商人货币工商食官政府庶人官商大运河丝绸之路5.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集镇、兴盛。6.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7.明清时期(1)商业市镇兴起,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纸币夜市货币(2)经济作物程度进一步提高。(3)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品资本的集聚。(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商品化白银徽商晋商【特别提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趋势:由北向南逐步扩展;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沿海城市越来越多;区域性工商业中心越来越多。【明析概念】商帮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二、城市的繁荣1.自周秦迄唐代(1)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2)实行,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隔开。(3)以下,一般禁止设市。(4)城市功能:主要是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市坊市制县城政治中心2.宋代(1)城市商业情况:城市的功能大大增强。①不复存在,形成街市。②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③出现、晓市、草市等。④商业活动不再受的直接监控。(2)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城市走向兴盛。3.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____________,尤以江南地区为盛。经济坊市界限夜市官府沿海港口工商业市镇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3)统治者对城市经济活动由严格控制到逐渐放松。(4)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工商业市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三、“重农抑商”1.战国时期产生:商业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的取向发生矛盾,于是出现了重农抑商思想。2.汉初发展(1)原因: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2)表现: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商人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土地3.中唐松动:中唐以来,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实行_________政策,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4.明清时期强化(1)表现: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还经常对商人进行盘剥。(2)影响:严重阻碍了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官商分利新经济因素【易错提醒】“重农抑商”的发展历程(1)“重农抑商”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开始于商鞅变法,而不是自古就有的。商鞅变法以前的管仲改革,就重视工商业发展。(2)在我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始终,从来都没有彻底改变过。只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经济政策不断受到冲击,政府为了统治和税收的需要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和扶植措施。【轻巧识记】用“先”“后”巧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交易媒介:先物物交换,再一般等价物,后固定为金银。商业场所: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商人组织:先亲缘组织,后地缘组织商帮。1.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出现;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帮大量出现。2.城市布局从最初的坊市分开到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的功能和布局出现重大调整,经济职能增强。3.“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出现,中唐以来,有了某种松动,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探究突破升华课上互动重难探究要点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史料探究]史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问题1:根据史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学生试答:提示:“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史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中国古代史》问题2:根据史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试答:提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史料三: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问题3:比较史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学生试答:提示: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意义:方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史论升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晓市、夜市出现。(3)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生产关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5)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要点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史料探究]史料一:八政:一曰食(农业生产),二曰货(商品流通),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尚书·洪范》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周礼》问题1:根据史料一,综合指出商周时期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态度。学生试答:提示:商周统治者重视农业,也鼓励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史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问题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学生试答:提示:政策:商鞅变法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桑,重视耕织,并限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史料三:(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摘编自《大清会典事例》问题3:史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分析清朝强化这一政策的依据。学生试答:提示:政策:重农抑商。依据:保证农业劳动力的充足,提高农业产量,维护社会稳定,农业为本,其他各业都依赖于农业。[史论升华]“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表现1.原因以农业为本的自然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同时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古代封建统治者要重农抑商,以维护封建统治。2.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阅读与思考]请思考:《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何在?提示:材料反映了司马迁对商业活动的态度。司马迁高度评价商品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农、工、商并重,强烈反对政府与民夺利。司马迁从社会实际出发,否定“重农抑商”政策,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解析与探究]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提示:贾谊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工商业皆末,主张重农抑商。贾谊的观点在农耕时代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的经济思想反映了明清之际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要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2.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提示: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这一政策在农耕时代初期,对当时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起了积极作用。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它有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面,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愈来愈严重,成为我国农耕社会长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自我测评]结合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提示:(1)商业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起源较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既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中国商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由于受此影响,古代社会中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受到严重阻碍,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文明。(2)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商业繁荣总是和城市联系在一起。农耕时代的城市经济发展呈现不断突破限制、一直向前的趋势,这与商业发展的大趋势是相吻合的。其特色之二,就是随着商业贸易的扩大,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对点反馈巩固对点检测当堂反馈知识点一商业的发展1.(2018·河北衡水高三模拟)宋以后散市制代替坊市制,工商业活动从特定区域的“市”区扩散到全城区,“市人”(指在比较固定的市场中谋生的人群)与一般城市居民混居,以“市”字命名的人群,也从“市区”活动者扩展到全城居民。到明代中叶“市民”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泛称。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升C.城市主体人群发生变化D.城市布局由封闭到开放解析:材料表明市坊制度的打破和“市人”“市民”含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含义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市民含义的变化,反映不出商人地位的提高和城市主体人群的变化,B、C两项错误;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所含信息,排除。答案:A知识点二城市的繁荣2.据《唐律疏议》记载“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这反映了()A.唐长安城出现了坊市混杂现象B.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C.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多是楼阁建筑D.唐朝政府实行严厉的商业限制政策解析:从材料中的“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可知唐代对破坏坊市围墙的人给予重罚,这反映了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B项正确。答案:B3.(2018·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一期中)宋《梦粱录》记载:“(中秋节当天)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主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