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孝文帝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现(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革土地制度,颁布均田令,将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调整产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一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原来受庇于豪强的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3)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实行三长制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三长制的实行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特别是对人民的控制。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胡汉文化的融合和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二、封建化与民族融合1.封建化(1)封建制形成、确立的过程一般称为封建化过程。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2)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2.民族融合(1)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2)民族融合的几种主要形式:①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②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③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④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⑤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助于民族融合。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进行移风易俗的措施及共同原因1.移风易俗(1)梭伦改革: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将来可以拒绝赡养父亲;倡导节俭;禁止买卖婚姻。(2)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政策。(3)孝文帝改革: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2.共同原因(1)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阻碍社会的变革。(2)移风易俗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四、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事件项目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不同点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侧重点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侧重于富国强兵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