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习目标精准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及影响。1.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与特点。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成立及意义。3.认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及影响。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主基础梳理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的方针。2.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①概况: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珠海、汕头、厦门和五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深圳海南②原因a.地理优势:它们是中国南方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b.区位优势:是著名的,离港、澳、台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交通侨乡大连(3)沿海经济开发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4)进一步对外开放①开发浦东:1992年,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_________________的标志。②滨海新区的开发:从2004年以来,引起世人关注,有效地提升了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闽南三角区进一步对外开放天津3.特点:形成从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新格局。4.意义(1)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2)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经济特区全方位多层次全球化【明析概念】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易错提醒】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特”的区别经济特区的“特”是说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特别行政区的“特”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原因:世贸组织是各国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2.过程(1)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2)1986年,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中的缔约国地位。(3)年12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关贸总协定20013.意义(1)标志着我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和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3)标志着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4)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对外开放世界大市场【特别提示】实践证明,加入世贸组织是利大于弊的,中国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融入世界经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的全球化。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目前,中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2.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探究突破升华课上互动重难探究要点一经济特区[史料探究]史料一: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问题1:结合史料一,怎样理解经济特区的“特”?学生试答: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史料二:经济特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其他实践形式不断发挥着示范、辐射和推动作用。——陈亚联《经济特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问题2:结合史料二,指出设立经济特区的历史意义。学生试答:提示: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示范辐射等作用。[史论升华]经济特区的特殊性(1)经济结构:特区的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外商投资经济所占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2)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采取市场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3)优惠政策: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企业的所得税率按优惠政策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外籍人员简化手续。要点二对外开放[史料探究]史料一: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问题1:“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的“圈”是指什么?“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中的“诗篇”又是指什么?学生试答:提示:“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诗篇”:“南方谈话”。史料二:(开发和开放前)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摘自《中国广播网》史料三:今日浦东景象。问题2:史料二、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试答:提示:历史现象:反映了浦东开发和开放前后的不同状况。原因:党中央开发和开放浦东的正确决策;得益于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史论升华]全面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1)全方位:全面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但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但应是有比较、有选择的开放。(2)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会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3)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4)点、线、面结合①“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②“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③“面”是指中国的对外开放由沿海到内地,再到沿边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面开放。[解析与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提示: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吸引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把改革开放坚决推行下去。另外,改革开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自我测评]1.简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提示:从设立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发区,最后是内地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2.简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提示: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同时,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看我们如何应对。对点反馈巩固对点检测当堂反馈知识点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迈出的第一步是()A.建立经济特区B.设立沿海开放城市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开发和开放浦东解析: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设立经济特区,A项正确。答案:A2.(2018·浙江余姚高一质检)2016年9月在杭州举行G20峰会。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一个城市——杭州对外开放始于()A.1978年左右B.1980年左右C.1985年左右D.1990年左右解析:从材料中的“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一个城市——杭州”可知,杭州是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一部分,从1985年起被开辟为经济开放区,C项正确。答案:C3.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为此采取的重大措施是()A.开放港口城市B.开辟经济开放区C.浦东的开发开放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解析:根据时间可以判断,开放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开辟经济开放区、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在1985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答案:C知识点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2001年11月,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有利于中国()①扩大就业②减少国际竞争③更好地利用外资④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而不是减少国际竞争,②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答案:C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材料二:“十年动乱”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邓小平文选》材料三: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经济体制十年》(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国际国内背景是什么?这次开放与近代的开放在背景上有何不同?(2)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初步形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国内因素有哪些。(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格局的形成对我国加速实现现代化会起到哪些作用。(4)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答案:(1)背景:①国际:a.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b.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②国内:a.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b.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不同:近代的开放是在丧权辱国背景下的被迫开放;这次开放是在主权独立前提下的主动开放。(2)①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②因素: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b.沿海开放的经验;c.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3)①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②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引进外资、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管理模式等。(4)认识:①开放合作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③对外开放是中国近代历史经验教训的启示;④对外开放的实行,中国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应该勇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