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整合提升课件 岳麓版必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单元整合提升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第一次:1949~1952年土地改革(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3)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第二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3.第三次: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2)核心内容:加深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3)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第四次: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2)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3)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1.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一五”计划末期21世纪初所有制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运行机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市场机制调控机制国家用行政手段直接调控企业国家主要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分配制度平均主义严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特征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作用积极促使“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消极权力高度集中,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点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占主体宏观调控能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也能解决一时的经济总量平衡问题,但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按资分配为主体生产目的实现共同富裕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相同点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经营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三、我国国民经济经历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特点、原因和历史地位1.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特点: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原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3)地位: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基础,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2.1953~195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时期(1)特点: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2)原因: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3.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特点: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原因:中共缺乏建设经验,借鉴苏联的经济模式。(3)地位:造成严重经济困难,同时也取得巨大成就。4.1978年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特点: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3)地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