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二)新闻(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单元质量检测(二)新闻(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训练(9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当地时间24日凌晨,意大利中部发生6级以上地震,地震给意大利三个地区带来严重破坏,灾区大量建筑坍塌,满目疮痍....。②在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以3∶1逆转获胜,时隔12年再度荣膺奥运冠军,整个比赛过程荡气回肠....,令人拍案叫绝。③就谭嗣同个人的最终结局而言,他没有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及时离开,暂时保全生命,而是以飞蛾扑火....的方式,在大火中绽放自我,留下生命的绚烂。④在学术研究中出现聚讼纷纭....的现象并不奇怪,这种争论有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也有利于学术观点的自由表达。⑤看着她站在聚光灯下落落大方....的样子,我怎么也难以把她和十年前那个和人说话都会脸红的腼腆姑娘联系起来。⑥“全民造句运动”产生了不少新鲜的语体。凡客体问世,羊羔体出现,有了葛优体、“见与不见体”,丹丹体又纷至沓来....。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⑥D.②④⑤解析:选C①满目疮痍: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符合“地震”的语境。②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本句形容“比赛过程”属于用错对象。③飞蛾扑火:比喻自取灭亡。本句用于形容谭嗣同,属误用。④聚讼纷纭:许多人争论不休,说法各异,没有定论。本句形容学术研究中的争论,使用正确。⑤落落大方:形容人举止潇洒自然,不拘谨,不做作。本句有与“腼腆”的比较,使用正确。⑥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使用错误。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教育部郑重提醒广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无论是哪个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资助,都不会要求学生到ATM机或网上进行双向互动操作。B.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经开启太空之旅,这不仅让人类对无垠太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国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D.中国女排在世界排坛从未有过“统治地位”,几乎每一次夺冠的原因,都是靠姑娘们艰难的拼搏、顽强的精神取得的。解析:选AB项,语序不当,“不仅”和“也”后面的内容互换。C项,“真实”与2“史实”意思有重复。D项,句式杂糅,可删掉“的原因”。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天上播种的方式和地面不同,地面上__①__是先播种后浇水,__②__由于我们带入太空的白色单元格是硬质材料,__③__吸水软化后,种子__④__能放进去,__⑤__我们是先浇水后播种。播种完后,我们会在装置里铺上一层保鲜膜,__⑥__和种庄稼的地膜一样。它的作用是保护植物,防止水分流失。①②③④⑤⑥A通常/只要就因此也B一般但只有才所以就C通常但只有才因此也D一般/只要就所以就解析:选B作答本题,要仔细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①处,根据前文写“天上”和“地面”的播种方式不同可知,后文的“先播种后浇水”应是“地面”上“一般”或“通常”的做法。②处,后文介绍了天上与地面播种方式不同的原因,可使用转折词“但”或不填。③处和④处构成必要条件关系,故使用关联词“只有……才”。⑤处,由后文文意可知,此处应填表结果的关联词且应与②处的“由于”搭配使用,填“所以”或“因此”均可。⑥处,根据句意,应填“就”。综上,答案选B。二、阅读能力训练(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3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在甲骨上一笔一划郑重地刻下字迹。它未被时光磨蚀,反在世界记忆中安放。10月30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文明中共同的记忆。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但在百年前世界并未对中国投以同样的敬意,因为缺乏文字史料,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将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认为中国文明从周朝起算,而为《封神演义》提供不朽灵感的商朝,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神话传说一类,不足为信。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似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文字来自商朝。因这种文字记载于龟甲与兽骨之上,便命名为“甲骨文”,中华一时为之震动。通过对“龙骨”来源的追索,中国考古学家认定,在河南安阳附近必定有殷商遗址留存。1928年,中国开始对殷墟开展发掘,除甲骨之外还出土了铜器、陶器、骨器。在历次的挖掘研究中,逐渐得出了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结论。从此以后,商朝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不容置疑的真实历史。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延伸了500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仅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王懿荣先服毒后投井以身殉国。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却没有使中华文明逃脱几乎被摧毁的厄运。一百多3年后,现在的中华文明已经不是坚船利炮能摧毁的了。文明的起源,承载于一片片甲骨之上。在甲骨文中,我们能看到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从甲骨上的记载能了解医学、祭祀、科技、生产生活、社会制度。这些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的细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哪些东西被摒弃,从而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发现文明何以从中原腹地向四周扩散,发现为何在五千年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巅。看起来有些笨拙的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开端,像一个小火苗,在历史中摇曳,同时又在薪火相传。无论字形如何变化,火种没有改变,文字的根基没有变。因为,祖祖辈辈传递的不只是文字,更是文字上承载着的经验、智慧、历史和责任。以文字为代表的文化,是一个文明最值得珍视的财产。有了不曾断绝的文字与文化,每个中国人不但跨越地域,彼此相连,更与五千年中的一切相连。而赋予甲骨文连绵不绝生机的,正是中国人民,是他们推动着历史发展,带动着不曾中断的文明吐故纳新,让中华文明的根系蔓延。有了来自五千年历史的得失经验,中国就有底气在不确定中搏出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不会是僵硬的文化,而是向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保持开放的文化,中国文化没有门户之见,就如同生机连绵的甲骨文一样,随时准备为了自己的发展借鉴他山之石,常用常新。相信自己民族的文化,既有吐故纳新的活力,又有坚持本色的韧性精神,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自信。(选自《唯一被解密的世界最古老文字在中国!“龙的传人”怎么写?》,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世界远古文明的重要代表,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发现让世界认同了“上下五千年”的说法。B.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虽然我国学者都认为商朝是存在的,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历史文献,我们很难向世界证实。C.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考古学家由此发现了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最终使得商朝由神话传说变成了历史现实。D.甲骨文是中华文明智慧的开始,甲骨上详细记载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中我们能发现中华民族能传承不绝的原因。解析:选CA项,“让世界认同了‘上下五千年’的说法”表述有误,原文第二段中说“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延伸了500多年”。B项,“我国学者都认为商朝是存在的”错误,原文只说了“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并没有对我国学者的看法做说明。D项,“甲骨上详细记载了中华文明的起源”错误,从文中来看,甲骨文记载的是商代的“医学、祭祀、科技、生产生活、社会制度”,“这些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的细节”,不能说“详细记载了中华文明的起源”。4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承接文章的标题,以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重大事件切入,引出议论。B.文章第二段首先介绍了甲骨文被发现的意义,然后概述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以及发现者和民族的命运。C.文章第三段主要从民族自身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甲骨文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D.文章第四段论述了甲骨文与中国人民之间紧密的关系,总结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最后提出全文中心论点。解析:选B梳理文章内容可以发现,第二段的开头介绍的是甲骨文被发现之前,中外对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看法差异,这是甲骨文被发现的背景;而接下来介绍的是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和意义,最后说了发现者和民族的命运。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懿荣的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中华文明曾经几乎被摧毁,但最终没有被摧毁,反而走向复兴的原因。B.汉字从甲骨文演化到今天的楷书、草书、行书,虽然字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字上承载着的经验、智慧、历史和责任没变。C.以文字为代表的文化是一个文明最值得珍视的财产,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足以证明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D.我们只要有了绵延“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就能够在当今复杂动荡的环境中拼搏出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解析:选D“只要……就……”表述绝对,从文中来看,五千年历史的得失经验是搏出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的底气,并非有了五千年的文明就能拼搏出一个新时代。(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材料一:[本报讯(记者李贞)]《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爆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5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二: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摘编自2017年02月0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