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四)(含解析)粤教版必修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训练(11分)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爱而不见自牧归荑B.箱帘六七十犹可说也C.匪来贸丝蒲苇纫如丝D.夕揽洲之宿莽契阔谈宴解析:选DA项,“爱”通“薆”,“见”通“现”,“归”通“馈”;B项,“帘”通“奁”,“说”通“脱”;C项,“匪”通“非”,“纫”通“韧”。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A.名.余曰正则兮B.字.余曰灵均C.相见常日.稀D.交广市.鲑珍解析:选CA、B、D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状语。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三岁..食贫B.恐美人..之迟暮C.本自无教训..D.否泰..如天地解析:选DA项,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时候。B项,古义,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今义,美丽的人。C项,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和失败中取得的知识。D项,古今皆是“坏运气和好运气”之意。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归园田居》中以池鱼作比喻,表达出诗人思归田园的诗句是“”。(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是“,”。(3)曹操《短歌行》中“,”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虚怀若谷,招揽天下贤才的情怀。答案:(1)池鱼思故渊(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二、阅读能力训练(5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2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传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5.下列关于原文第1、2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3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解析:选AA项,属于无中生有和错解词意。“并没有深刻的含意”在文中没有表述;另外“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与原文中的“被尊为‘经’”有很大差别,此处“经”非“经典”之意,应指“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解析:选CC项,属于混淆语意。子展借用那句话的意思是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在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才这样做的。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是没有曲调的“徒歌”。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解析:选BB项,属于范围扩大和过于绝对。原文中说的仅是“庶人的作品”,还有“不然则仍是没有曲调的‘徒歌’”表述绝对化。(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11分)子衿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选自《诗经·郑风》)[注]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4领。②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8.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比喻修辞技巧,其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D.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E.这首诗采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层层渲染,将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解析:选BEB项,“运用比喻修辞技巧”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E项,没有采用“比兴”手法,而是采用“赋”的表现手法。9.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6分)答:参考答案:(特点)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作用)①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②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③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0~11题。(11分)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注],为他人作嫁衣裳![注]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刺绣的一种方法。5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中,贫女道出了自己于待嫁之年打算托付良媒,考虑到情感不合却更加伤感的境况。B.颔联用反问的语气表明贫女认为世上已没有人能够欣赏她高雅的格调,能够和她一样乐于过简朴的生活。C.颈联写贫女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不会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迎合流俗。D.诗人塑造贫女的形象,没有借助景物描写,而是直接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止加以刻画。E.这是一首贫女诉说她处境悲惨和难言苦衷的诗,作者着意刻画贫女持重清高的品行,对贫女给予深切同情,也寄寓着作者的不平和感慨。解析:选CEA项,应为“考虑到家境贫寒却更加伤感的境况”。B项,“用反问的语气表明贫女认为世上已没有人”错,应为“用设问的形式表明贫女期待有人”。D项,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借助景物描写,也没有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止加以刻画,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11.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6分)答:参考答案:评论点明了本诗的比兴意义,“拟托良媒益自伤”,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无人举荐的苦闷与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才高德贤、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诗情哀怨沉痛,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慨,同时寄寓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不平。(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11分)饮酒(其四)[东晋]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②下,聊复得此生。[注]①裛(yì):古同“浥”,沾湿。②轩:窗。6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一、二句写带露采菊,时间在清晨;七、八句写倦鸟归林,时间在傍晚。B.“忘忧物”指酒,“泛”是纵情饮酒的意思,透出作者胸中的愉悦之情。C.“壶自倾”有斟酒之意,还有酒壶倾尽之意,写出诗人独酌时间之长。D.末尾两句既有对隐居悠闲之乐的形象描绘,也体现了归隐后的悠然自得。E.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唯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解析:选BDB项,应为“透出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D项,“悠然自得”错误,“聊复”(姑且算是)一词,上承“忘忧”“遗世”,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13.作为陶渊明诗歌的常见意象,秋菊、归鸟有何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分别结合陶渊明其他诗文简要分析。(6分)答:参考答案:秋菊象征高洁,表达了诗人对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人性的追求;相关诗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悠闲采菊,抬头见山,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菊寓高洁,采菊更突出了作者的追求和向往。归鸟象征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