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四)【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向死而生王开岭①假若你是一个濒死者,从医生手中领过了诊断书,像预感的那样,时日所剩无几。②你沉痛但平静地谢过医生。虽然家很远,但你决定用脚走回去。③通往家的路,突然很陌生,仿佛是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你走得很慢,很用力,这使你觉得累极了,双腿像灌了铅……真想,真想睡一会儿啊,于是你在临湖的一条石凳上坐下……又不知过了多久,你醒来了,阳光微醺,波光粼粼,空气中有股青草和树芽的甜味。多好呀,陪伴这一切多好呀,真想摇身一变,变成一只年轻的雀或一只蝉,只要还能留在世上,只要还有日出日落……你微微合眼,开始遐想风风雨雨、磕磕绊绊的几十年,具体或抽象、清晰或模糊的一幕幕……④想起童年夏夜里的“数星星”,你以为一定能数得清,于是便真的去数了,这多么令人鼓舞啊;想起作文本上的梦想,少年时的奖状;想起与你在课桌上划“三八线”的小姑娘;想起揭榜前的紧张和填志愿的激动;想起大学里的晚自习,绿茵场上的长途奔袭,论文答辩的激昂;想起毕业前的篝火和《友谊地久天长》的手风琴曲,赠言簿上“拯救世界”的大言不惭……你忍不住微微笑了,眼眶涌出一股湿热的黏液。⑤继续往下想,你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清晰,乃至面目全非了,像断线的风筝,仿佛自愿又仿佛被劫持着混入了更多黑压压“断筝”的队伍。因瞻前顾后而背叛了初衷,因害怕落败而放弃了冲试,因圆滑世故而涂改了个性,因贪图惠利而委屈了人格,因攀炎附势而轻视了友谊……忙于升迁和工资待遇,忙于察言观色、左右逢源……一路就这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蒙混过来了。你发现把自己给弄丢了——那个血气方刚、英气飞扬的追梦少年再也找不回来了。⑥唉,无端总被东风误,白了少年头,倘若还有来世——⑦倘若有来世,又会怎么样呢?⑧总之,你会换一种活法,不会再伪饰、再推诿、再欺瞒,不会再把鲜活的生命交给任何模式,你会奋然不顾去追随梦想、爱情和自由,听从生命最本色、最天然的召唤,做你认为最重要、最不能错过的事儿……总之,你不会委屈了生命,你要做回一个真实的、不折不扣的自己,任何绳套都不能挽留你,任何障碍都不能阻碍你,任何诱饵都不能使你回头……2⑨这时候,你仍坐在湖畔的石凳上,夕霞似一片火红的枫林漫天舒卷,你身体发烫,像刚跑完很远、很激烈的路。突然,空气中跃出一丝凉意,你蓦地一惊。⑩奇迹出现了,你确认刚才不过乃一假设,你不过被死神象征性地吻了一下,你活着,活得好好的,健健康康,又不算老,还有长长的日历,还有无数若隐若现、翩翩起舞的光阴……这复活的感受真是无法形容,大梦初醒般阵痛与庆幸!为此,你必须学会感思和珍惜,感激那虚惊一场的梦魇,报答这唯有一次的生命,决不辜负和怠慢了它!⑪的确,“向死”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人生体悟:当“死”闪电般刺透灰蒙蒙的天窗向你招手,生存的暗房骤然被照亮;瞬间,你看清了许多隐瞒着的“核”与真相……“死”还像一辆重型铲车,那些日常牢不可破的栅栏、貌似威严的俗规戒律、假惺惺的世故常道——竟多么虚妄,多么荒诞,积木般一触即瘫,权势、城府、争斗、盘算、谄媚、犬马声色、戚戚名利,与生命何干?与灵魂何干?在生死这样磐重的大题目前,全变渺小了、猥琐了,如儿戏一般。⑫痛定思痛,有了这些思考,当你重返生活时,至少能变得从容一点、超脱一点,少些势利,少些俗套,少些束缚和烦扰。⑬多少人都忘记生命的真实身份了。(选自2012年8月7日《渤海早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写出了人在濒临死亡时的矛盾情感,既有痛苦、悲伤,又有坦然、洒脱;在结构上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第四段中的“你忍不住微微笑了,眼眶涌出一股湿热的黏液”,表达了人在回首往事时,对自己曾经的无知、轻狂行为的自嘲与懊悔。C.结尾处“多少人都忘记生命的真实身份了”,表明很多人虽然痛定思痛,对生命有了深刻思考,但仍然麻木不仁,作者对此深表惋惜。D.文章以第二人称“你”作为表达主体,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抒发感情、阐述观点;同时“你”是泛指,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2.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五自然段。3.文章以“向死而生”为题,有什么作用?3【参考答案】1.D2.(1)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一只断线的风筝,形象地表现了自己丧失自我、随波逐流的生命状态;(2)运用排比手法,罗列了种种追求虚华外表而失去生命本真的行为,强烈地表达了对自我迷失的不满和追悔之情。3.(1)“生”和“死”截然不同,对比强烈、鲜明,可以激发读者兴趣。(2)“由生而死”合乎常理,而题目“向死而生”似悖常理,能够发人深思。(3)面临死之境地,人们会更珍惜生命,摆脱种种羁绊,活出人生真味,达到生之高境界,題目可以揭示文章主旨。【试题分析】3.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首先分析标题的内涵,然后从结构、情感、主旨、艺术特色、对读者的作用等几个角度分析。“向死而生”,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从对读者的角度而言,“死”与“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看似悖于常理,却又合乎常理,以此为题,发人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时光冯骥才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5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从停电燃烛起笔,引发思考,以来电打断思考收尾,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中间紧扣“思考”,按时间顺序行文,思路清晰。B.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将岁月比作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认为在不知不觉中岁月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形象地诠释了“年根儿”的说法。C.“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这句话是说艺术家只要抛弃世俗和虚荣,专心致志地进行艺术创作,就能创造出不朽的艺术典型,他的艺术生命就能达到永恒。6D.作者庆幸自己把时光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为自己抓住了大好时光而感到欣喜,巧妙地照应了前文。2.分析“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去?”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3.综观全文,作者对“时光”持一种怎样的看法?对你有何启发?1.A【解析】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章的内容,又考查文章的手法、语言。B项,“比拟”错,应是“比喻”。C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抛弃世俗和虚荣”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D项,“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庆幸”“为自己抓住了大好时光而感到欣喜”错,原文说的是为自己过去的一年里把大量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感到羞愧。2.承上启下。上文说自己整年到处奔走忙碌,此处发出了究竟哪些足迹还在的疑问,此是承上。下文转入另一层思考,即如何才能让生命的足迹永留人间,让时光永恒,此处的发问又有引出下文(启下)的作用。73.普通人在奔波忙碌中,浪费了很多时光。时光就是生命的过程,它不一定消失得无痕,它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存在或再生。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高质量的艺术品让自己的时光永存,生命永恒。文章启发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将时间用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观点。应先到文中找出作者有关“时光”的看法,然后进行概括。第一段“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第三段“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这两处内容指出人在奔波忙碌中,时光悄然而逝;第六段“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第七段“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这两处内容指出时光与生命的关系,时光可以借助另一种形式存在;第七段“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