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2课故都的秋(第02课时)1.解释下列词语。(1)混混沌沌:(2)一椽破屋:(3)一叶知秋:(4)不能自已:2.用下列形近字组词嘶()厮()蓝()篮()萧()箫()衬()忖()蕊()芯()陀()驼()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的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1)几场秋风刮过,学校东南角园子里变得疏疏落落的高大树木在枯草的映衬下显得更高了。理由:__________(2)作为中国最大的侨乡——广东汕头迎来了新春。走在汕头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张灯结彩欢喜迎新春的热闹景象,年味十足。理由:__________(3)一场秋雨过后,山野里顿时出现了一派混混沌沌的清新景象。理由:__________(4)回顾中华民族幽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深刻厚重的生存智慧,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自豪。理由:__________1.(1)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2)一椽破屋:一间破旧的屋子。(3)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4)不能自已: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22.嘶叫/厮打蓝朵/篮球萧索/笙箫衬托/忖度落蕊/芯片普陀/骆驼3.(1)√(理由:)“疏疏落落”意思是稀疏零落,指在空间或时间上间隔远。符合句中表现秋景的语境。(2)√(理由:)“十足”指成色纯,十分充足。侧重于成分纯,特别充分。常跟信心、干劲、风头、神气、理由等词语搭配。到处欢喜的热闹景象表明年味充足。符合语境。(3)×(理由:)“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也指景象模糊,不分明。句中既然要表现雨后的清新景象,再用该词与语意相矛盾。(4)×(理由:)“幽远”意即深远;远而幽静。多用来形容意境或环境幽深静谧。句中要表现的是时间长,应该用“悠远”。“悠远”有两个意思:①离现在时间长;②距离远。1.作者在记叙秋景时,是以什么为序来记叙的?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例如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又如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2.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作者以“南国之秋”作对比,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3.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文章的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34.“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几句写景有什么特点?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5.“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几组对比该怎样理解?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散文钞(chào)一椽(chuán)嘶(sī)叫耗(hào)子B.潭柘(zhè)寺落蕊(ruǐ)橄榄(lǎn)落寞(mò)C.普陀(tuó)山房檩(lǐn)陪衬(chèn)夹袄(ǎo)D.廿(niàn)四桥着(zhuó)衣混沌(dùn)椭(tuǒ)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D.蓑弱悠闲陶然回味不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建的“夜郎古国”和现有的众多仿古建筑景区相比,并无多少优势可言,想借助夜郎文化得到游客的认同,恐怕只是一厢情愿....。B.《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在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赞颂了自然之秋、北国之秋。文章内容充分展开,酣畅淋漓....。C.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对文学的批评这个基本出发点来,必须是对文学的和伪文学的批评,必须有批4评者的立场态度和真知灼见....。D.中华民族是崇尚学习的民族,历史上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真是汗牛充栋....。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文学巨匠郁达夫和他的母亲、哥哥三位忠烈的故事令人震撼。1952年经毛泽东主席签署,郁达夫与他的哥哥郁曼陀分别被批准为革命烈士。B.《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C.老先生年届九十,还在孜孜不倦地整理《古文尚书》,皓首穷经,谁也不能否认先生不是青年学者之楷模。D.《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对青年学生是熟悉的,它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重要篇目。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6.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在北京的宽阔马路上,落叶飘摇而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首都浓浓的秋意就蓦然呈现出来②显得安谧而有生气③街道就被美丽的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点缀着④北国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⑤要没有这些小色块的点缀7.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然后仿写画线的句子,必须另选喻体。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5(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1.“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句话有何作用?2.选文第一段写槐树的落蕊,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选文在写秋蝉、秋雨时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请赏析“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这句话中“息列索落”一词的妙处。6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落寞的阴影,所以他在追求“清”“静”的同时,是被淡淡的“悲凉”笼罩着的。B.北京秋天那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发生变化,失去它们固有的特征。C.这部分文字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充满了诗情画意。置身其中,使人暂时忘却了尘世的悲苦。D.这部分文字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经作者精心锤炼,展现出了优美的画面。E.选文第四段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雨的阵势、云的景象、人们的行为,写得活灵活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草原八月末①朋友们总.说,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地迷人。但是不巧,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在城里办完事,主人说:“怕这时坝上已经转冷,没有多少看头了。”我想总.不能枉来一次,还是驱车上了草原。②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③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④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放眼尽量地望,细细地寻,不见一个人,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⑤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今。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几块积木,偶有7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蓝天之下干净得就剩下了黄绿、雪白、黛绿这三种层次。⑥在这个大浅盘的最低处是一片水,当地叫泡子,其实就是一个小湖。当年康熙帝的舅父曾带兵在此与阴谋勾结沙俄叛国的噶尔丹部决一死战,并为国捐躯。因此这地名就叫将军泡子。水极清,也像凝固了一样,连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