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9课 说“木叶”(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09课说“木叶”(第1课时)1.作者作品林庚(1910〜2006),字,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现代诗人、、文学史家。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秋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后又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1952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等文集。2.文体知识(1)意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2)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3.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征戍()冉冉()灼灼()无妨()陇首()言筌()窸窣()迢远()秋风袅袅()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泊:漂泊()湖泊()发:启发()令人发指()宁:宁愿()宁静()尽:一言难尽()尽管()省:省悟()省掉()创:创造()创伤()21.静希古代文学学者夜春夜与窗中国文学史3.shùrǎnzhuófánglǒngquánxītiáoniǎo4.bó/pōfā/fànìng/níngjìn/jǐnxǐng/shěngchuàng/chuāng1.本文是如何“说‘木叶’”的?本文采用了首句标义法来说理,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如第一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屈原《九歌》的诗句,交代“木叶”的来源。第二段用“‘木叶’是什么呢”的设问开头,引出对运用“木叶”与“树叶”的诗歌的分析,指出“木叶”即“树叶”,这是诗人大胆的艺术创造。以下几段也是这样,环环紧扣,结构严谨,说理透彻。2.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什么独特的意味?课文是怎样说明“木叶”的意味的?“木叶”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使人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作者是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的。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4.第4〜6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文中的关键句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作用: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3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常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niǎo)照浦.(bǔ)褒.贬(bāo)B.灼灼.(zhuó)亭皋.(gāo)寒砧.(zhàn)C.涔.阳(Chén)言筌.(quán)万应锭.(dìng)D.窸窣.(sū)迢.远(tiáo)翩.翩(piā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关心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天花乱坠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火烧眉睫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4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D.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校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________“落叶”,________常见,________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________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________由此可见。A.即使因为所以而因而B.就是因为所以但因而C.即使虽然也但也就D.就是虽然也而也就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____①____,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____②____;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A.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B.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C.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D.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5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1.“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2.“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有用“树叶”的。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地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说村落阎连科6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在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连我自己,作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