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业分层测评(十二)齐桓晋文之事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25812096】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C.度.,然后知长短度:衡量长短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守道不变B[B项,超:跳过。]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D.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A[A项,副词,相当于“本来”;B项,介词,表方式,相当于“拿”“用”/连词,同“而”;C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D项,连词,相当于“却”;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词组。]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识有诸.诸: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爱:舍不得B.诚.有百姓者诚:的确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恶:怎么C.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形:表现今也制.民之产制:规定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重视殆.有甚焉殆:恐怕A[A项,“诸”为兼词,相当于“之乎”。]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导学号:25812097】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以异C.树之以桑D.臣未之闻也C[C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桑树之”。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5.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牛何之.②反而求之.③舆薪之.不见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⑤然后驱而之.善⑥莫之.能御也A.①⑤/②⑥/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⑥/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④⑤A[①⑤动词,到,往。②⑥代词,它(他)。③宾语前置标志词。④助词,的。]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A[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7.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2)权,________________;度,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4)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导学号:25812098】(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因此,后代没有传述下来,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就说一说行王道好吗?(2)使人民(生活)安定就(可)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抵挡他。9.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中的重组句子。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型题目考查的特点。【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二、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4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惠王自称晋国。③耨:锄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焉”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及寡人之身”是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秦始皇之前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常用。被封为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B.“俑”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孔子赞成用俑殉葬,“始作俑者”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C.“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D.“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B[“孔子赞成用俑殉葬”错,应该是孔子反对用俑殉葬。]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赋税、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A[A项,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5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天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对于使老百姓饿死的,又该怎么办呢?(2)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没有什么区别。”(孟子)说:“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区别。”(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厩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对于使老百姓饿死的,又该怎么办呢?”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了,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已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孟子回答道:“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他们,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