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书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曲.直/邪曲.违忤./水浒.霪.雨/淫.君乱主B.秽.迹/哕.哕强.项/强.直滋.养/以兹.避祸C.犯讳./伟.岸斧钺./壬戌.哔.叽/抽戈犯跸.D.糟粕./琥珀.阿.容/阿.胶豆萁./箕.裘未陨解析A项,qū,wǔ/hǔ,yín;B项,huì,qiáng,zī;C项,huì/wěi,yuè/xū,bì;D项,pò,ē,qí/jī。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禀:承受。B.如董狐之书法不隐.隐:隐瞒。C.足以验世途之多隘.隘:险恶。D.历代厚诬,一朝始雪.雪:澄清。解析A项,“禀”的意思是“遵循”。答案A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就有道而正.焉A.然后能成其良直..B.韦昭仗正.于吴朝C.以兹避祸,幸获两全.D.而遗芳.余烈解析C项与例句同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其他三项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答案C4下列各句从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B.言之若是,吁可畏乎C.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D.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解析B项是倒装句,其他三项是被动句。答案B5下列加点的“之”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②不践君子之.迹③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④言之.若是,吁可畏乎⑤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⑥马迁之.述汉非2⑦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A.①③④⑥/②⑤⑦B.①③⑥/④/②⑤⑦C.①④⑦/③⑥/②⑤D.①④/③⑥/②/⑤⑦解析①③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代词,指“直书”这件事;②⑤⑦助词,的。答案B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瑕:缺点。B.恶名被.于千载被:遭受。C.韦昭仗.正于吴朝仗:持。D.窃.撰辽东之本窃:私下里。解析B项,“被”的意思是“遮覆”。答案B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直书之难”的一项是()①若邪曲者,人之所贱②直如弦,死道边③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④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⑤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⑥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⑤⑥解析①是说人们痛恨邪曲小人,与“直书之难”无关。③是说如果“直书”,许多贼臣逆子、淫君乱主的罪行就会被公开,被万代责骂。答案D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B.作者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3C.作者认为董狐是幸运的。他因受到孔子的赞扬,赵盾虽然不同意他对自己弑君的记载,但也没有刁难他,伤害他。D.作者用张俨著《嘿记》秘藏不宣与东晋孙盛写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晋阳秋》,以此来逃避灾祸的事例,来说明直书之难。解析C项,理解分析错误。董狐是幸运的,但不是因为孔子的赞扬而使赵盾不刁难他,不伤害他的。答案C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3)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参考答案(1)那些正直的人,是人们所尊重的,以为那是君子的做法。(2)如果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直笔记史),如果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3)(人们从中)足够用来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可贵了。(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刚说[宋]苏轼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者,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鞫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选自《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巧言令色,鲜.矣仁鲜:很少。B.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敏:聪明。C.既伏其辜.矣辜:古代的一种酷刑。D.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与:参与。解析C项,“辜”的意思是“罪行”。答案C4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孙介夫“刚毅”的一项是()①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②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③被旨鞫吏士之有罪者④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⑤君亦奏麟侵狱事⑥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A.②④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⑤解析①是王安石对孙介夫的评价;③是孙介夫当时的使命;⑥是苏轼对士人品格修养的评论。答案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碍于与苏轼的交情,也没有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D.苏轼认为士人不应当担心过于刚正而被折损,反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修养品行成为利国利民的刚毅之士。解析从文中可见,苏辙的辞官与孙介夫没有关系,孙介夫不愿出任条例司的属官是个性使然。答案B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2)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解析第(1)句中“以身试之”,第(2)句中“伏其辜”“我何与焉”都是翻译的重点。注意其中虚词的用法。参考答案(1)我这一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往往能亲身体会这种事,凡是在我人生困厄的时候帮助我的,都是平时(刚强坚毅)令人敬畏的人。(2)他们已经认罪了,其他人(难道)可以全杀掉吗!如果一定要非法杀人,那么经制司您自己做吧,我又何必参与这件事呢?参考译文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少言的人差不多是个仁爱的人。”孔子又说:“花言巧语、善于矫饰的人,他的仁爱之心是很少的了。”孔子喜欢那些刚强坚毅的人,并不是喜欢他们的刚强坚毅,而是喜欢他们身上的仁爱之心。孔子讨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并不是讨厌花言巧语,而是讨厌他们没有仁爱之心。我这一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往往能亲身体会这种事,凡是在我人生困厄的时候帮助我的,都是平时(刚强坚毅)令人敬畏的人;在我仕途艰险的时候排挤我的,都是以前(花言巧语)讨人喜欢的人。所以我知道刚毅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而花言巧语的人一定没有仁爱之心。建中靖国初年,我从海南回来,拜见我原来的友人,问到他们的生死情况,谈论到平生所见刚强坚毅的人,有的不幸死了。像孙介夫(名立节)那样的人,真可以算是刚毅的人了。起初我的弟弟子由担任条例司的属官,因为与同僚评议朝政观点不同自请离开。王安石对孙介夫说:“我们条例司应该录用像你一样做事开明、敏捷的人啊。”孙介夫笑着说:“您说错了,一定要录用比我强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也是不肯担任条例司属官的。”王安石不回答,直接走进门里,孙介夫也快步离开。孙介夫担任镇江军书记,我当时通守钱塘,往来于常州、润州之间,在京口见到孙介夫。正当新5法刚刚实施,监司都是刚出仕的年轻人,对待官吏已经很苛刻,不再对士大夫以礼相待,却唯独对孙介夫十分尊敬和忌惮,说:“这是那位拒绝丞相不愿意担任条例司属官的人。”谢麟掌管溪洞等地的事情,桂州守官王奇与蛮敌作战阵亡,当时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审问有罪的官吏与士兵。谢麟于是抓捕了大小官吏十二人交给孙介夫审查,打算将他们全杀掉。孙介夫坚持不答应。谢麟用言辞威胁孙介夫。孙介夫说:“审案应当按事实办理,官吏更应当奉公守法。军队驻留不前是几位将领的过错。他们已经认罪了,其他人(难道)可以全杀掉吗!如果一定要非法杀人,那么经制司您自己做吧,我又何必参与这件事呢?”谢麟于是上奏说孙介夫抗拒上司的命令,孙介夫也上奏说谢麟侵权管理审案的事情。刑部最后按照孙介夫的奏章定案,十二个人都免去死刑,有人只是被贬官。我因此更相信刚毅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能因一句话救活十二个濒临死亡的人呢!孔子生活的年代,可以算是有许多有品德的人,可是孔子却说“没能见到刚毅的人”,这是为了说明这种人很难遇到。可是世人竟说“太刚毅的人容易被折损”!士人担忧的是不刚毅,通过长期修养来成就这种品德还担心不够,怎么担心自己太刚毅,害怕被折损呢!会不会被折损是天意,不是刚毅的过错。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患得患失的浅陋小人啊。三、语言运用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①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②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刘知几《史通》)(1)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史家“实录精神”的内涵。参考答案“实录精神”要求史家记史要秉笔直书,彰善显恶。它要求善恶必书,不虚美,不隐恶,而在具体叙述当中,特别要注意避免个人的好恶,遵循客观真实。(2)有人说“实录精神”是对“春秋笔法”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请简要概括两者的内在联系。参考答案“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实录精神”继承了“春秋笔法”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精神内核,却以客观真实作为记史的标准,是对“春秋笔法”的发扬。参考译文①然而从刘向到扬雄,这些人博览群书,他们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叙说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华丽,朴实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叙的史实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被称作实录。②况且史书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