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与丑的看台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外阅读(2018·江西临川一中等九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D的歌应该有一首平缓、深稳又简单的曲子,来配那两间老屋里的时光,来配它终日沉暗的光线,来配它时而的喧闹与时而的疲倦。或者也可以有一句歌词,一句最为平白的话,不紧不慢地唱,反反复复地唱,便可呈现那老屋里的生活,闻见它清晨的煤烟味,听见它傍晚关灯和锁门的轻响。到这儿来的年轻人,有些是像V那样等着分配更好的工作的,有些则跟我一样,或轻或重地有着一份残疾。健康的一拨一拨地来了又一拨一拨地走了,残疾的每次招工都报名,但报名与落榜的次数相等。D的嗓音并不亮,但音域宽,乐感好,唱什么是什么。D只是一条腿有点痛,但除了跑不快,上树上房都不慢。“文革”已到后期,电影院里开始放映一些外国影片了,那里面的音乐和插曲让D着迷。《桥》哇,《流浪者》呀,《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还有后来的《追捕》《人证》,D一律都看八九遍。“拉兹之歌”“丽达之歌”“草帽歌”都能用“外语”唱,呼里咕噜咿咿呜呜——D说:“保证没错儿,不信咱们再去看一遍。”小T就笑。小T一边梳辫子一边说:“哇老天,您这可是哪国语呀,什么意思知道不?”D一脸不屑:“操心操心,你管它什么意思干吗?”小T说:“不知道什么意思就瞎唱!”D故作惊讶状:“嘿,我说小T,你平时可不笨,长得也挺好,咋不懂音乐呢?音乐!用不着明白什么意思。”小T红了脸:“音乐就音乐,你管我长得好不好呢?”小T的话里露出几分满足。小T长得漂亮,自己知道,也知道别人知道。小T也爱打扮,不过在那年月里也真可谓“英雄无用武之地”,无非是把毛衣拆了织、织了拆,变出些大同小异的花样,或者刻意让衬衫的领子从工作服上面鲜艳夺目地翻出来。但那在翻滚着灰色和蓝色的老屋里和小街上,毕竟是一点新意。D不光能唱,那些外国电影中的台词他差不多都能背诵。碰上哪天心里不痛快,早晨一来他开戏,谁也不理,从台词到音乐一直到声响效果,全本儿的戏,不定哪一出。“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语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看呀,天空多么蓝啊,往前走,对,往前走不要朝两边看……”(语出《追捕》)“那儿就你一个人吗?”“不,还有它。”“谁?”“死神。”(语出《爆炸》)“俄罗斯是农民的国家,没有城市也能活……”“呵,你描绘了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语出《列宁在一九一八》)可惜我记不住那么多了。组长L大妈冲D喊:“你整天这么演电影儿可不行,还干活儿不干?”“您瞧我手底下闲着了吗?革命生产两不误嘛。”“你影响别人!”“谁?死神吗?”“滚,没人跟你贫嘴!想干就干,不想干回家!”“呵,您描绘了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D把画笔往L大妈眼前一拍,“中国是人民的国家,不画这些臭画儿也能活!”2“好小子,有种的你走!你怎么不走呀?”D翘起二郎腿,闭起眼睛唱歌:“妈妈~,杜哟瑞曼巴~得澳斯绰哈特~哟~给喂突密~?”(Mama,doyouremember,theoldstrawhatyougavetome?)L大妈冲大伙儿喊:“都干活儿,谁也甭理他!”老屋里静下来,只有D的歌声。“……我看这世界像沙漠,四处空旷无人烟,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都没来往……”轻轻地有些窃笑。有几个老太太忍不住笑出来,劝D:“算了吧,别怄气,都挺不容易的,干吗呀这是?快,快干活儿。”D说一声“别打岔”,歌声依旧,一首又一首唱得陶醉,仿佛是他的独唱音乐会。L大妈脸红一阵白一阵。大窗上漏下一道阳光,在昏暗的老屋里变换着角度走,灿烂的光柱里飘动着浮尘和D悠缓的歌声……阳光渐渐移在D的身上,柔和宁静,仿佛舞台灯光,应该再有一阵阵掌声才像话。近午歌声才停。D走到L大妈跟前,拿过画笔,坐回到自己桌前干活。(节选自史铁生《老屋小记》)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富有抒情意味的环境描写,既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也渲染了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氛围。B.小D歌声悦耳动听,在当时却没有知音,反而引来小T和大妈们的嘲讽,说明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人们对艺术缺少了解。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比如“你管我长得好不好呢”就把小T的羞涩与自得表现得很到位。D.对一些外国影片,小D一律看八九遍,既表现他对音乐的着迷,也表明“文革”末期人们的业余娱乐生活相对贫乏,但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解析:B“没有知音”太绝对;“人们对艺术缺少了解”文中没有提及,无中生有。2.根据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1)但报名与落榜的次数相等。(2)应该再有一阵阵掌声才像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即可。本题应该抓住“次数相等”和“应该再有”来深入分析。答案:(1)①表面上写残疾人每次参加招工都失败。②实际表明当时的社会对残疾人有较大的偏见。③隐含作者对这种社会现实的不满。(2)①D的歌声悠扬优美,在特定的年代却无人赞赏。②D用他的歌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作者认为应该得到大家的认可。3.小说花了不少笔墨来塑造小T这个人物,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结构的题目,要求答出“花了不少笔墨来塑造小T这个人物”的艺术效果,注意从人物、情节的表达以及主题的角度作答。答案:①从人物形象上看,小T与小D的对话,侧面表现(烘托)了小D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使小D的形象更为丰满。②从故事情节上看,他们之间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从主题上看,使主题更加突出,小T变换毛衣花样,把衣领翻出来,与小D爱唱歌一样都表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对美的渴望与追求。3二、语言运用4.(2018·广东揭阳高三模拟)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与示例组成排比句式。故乡的山,巍峨峻峭,回荡着故乡悠扬舒心的山歌;解析:此题考查仿写,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手法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注意运用“故乡的……,……,……着故乡……的……”的句式,选准意象,写出故乡的特征。答案:故乡的水,清纯甘甜,养育着故乡憨厚淳朴的儿女;故乡的树,饱经沧桑,遮蔽着故乡饱经风霜的土地。5.(2018·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期末)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重民本、尚和合的社会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敬业乐群、扶危济困、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都是中华文化价值理念的表征,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①求大同②为万世开太平③竭泽而渔④明礼知耻⑤独善其身⑥知恩图报根据上面一段文字的内容,请从①~⑥中选择词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只填序号)。(1)社会理念:(2)担当意识:(3)社会风尚:(4)传统美德:解析:回答本题时,要注意文段中的修饰词。如“重民本、尚和合”与“求大同”意思相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为万世开太平”意思相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就是要加强自身修养,与“明礼知耻”意思相近;“敬业乐群、扶危济困、孝老爱亲”主要是说人要有感恩的意识,与“知恩图报”意思相近。“竭泽而渔”“独善其身”显然不能归入任何一个类别。答案:(1)①(2)②(3)④(4)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