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十则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踰:超越。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行。C.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D.小人长.戚戚长:总是。解析B项,“施”的意思应为“表白”。答案B2下列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仁者乐.山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C.知者乐.水D.饭.疏食、饮水解析D项,“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吃”。其余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答案D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不同。B.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相同。C.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相同。D.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不同。解析“而”①连词,表并列关系;②连词,表修饰关系。“为”①动词,表判断;②动词,做。答案D4补写出下列《论语》名句中空缺的部分。(1)吾十有五而,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不踰矩。(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3)子曰:“,小人长戚戚。”(4)。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答案(1)志于学不惑从心所欲(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君子坦荡荡(4)克己复礼为仁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上“公冶长”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以上“季氏”篇)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A.愿.闻子之志愿:希望。B.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C.回虽不敏.敏:敏锐。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既:已经。解析C项,“敏”的意思是“聪敏,聪明”。答案C6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⑤⑥解析⑤不是孔子的话,是颜渊准备实践“克己复礼”;⑥是孔子对年轻人的告诫。答案C7下列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B.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C.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D.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解析C项,理解错误,“‘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的“一日”不是“瞬间”的意思,而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一旦”。答案C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参考答案(1)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用破穿破,我也不感到遗憾。(2)(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于我的奉养,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使他怀念我。(3)我颜回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照您的说法实践吧!(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选自《论语》)3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列:位,职位。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也:副词,表示同样。C.则修文德以.来之以:相当于“而”。D.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解析“也”,句中语气词。答案B10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的一项是()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②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⑤既来之,则安之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A.②③④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解析③④⑤体现了孔子的主张:重教化,轻刑罚,薄赋税,厚施与,希望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①⑥是他反驳的依据。②是周任的话,不是孔子的话。答案C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的观点展开议论,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B.第二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令人叹为观止。C.第六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D.通过对人物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都充分地显示出来。解析本文对人物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答案D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无乃尔是过与?(3)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参考答案(1)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2)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3)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参考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管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展现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摔倒了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私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怕人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宫廷之内。”4三、语言运用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的这种评价,你怎么看?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价的用意所在。参考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直率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直率。其目的是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即使小事也当谨慎。参考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而是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中国传统社会的内地城市,基本上是出于两种目的而建立的,①。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建立的叫“城”,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而建立的则叫“镇”。镇,有重压、安定、抑制、镇服和武力据守等意;所以,险要的地方叫镇。就两者对政治军事的不同的重视程度来看,“城”以政治而兼军事,②,故北京是“城”,武汉是“镇”。“城”讲“文治”,而③,它们都不会把商业和商品生产放在首位。解析①句与下面一句形成总分关系。②句与前句对比仿写。③句是对“镇”的功能的总结,从尾句可以推出。参考答案①这就是“政治”和“军事”(或由政治,或由军事)②“镇”以军事而兼政治③镇重“武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