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练案25 宇宙的边疆 新人教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练案25宇宙的边疆(1)满分40分,时间40分钟一、打牢语言基础(28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25894285(C)①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认为,只有“中国制造+互联网”握成拳,才能形成合力,而“工匠精神”就是要扭转长期以来好大喜功....的导向。②朱日和沙场大阅兵展示了中国自主研究的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国外媒体包括华人报纸纷纷报道,无不侧目而视....,赞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③中国当前的文化,未免过分热衷于所谓的“房子、车子、票子”,一点不夸.大其词...地说,这种文化倾向,是漠视甚至鄙视平凡人社会地位的文化倾向。④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使许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变得犹豫不决,期期艾艾....,这不禁让人感叹信任危机已经出现。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大会还请到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⑥平心而论,在泥沙俱下....的众多名人自传中,那些“伪名人自传”,是不可以与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相提并论的。A.①③④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⑤⑥【解析】①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句中“好大喜功”与“工匠精神”正好相对,符合语境;②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与后面“赞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语境不合;③夸大其词: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句中说对于某种文化倾向不夸大其词,符合语境;④期期艾艾:形容口吃。不用来形容人犹豫不决,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⑤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正事,后指空谈大道理。贬义,与语境不合;⑥泥沙俱下:泥土和沙石跟着水一起流了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句中把“伪名人自传”与杨绛先生和王蒙先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成语使用符合语境。2.下面对文章的引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25894286(B)A.引子体现了作者的写作要旨:未知世界无穷无尽,开拓未来是人类的职责,人类必须开动脑筋才能领悟世界。B.引用名人的话可使自己的文章显得更有分量。C.说明文的引子既能开启下文,又可点化该项科学活动和探索的意义。D.引子还可把读者形象化、情感化地引入枯燥的知识世界中。2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25894287(C)A.第1自然段的“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战栗”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表达出科学家对宇宙研究的沉醉,透出感觉上的冲击力。B.第1自然段说明了探索宇宙令人激动、兴奋、刺激,引导人们注意对宇宙奥秘的探索。C.第2自然段中的“小小行星”与“无限永恒”运用夸张的方法,突出了宇宙之大,无穷无尽。D.“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突出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解析】不是夸张,是作比较。4.对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以及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25894288(C)A.本文把宇宙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更直观地介绍。B.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在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C.空间尺度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给人层次分明的感觉,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D.由广阔的宇宙,穿越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命运”的热情。5.下面对本文语言特点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25894178(A)A.运用比喻,把整个宇宙比作“大海”,把地球比作“宇宙汪洋之滨”,形象生动,也更能体现出宇宙的无边无际。B.把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比作是向大海“涉足”。把星系比作是“贝壳”——动人的发现物,比作“珊瑚”——永恒的产物。C.运用拟人,如“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做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形象贴切。D.“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用了“召唤”一词,贴切地表达了我们对宇宙的向往之情。【解析】把地球的表面比作“宇宙的汪洋之滨”。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25894179(B)A.“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像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这句话是解说星系,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把遥远的星系说成是“纤细的光须”,把这些光须比作浮在浪涛上的“海水的泡沫”。3B.“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中的“这些”,与电视画面相配,我们在上下文中找不到“这些”指代什么。“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已知”体现了说明语言的模糊性。C.“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地使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中的“贝壳”“珊瑚”等比喻,带动了热爱的感情色彩。用对比联想来说明难以估量的事物,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D.“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的大距离”指的是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距离我们非常遥远。【解析】“已知”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7.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句子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导学号25894180《百科知识》是一本1978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成立时创办的,主要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和重大社会问题和热点话题的背景知识,以及人们为提高文化素养所需的基本知识的,面向中等以上文化程度读者的文理合编的科普杂志。答:《百科知识》是1978_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成立时创办的,是一本面向中等以上文化程度读者的文理合编的科普杂志。它主要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成果,重大社会问题和热点话题的背景知识,以及人们为提高文化素养所需的基本知识。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导学号25894181未来将不会再有互联网公司,因为所有企业都将成为互联网公司。所有行业、所有公司都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思维层面。所有的传统企业,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与互联网公司抢生意,而是自身利用互联网完成转型和升级。①未来不一定所有企业都会成为互联网公司。②所有行业、所有公司不一定都受到互联网影响。③所有的传统企业不一定都能利用互联网完成转型和升级。二、提高阅读能力(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导学号25894182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潜在影响葛剑雄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忽然一个阴影开始遮蔽阳光,天空渐渐暗淡,太阳完全没入阴影,天上现出点点星星,大地一片昏暗。毫无准备的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灾难,有人以为末日4来临,惊恐得匍匐在地;有人以为天降处罚,跪地求饶;有人不知所措,奔走呼号;有人举火照明,有人鸣锣击鼓。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没过多久,天色渐明,太阳重现,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人们转悲为喜,纷纷叩谢上苍的庇佑,也有人依然忧心忡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天降奇祸。这是古人描述的日食发生时的情景。在人类对日食产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做出预报,出现这样的情况毫不奇怪。尽管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每次能观察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100多万平方千米,只占地球面积很小的一部分,并且有些地方未必有人居住,观察时还会受到时间和气候的影响。所以,一个人一生中能看到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即使以往见过,或者听长者说过,一旦日全食真的出现,还是免不了会产生恐惧心理。奇特的日全食更会引起震惊。在中国史书《竹书纪年》中就记载着这样一项重大事件:“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意即懿王元年,在郑这个地方,天亮了两次。这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千真万确,并且已经得到科学的验证。1997年3月9日,科学家在新疆观察到了一次类似的日全食:早上日出前,天已大亮,这时日全食发生了,天空重新变得黑暗,星星闪烁,然后第二次天亮。有了这样的实证,科学家断言,“天再旦”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28分,今陕西省华县(当时的郑)一带可见到此次日全食,于是当地人产生天亮了两次的感觉。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是国家、部族、家族乃至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人们还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时,只能尽力观察自然的变化,包括天象、星象的演变,以便做出解释或判断。相传尧已经设立“掌天地四时”的专职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通过观测太阳和星宿来推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具体日期,以利农事。《尚书·胤征》记载,夏王仲康时期(约公元前205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日食,由于天文官羲、和二氏沉湎酒色,疏于观测,没有及时做出预报,以致引起全国震惊。尽管这些传说还没有充足的证据予以证实,但到春秋时期,天文官已对日食做了完整的记录。在《春秋》所记的242年中,发生了37次日食,每次都有年月日的记载。照理说,日食不会像其他自然灾害那样给人类带来直接损害,既然有了预报,大可不必再惊慌,为什么还会被视为不祥之事,被当作灾难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人一直有一种“天人感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将天上的日月星辰都与人事相对,太阳自然是与国君相应,所以太阳中若出现黑子,就说明国君有错误,应该好好反省;而太阳居然被黑暗遮蔽,这说明国君肯定有更大的罪过,所以上天才要发出警告,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其实天文官心里明白,并非每次日食的出现都能找到对应的灾害,即使勉强能与某次灾5害挂上钩,也不存在严格的时间、地点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方面当然是敬畏天命。天威不可测,即使不明白也不能不重视。另一方面,包括天文官在内的臣民都明白,国君再昏庸无道,再骄横残暴,对老天爷还是怕的。所以像日食、月食、异常星象、地震这类灾异发生后,正是向国君进谏的好机会。“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合”,国君照例要换上素服,停止娱乐活动,降低膳食标准,临时住在偏房中闭门思过,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广泛征求臣民的批评建议,采取赦免罪犯、减轻赋税等具体措施以示悔改的诚意。就这一点而言,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今天,日食现象已经为科学理论所完全解释清楚,稍具科学素养者都不会相信“天人感应”论。它作为一个小小的历史话题,已经留存在故纸堆中,供部分好古者翻检、猎奇。(选自《东方早报》,有删改)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B)A.古人有“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日食出现就说明国君有很大的错误,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B.在古代以农业生产立国的时代,人们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日食产生的原理根本不了解。C.“而太阳居然被黑暗遮蔽”中“居然”,写出了古人对太阳被黑暗遮蔽的惊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D.“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中“一定”说明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解析】根据原文“在人类对日食产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做出预报”,B项中“对日食产生的原理根本不了解”过于绝对。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D)A.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了日食发生后的情景,既增强了科普文的生动性,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日食的说明。B.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受发生时间、面积、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不可能有直接经验。C.《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发生于郑的日全食现象已得到科学的验证,是我国史书记载的最早的日全食现象。D.相传,我国很早就设立了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但有的天文官有时会疏于观测,不能对日食做出及时预报。E.发生日食、月食等异常天象后,国君都要闭门思过,颁发罪己诏,征求批评建议,采取相关措施以示悔改。【解析】B项,“人们不可能有直接经验”错,原文是说“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6验”。C项,“最早”错,于文无据。E项,“颁发罪己诏……以示悔改”错,原文是说“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并非每次都这样。11.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所产生的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