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馅饼还是陷阱?2月20日下午,“江苏省•中央企业合作发展恳谈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恳谈会上,中石化、中化工、中国电力等35家大型央企,与江苏签署了45个重大合作项目协议,总投资达2220亿元。不少省市闻风而动,也在高调宣布,将采取更加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中央国企或其他大型企业进驻。招商引资几乎是中国各个地方政府的核心工作,有的地方公开宣称招商引资是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有的地方则把招商引资的业绩作为擢升官员的主要依据。当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当中国各种产能相继过剩的时候,许多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仍没有丝毫放松,甚至有的地方还在酝酿更大胆更有效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中央企业或者其他大型企业到本地落户,以图通过这些企业巨量的资本投入,来缓解当地经济增长缓慢失业人数增多的萧条局面。招商引资已经是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通行做法,它们真的是发展地方经济的灵丹妙药吗?从关门地方保护到开门招商引资早些年头,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一般喜欢硬性规定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比如春季要种烟叶桑叶,冬季要搞油菜移栽,凡是不与政府合作的将受到政府的严厉处罚。有时候,政府的强行推广也能获得高产丰收,但市场行情却已发生变化,农民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收入,而且连本钱也卖不出来,由此农民怨声载道,乡镇政府负债累累!这样的粗暴做法勉强几年之后,政府终于明白依靠农业使财政增收无异于缘木求鱼。于是,由原来的发动千家万户搞种养工程改为推行地方保护主义来保护当地企业,比如粮食不准长途贩运、棉花不得跨境出售,本地居民不准饮用外地啤酒,本地农民不得使用外地化肥,甚至遇到查处本地的假冒伪劣时也往往包庇纵容或心慈手软。到了本世纪初,政府在促进当地经济繁荣方面又采用了新的招数,即不再对本地无优势的企业产品进行强买强卖,而是去全国各地引进一些优势企业来本地扎根。政府认识到,只要当地有了一批强大的企业,税收、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就都解决了。不仅如此,投资还能带来本地GDP的迅速增长,这对于谋求政绩的官员来说,也是便捷稳妥的途径。既然本地企业一时长不大,他们就把眼光投向外地,于是党政群工一齐上阵,对外地企业投资落户的争夺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强制农民种养和蛮横地方保护的两种发展思路,已经被地方政府所抛弃,但对于招商引资的做法,则不仅没有引起任何反思,至今仍被各地政府热衷追捧津津乐道,甚至又被当作对付经济危机的杀手锏重新祭起,这实在令人担忧。错误的价格导致错误的资源配置为了吸引外地客商到本地办厂,各地一般都是做两件事:一是搞好当地的软硬环境建设;二是为落户当地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前面一件事是应该值得大大地提倡。就硬环境而言,地方财政在行有余力的情况下,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道路、桥梁、电力等,不仅有利于外来客商投资经商,也有利于当地居民生活和创业(当然基础设施过于超前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不属于本文赞同的部分);就软环境而论,减少一些繁文缛节和行政干预,严格监督官员对企业的吃拿卡要与变相的摊派收费行为,实际上是减少了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还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本来面目,这对企业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但是后面一件事却严重地违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认为,价格是市场资源是否稀缺的风向标,应当积极投资还是应当谨慎观望,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是最重要的决策依据。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所谓的优惠政策,其实就是人为地压低生产要素的价格,比如:土地便宜卖,甚至不要钱;环境不考虑,甚至面对污染不追责;规费一般减收或免除,税收地方部分全部返还,甚至是连续几年返还;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到符合他们心中规划的大型企业,不惜提供巨额资金借贷或者提供信贷担保,有的干脆就是变相的巨额现金赠送。于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产生了,新办企业为了追逐更低的成本,居然落户到了既远离原料又远离市场甚至远离熟练工人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靠近原料产地或者靠近市场或者靠近熟练工人的低成本,都远远不能和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带来的低成本相比拟。正是各地提供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大胆越来越刺激,一大批并不适合在当地落户的企业就在那里扎下了根。企业为什么敢于离开自己的根据地来到异地扩大产能?不是因为产品品质过硬,也不是因为管理效率更高,而是因为他们获得了远远领先于对手的成本优势。当中国几乎全部的地方政府都来醉心于这种招商引资的模式之时,中国的各类产品的生产能力便遍地开花急剧膨胀,产能过剩已是一件毫无悬念的事情。一家得利多家受损的零和博弈经济学提倡的是帕累托改进,即通过双方的合作与交易,双方都能增长财富,或者至少一家增长收益,另一家却没有受损,全社会这样的交易与合作越多,则社会进步得越快;经济学反对的是零和博弈,即双方的合作与交易,并没有增长双方的财富,一家财富的增长却是来自于对另一方财富的转移,或者是来自对第三方财富的掠夺,简单地说就是你之所得其实是我之所失。席卷全国的招商引资,对于大部分地方而言,正是一场零和博弈。招商引资谁得了利?外来企业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土地、税收返还和对当地环境肆意破坏的权利。他们心中还有一个不便说出但却人人皆知的账本,那就是即使是投入生产之后没有竞争优势,他们也丝毫不用担心会做亏本买卖,因为地价的增值足以弥补他们廖廖无几的投入。正因为落户企业都秉持这样的投资理念,所以各地的工业园区大部分企业都是稀稀拉拉地矗立着几栋厂房却围圈着大片的土地。招商引资谁受了损?首先是当地百姓的财富被大量转移。企业的低成本,其实来自于政府的支持,可是政府并不创造财富,其对企业成本的补贴,要么来源于税收,这些税收原本可以为当地百姓办更多的实事;要么来源于对百姓财富的掠夺,比如强行低价征用土地或者强制拆迁;要么来源于对环境的破坏,这些原本优美的环境本可以为当地百姓创造更多的GDP和更多的身心愉悦。表面上看,这些新办企业能够缴纳税收安排就业,实则这些财富并非企业创造,只是绕了一弯子掏了老百姓兜里的钱。其次是全国层面的社会财富被大量浪费。各类产能的急剧扩张,市场容量的有限势必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无论谁胜谁负,失败必然伴随着社会财富浪费,包括当初投入的土地、建材、设施与设备。如果是原有的优势企业凭借经营有方效率提高而战胜了具有成本补贴的劣势企业,则说明招商引资所投入的项目原本就没有必要,是无端地浪费资源,对社会而言是财富净损失;而如果是招商引资的劣势企业凭借成本补贴战胜了优势企业,则情况更加糟糕,它不仅消灭了财富,而且是“劣币驱逐良币”,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更加颠倒混乱!其三是地方政府也未必能够得益。前来入户的企业总是信誓旦旦地描述投产之后能够缴纳多少税收安排多少就业的一派美景,然而,大部分的情况是,企业缴纳的税收还没赶上政府的地价补贴就已经半死不活或关门歇业。于是,地方政府又决定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实力更加雄厚的企业。殊不知,当初绞尽脑汁不余遗力的招商引资正是今天产能过剩经济萧条的始作俑者。今天凭借更大的优惠引进更大的投资者,又在为下一轮产能过剩经济萧条打下坚实基础。优惠招商的本质就是计划经济其实,强迫农民种什么也好,搞地方保护主义也好,为外来企业提供各种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也好,其本质都是政府干预市场的自发秩序,违背了平等竞争自由选择的市场经济宗旨。只不过是前面两种现象侵犯的是农民生产和居民生活的自由选择权,人数众多易被发现,后一种现象侵犯的是外地正常企业的平等竞争权和本地少数百姓的财产权,因而不易觉察,隐藏更深。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持续不断全面铺开,说明政府官员脑海深处计划经济思想并未根除,他们总是喜欢用优惠扶持的办法去帮助他们心中认可的产业或企业,本质上与当年的计委确立应该发展什么项目并无二样,与举国体制来培养几个奥运冠军如出一辙,是计划经济在新形势下的改头换面。当然,地方政府也有它的无奈,在全国各地都热衷于招商引资的大背景下,在中央政府通过GDP晋升官员的考核体制下,他们已经陷入了经济学的“囚徒困境”,即当你不这样做时,而这样做的其他人便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你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出发也只能无可奈何地随波逐流。什么时候政府能够接受无为而治的思想,什么时候政府能够对市场不扰不烦,什么时候中国的市场经济才算真正开始,但是从目前中央到地方应对经济危机的做法上看,干预不仅没有收敛,反而似有增多迹象,看来,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推广还有很多的困难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