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A案)【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2、教学步骤:行为内容意图视频导入学生观看录像“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草地树木、汽车奔驰、高楼入云、基因解谜、克隆技术、纳米材料、三峡工程……多彩的物质世界,化学无处不在。什么是化学呢?引出课题图文解读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解读插图,初步形成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培养自学科学。)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感性地去读,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物质相联系,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实验探究通过实验,了解“变化”,形成认识:(学生作助手)1、白纸显字:向用酚酞试液书写的白纸喷洒稀氨水,白纸上出现红色的字迹“变化之学,探究中学”;2、反复无常:向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再滴入稀盐酸,红色消失,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红,反复几次。3、清水变奶:让学生向装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清水变成牛奶”,让另一学生继续吹气“牛奶变成清水”。互动实践调查展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上台展示课前收集的实物材料、商标、说明及一些相关的高科技信息材料。通过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调查展示,让学生亲身体会什么是组成、结构及性质,使化学的概念紧密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相关系。资源共享讨论交流主题:我心目中的化学1、讨论化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2、讨论、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从化学走向社会”。3、学生自主交流感受形成共识归纳总结深化理解:化学是什么?化学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总结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联系实际,积极探究。悟法开窍拓展研究学生通过课件,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获得信息,树立大课程意识。升华提高3、活动与作业: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⑥其它(自拟)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B案)【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通过文字、图片、音像获取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慨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4、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教学准备】实验准备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试管架大试管3支小烧杯事先用酚酞写好“化学大世界”的白纸并晾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魔术激趣请三名学生分别上台表演:甲:(展示A、B两种无色液体)请大家猜测:如果把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甲:[向盛有A液体(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B液体(AgNO3溶液)。](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甲:我表演的节目叫:“清水变牛奶”,可是不能喝!乙:这有什么稀奇,我也会表演(展示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混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乙:[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密切相关。(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二、动画展示教师课前制作由不同图片组成的动画: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三、讨论交流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四、探究活动1、阅读教科书、研究插图2、小组竞赛(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3)展示带来的相关资料和实物。3、预测如果没有化学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让学生在假设中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五、图片展示1、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2、泰国首都曼谷拥挤的汽车排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3、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4、工业废料“红尘”滚滚。5、资料“绿色化学”。6、天更蓝、水更清、花更艳,化学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一组图画)六、探究小结学生看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谈对化学的新认识。通过化学对环境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同时树立社会责任感,立志学好化学造福人类。七、课堂整理1、学完本课题我知道。2、初谈学习化学的方法。八、课后补偿1、将课堂整理的内容完成后连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等,装入自己的“化学学习成长袋”中。2、点击网站【背景资料】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2、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实验准备】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学生准备:蜡烛、火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引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一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探究:点燃蜡烛“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点燃蜡烛“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燃烧过程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小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发出明亮火焰有浊泪,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杯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学生观察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熄灭蜡烛“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教师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再探究教师:对于有的组在交流中提出“异常情况”,请同学们各抒已见学生1、对图1-17操作的改进。〔1〕用冷、干燥的玻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图1-17罩在火焰上方……2、对用火柴梗实验的异议。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结论:1、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浑不明显。2、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填空实验报告课本P9探究活动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课后作业(弹性):1、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围绕今天的探究实践,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习作。体裁不限:综合报告、科技小论文、科普小小说、科幻故事……题目自拟:如“蜡烛自述”、“烛光探秘”、“小小蜡烛知多少”……2、可尝试将自己的习作向有关报刊投稿,投稿地址可向老师咨询。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2、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认识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教学难点】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实验准备】教师: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学生:利用玻璃杯、盆子、吸管、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训练。【教学设计】信息平台学生回忆小学自然(或科学)课,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教师演示学生当助手:①向一瓶氧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②向一瓶空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③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④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分析思考得出如下结论:A、氧气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B、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点评】由于学生刚进入化学学习,实验操作能力有限,在此教师要求学生当助手的实验操作,为后面学生的实验探究作了一次直观的示范,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搭建了相关信息的平台问题质疑“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点评】“呼吸”常见的现象不平常讨论交流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活动探究1、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两瓶呼出的气体(C、D)向A、C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做好观察的记录。2、另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和D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3、对着玻璃片呼气。【点评】注意实验仪器的编号标记,体现了教师的严谨作风展示交流交流分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评价整合1、对异常现象的分析:①对C瓶内无浑浊现象的分析:a、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没有盖玻璃片就振荡,二氧化碳扩散后,瓶内量少。b、可能是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气体。②对点燃的木条不是同时放入两集气瓶内,产生的实验现象评价。你认为怎样操作更简便?【点评】对异常现象的分析,能突破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