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不等于学会一、教了不等于学了二、学了不等于学会教学评一致性讲述内容“教学评一致性”是实现有效课堂的专业化诉求,它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要达到高度一致。如何才能达成这种高度一致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系统思考,概括说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这些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要指向统一的学习目标,这就呼唤目标导向下“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以确保课堂教学实现高效。一、学习目标设计:有效“教学设计”的灵魂学习目标规定了我们在课堂上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也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因而,设计科学、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应有之意。设计学习目标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第一,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在宏观层面上规定了国家对该学科质量标准的要求,是我们“基于标准教学”之本,是设计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它是学习目标制定的大方向。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没有学科“课程标准”意识,学习目标的设计往往会迷失方向,如很可能会将“感受某某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本属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目标写在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中。参透教材第二、使用教材。在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时,要正确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要正确看待、树立正确的教材意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是设计学习目标的参考,也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支撑点,但教材中的内容绝非教学任务,也绝非教学过程应该达成的目标,而只是为了实现目标的载体。这就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直强调的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的教育思想。忽略了这一点,学习目标的设计会偏离主题,如很可能将教材中的某些内容理解成教学任务,理解成要达成的目标,殊不知,学习目标应该是比教材内容更为上位的知识技能,换句话说,将该内容更换成其他内容后,我们仍然可以培养出学生对该知识技能的掌握。研究学情第三、把握好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原点。学习目标的设计要依据学情设定,了解学生一开始的认知起点、认知原点,知道学生“在哪儿”,这是其一;其二,还要注意搜集不同学生学生经过自主学习、预习所达到的“新原点”证据,把握学生“到哪儿了”。不弄清这些,学习目标的设计也会偏离方向,讲课时就会多讲或漏讲,可能讲了一些没有必要的知识,也可能有些该讲的知识却没有讲到,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也降低了讲课的针对性、有效性。二、教学评价设计:反复考量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学生是否能够达到,达到的程度如何,是我们始终应该关注的,这就需要对教学评价进行设计。设计教学评价,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对学习目标进行重新审视。设计教学评价其实也是对学习目标进行重新审视的过程,审视所设计的学习目标是否可测、可评,是否存在“虚假目标”,是否指向学科“课程标准”对该项知识能力的要求,并对目标设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重构,以确保学习目标的精准性。。第二、评价任务的设计要指向学习目标“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就要看指向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是否能够达成,因此,只有评价任务的设计指向学习目标,我们才能检测出学生的达成情况,才能在基于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经过学习是否发生了所期待的变化,这是教师教学是否有效以及下一步教学策略如何开展的重要参照。第三、评价设计要在循序渐进中不断考量学习目标首先,教学评价不是在课堂结束后才发生的,而应该“镶嵌”在课堂教学之中,是嵌入式的,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评价过程;其次,评价问题的设计也应该梯次有度,疑点难点要给学生搭支架、架梯子,关键处应注明方法、步骤,而非一蹴而就三、教学活动:最大限度的体现学习目标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对学习目标落实的过程,在课堂实施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有效途径向学习目标靠拢。第一、学习目标的达成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也不等于学会了,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教”这个知识“人与人之间转移”的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二次转化”,即学生接受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第二、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众所周知,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是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方法技巧的选择必须与特定的学习目标相适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教学目标设计回顾过往备课教学原因(二)三、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总结:也许——教学的成功就从“澄清目标”开始——分解课程标准界定学习目标将课程标准变为学习目标二、分解课程标准的意涵将抽象物(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变成具体物(学期或单元/课时目标)把上位的学习目标细化为更下位、更具体、更简单的学习目标。《细菌》教学目标的设置《椭圆》教学目标设置规范《椭圆》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目标分解】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解决与例题难度类似的问题;2.通过阅读课本具体例题和小组交流,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求加权平均数,并说出“权”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3.在小组交流时,至少能举出三个生活中实例,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物理【课标要求】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讨论,知道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能够识辨哪些物体属于光源。2.通过分解太阳光的实验,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由多种色光组成。3.通过色光混合的演示实验,观察和探究物体在不同色光照射下呈现的颜色,了解光的三原色,进而初步了解物体颜色形成的原因。4.通过实验观察、自读课本,认识光具有能量,了解太阳能的作用。分解目标例举(一)内容:说明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1)了解细胞的分化与生物体发育的关系。(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4)使学生体会生命的运动性,生命进程受内外因影响等哲学思想(5)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1知识,2、3过程方法、4、5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解往上行了)(主体是教师,只需要安排到程序就完成任务,不考虑培养的结果是否达成。教的结果与教师不直接相关)分解课程标准(将目标具体化)四要素:行为主体(是学习者,不是教师)---谁学行为表现(可观察、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关键概念)---学什么行为条件(特定限制或范围等)---怎么学行为程度(学生的表现水准)---到什么程度——站立于学习者的角度,选用外显行为动词,陈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最终呈现的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和分析,能准确地用关键词简述细胞分化的时间和原因。(2)通过讨论和分析具体的分化情境,自己组织语言或绘制图形准确无误地阐明细胞分化的过程。(3)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分化情境,准确地解释分化的两个特点。(4)在新情境中,通过同伴讨论,在教师提示下总结细胞分化与分裂在个体发育中的意义。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汽化和液化,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2、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的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3、能区别沸腾和蒸发4、能通过实验,用图像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知道沸腾图像的物理含义,进一步体会图像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修改后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观察和演示小实验,感知汽化和液化现象,知道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2、设计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实验,小组合作,描点作图,应用沸点概念解释水沸腾温度变化图像。3、学生举例,归纳蒸发特点。对比沸腾,自己总结相同点和不同点交流分享。4、演示液化实验,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使气体液化的途径。课标表述的基本方式取向(表达方式)陈述的特征示例行为目标(结果性目标)描述的是可预期、可测评的学习结果会写、会背、会用、记住……生成目标(展开性目的)(体验性/过程性目标)描述的是学习过程经历、体会、感受、体验……创造性性标描述的是开放性难以可预期、不可直接测评的结果制作、设计、扮演、编写……陈述课标的句型有以下三种类型Ⅰ行为动词+限制词+核心名词(概念)Ⅱ行为条件+行为动词+(限制词)+核心名词(概念)Ⅲ行为程度+行为动词+(限制词)+核心名词(概念)怎样来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一、由抽象转向具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通常我们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等数学活动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修改后教学目标大家有没有发现,目标2、目标3的达成情况我们很难从学生呈现的学习信息中检测,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数学情感的升华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慢慢累积和提高的,就一节课而言,一是量化难度大,二是主观因素影响检测效果。将教学目标修改为:1、学生能利用透明方格纸、剪刀、直尺等工具,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学生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穷人》教学目标二、由散乱到聚焦例如《穷人》一课,首次设置教学目标如下:1、学会本课“汹涌澎湃、搁板、勉强、忐忑、魁梧黧黑、寡妇”6个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桑娜和渔夫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3、学习作者通过场景、心理活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方法修改后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汹涌澎湃、搁板、勉强、键词贫穷忐忑、魁梧黧黑、寡妇”6个词语。)3、通过体会桑娜“穷”“善良”,认识课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2、通过抓住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关品质的表达方法。4、完成心理描写的小练笔。三、教学目标由教教材转化到用教材教课文《将相和》教学目标设置:1、能独立学习生字。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并积累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地读出文章中人物的不同语气。3、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内在的联系。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会中的智勇双全,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能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把握学科的实质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应该以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教学目标的定位看《将相和》教学目标3,按照目标3开展教学就是以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学生最后学到的就是课文内容。至于学生通过这堂课的教学,究竟学到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在语文技能方面究竟有何长进,学生就很难说清。修改后的教学目标1、能独立学习生字。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并积累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2、借助过渡句,理清文章脉络。(上大夫、上卿)3、通过挑起认知冲突,聚焦人物言行,学习表达方法。4、运用文章中的对话和动作描写来具体描绘负荆请罪。案例1、目标系统抽象,不具体,不易实施学习和测评2、表述目标时,使用意义含混的动词,指向不明3、学习方式和途径不能和行为结果相匹配,导致在该学习途径下目标无法达成4、目标设计没有层次,不能遵循学生认知能力层级的逻辑关系,能力目标(会做什么)凸显不足5、行为主体错误6、目标超过三条,很难达成规范叙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叙写1.目标要具有可检测性、可操作性:按照四要素“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程度”的要求,对每节课学习目标的准确表述,即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1)行为主体